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58节
好在170舰使用的全新动力系统相当先进,在为期近两年的海试过程中表现出了远超设计要求的可靠性,倒是不用担心船本身的问题。
至于作战系统……
这个确实没办法,就算加班加点,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从零开始完全掌握。
更不用说还要玩出一些花活了。
因此,本次出航除了舰员队的二百多号人以外,还带上了一些来自电子科技集团的技术人员。
这让CIC里面的张旭东上校多少有些担心。
尽管这些人都在毕昇号上经历过海上生活,但短期近海测试跟长时间出海航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才出航不到一整天,就已经有好几位开始出现晕船症状了。
但很快,来自舰桥的汇报声就打断了他的思绪:
“报告舰长,已经航行至任务指定海域,正在切换柴油机驱动并减速至4节……”
张旭东收敛心神,同时做了个深呼吸:
“各部门注意!”
“切换卫星中继通道,发送定位信息,准备进行时间同步校准!”
第1198章 被发现了?
随着张旭东舰长一声令下,金城号的作战信息中心顿时开始忙碌起来。
与GPS那样的无源定位系统不同,目前正在提供服务的北斗一代需要接收终端事先发出一个请求信号,再由地面控制中心站完成定位和授时服务。
尽管这一工作模式导致其有效服务区域狭窄、终端隐蔽性差,而且没有测高和测速功能,但对于一艘正航行在距离华夏海岸线不远处的驱逐舰来说,倒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
反而首次定位速度快和授时精度比较高的优势,对于本次任务来说相当有意义。
短短几秒钟后,不远处的一处战位上便传出汇报声:
“报告舰长……时间同步完成。”
坐在上面的是一名身穿迷彩服,却没有挂衔的电科集团工作人员。
面对军舰上面这一副临战状态的高压场面,声音多少显得有些不太自信。
“别紧张,就照着之前地面测试那样来。”
张旭东离开自己的位置,缓步来到那名操作员身后,伸出一只手按在对方的肩膀上。
346雷达在最初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过与陆基雷达站进行双基地协同作战,因此这个临时安装的模块完全独立于全舰作战指挥系统以外,舰长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不能看到具体工作情况。
有了舰长的鼓励,几名临时上岗的雷达操作员多少稳定住了一些心态:
“正在注入正交采样和运动补偿算法……”
旁边另外一名技术人员一边沉声汇报,一边向系统中输入了一串预设指令。
很快,显示器上便出现了一段正弦型的校准空间谱。
只不过,谱线位置并不清晰,甚至连波峰的位置和高度都在不停变化。
“通知永嘉号脱离编队,启动辅助天线,准备测试载频同步和相位校准结果。”
张旭东拿过无线电通讯器材的话筒,亲自向舰队中的另外一艘护卫舰下达指令。
接下来,就是一段令人有些压抑的寂静。
只剩下一些设备偶尔发出的短促嘀嘀声。
而在CIC以外的海面上,原本紧跟在金城号后面的526号护卫舰迅速调转船头加速向东,并在直升机机库上方升起了一根额外的鞭状天线。
在辐射源数量、位置、以及阵列流形均已知的情况下,有源校正算法的效率极高。
几乎是在校准信号发出的同一时间,金城号雷达显示器上显示出的谱型就开始发生变化。
经过几次调整之后,谱线的清晰度和波峰的一致性已经肉眼可见地明显好于刚才。
而与此同时,位于浙省和闵省海岸线附近的几部地面雷达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工作。
作为接收机,它们无需辅助天线的协助,只需要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分离出直达波,并解出初相,最后在信号处理时进行补偿即可……
“舰长同志。”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一名技术人员摘下头上的耳机,转身看向身后的张旭东:
“雷达双机已经校准完成,各路天线的相对初相误差集中在0.75度以内,频偏粗差小于0.03Hz,等效输入信噪比约为70dB……”
“……”
张旭东航海岗位出身,并不算精通雷达,但作为华夏第一艘区域防空舰的舰长,在上舰之前就已经接受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所以也听得出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校准效果这么好?”
他有些意外地看向面前一字排开的几个屏幕。
在地面测试的时候,电科集团和空军装备研究院的同志已经多次打过预防针,表示这种半路出家改出来的双基地雷达效果可能不会特别理想,导致张旭东在心里已经给出了相当低的期望值。
然而眼前的结果不仅不糟糕,甚至还可以说是相当不错。
不过,技术人员却摇了摇头,解释道:
“设备现在刚刚完成调试,精度肯定是很漂亮的,只是恒温晶振偏重于提高短稳特性,长稳能力相对一般,所以在后面的持续工作中会出现一定的积累误差,大概连续维持搜索状态2-3小时就需要重新校准一次……”
或许对于雷达研发人员来说,这算是某种迫不得已的遗憾。
但对于使用雷达的张旭东而言,两到三小时的单次启动时间其实并不算短。
346作为全舰首屈一指的用电大户,本来也不是24小时昼夜不停工作的。
尤其这次任务的针对性还非常强,能在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发挥作用,就已经足够了。
……
接下来的两三天,一切似乎都显得火药味十足。
航空自卫队的P3C和F15J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起飞,并频繁对其西南方向进行试探。
而华夏海空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则针对性前出,对这些明显图谋不轨的敌人进行拦阻查证。
到对峙开始后的第四天,也就是7月19日,甚至连华夏方面刚刚服役不久的最新型预警机,也已经投入到了预警指挥任务当中。
可以说,在过去近半個多世纪的时间里,这片空域都没有出现过如此针锋相对的盛况……
空警2000指挥机上,金陵军区空军指挥员江曾健双手交叠,撑在颌下位置,紧盯着面前显示器上所显示出的对手位置。
过去几天,空自飞机的出动频率堪称疯狂,让新型飞机数量不足的华夏方面有些疲于应付。
因此,上级才决定提前启用这架飞机,发挥数据链和探测距离优势,为空中编队的指挥调度提供留出更长的反应时间。
“泰山小队,准备前往J7号空域,拦截标记为07的目标机群,敌方型号初步判定为F2战斗机……”
“淮河队长,你们当面的04号机群已经提前降低高度撤退,注意剩余油料,准备返航……”
“嵩山05、嵩山06……”
尽管所有指挥命令仍然需要口述一遍,但得益于最新型数据链的帮助,大约有60%的指令可以被直接呈现在战斗机座舱内的多功能显示器上,语音指令只是起到一个提醒和确认的作用而已,大大降低了机上指挥人员的工作强度。
而在有条不紊地下达命令的同时,江曾健也在密切关注着更加靠南的那片空域。
航空自卫队的阵仗虽然看着很大,但绝大部分飞机甚至没有飞过对方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与华夏拦截机之间更是时刻保持着30km以上的安全距离。
换句话说,完全是在隔空斗法。
大概率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真正唱主角的,恐怕还是那几架如同幽灵一般的F22战斗机。
当然,为了保证安全,空警2000的活动区域位于海岸线以内,在这个距离上,隐形飞机本身或许很难被探测到,但据江增健所知,F22为了保证最佳的隐蔽性,并不会使用容易暴露信号特征的通用数据链(只收不发),所以很难和F15等普通第三代战机形成密切协作。
这也意味着,隐身机的出动,必定会在整个空域内带来一些鲜明的特征。
而空自始终没有出现过的那个方向,才是最需要关注的重点。
也正是因此,无论东北方向的空中压力再怎么大,他也始终把两个歼11B四机编队按在地面上,没有允许起飞……
大约400公里以外。
埃文·罗宾逊上校正小心地操纵着自己的飞机,保持预定航线向北飞行。
他一直在通过一架E767预警机观察着远处空域内热闹的局势,并且此时已经基本确定,华夏空军的绝大部分注意力,都已经被吸引到了相对靠北的方向上。
即便对方手里可能还留有一些备份,但只要没有绝对的数量优势,隐身机在对抗当中都能保证优势地位。
这是在无数次对抗演习之后得出的结论。
“自卫队已经引开了敌人的注意力,我们调整方向,准备应对海岸线那边的地面雷达。”
罗宾逊一边下令,一边低头确认了一下多功能显示器上给出的雷达告警信息。
尽管华夏人看似有些狼狈,但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两个威胁最大的信号,一个来自地图上标注为荆南的地区,另一个则来自于甬城以外的海面上,相互之间呈现一个夹角。
如果他们选择的航向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被探测到RCS相对较大的侧面,从而让对手可以做出针对性的应对。
好在99年那场灾难之后,美国空军也痛定思痛地总结了对抗反隐身体系的办法,在F22上部署了一套功能十分齐全的雷达告警系统。
当发现有威胁的雷达波扫过飞机时,系统将不仅会给出辐射源的大概位置,还会提醒飞行员随时调整航向或姿态,以尽可能减少暴露在电磁波下的反射面积。
相比于当年那些只能按照既定轰炸航线飞行的F117或者B2,F22已经进化成了更加灵活而游刃有余的杀手。
他只能看到,在微微向西调整了一些航向之后,两个放射源的标识全都回到了“完全无威胁”。
这意味着,即便进入到200km甚至更近的距离以内,对方也没办法清晰地抓住自己。
当然,实际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并不是死板地依赖这些设备就能万事大吉。
所以仍然需要一个优秀的空中指挥官在一线领导作战。
而罗宾逊上校,自认为就是最符合要求的人选。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刚刚,自己刚好通过了一条由双基地雷达所形成的Z字形连接线上……
……
随着四机编队距离华夏空域越来越近,其余几名飞行员也愈发兴奋起来。
“队长,我们等一会要不要更加深入一些?”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