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62节
待到宋家祥坐下之后,他稍稍抬起头,目光平稳地扫过会议桌边上的其它几名集团领导:
“同志们。”
张洪飚缓缓呼出一口浊气:
“相信上个星期在东边发生的那次对峙事件,大家都已经有所耳闻了。”
“虽然我们最后成功阻止了对手的挑衅企图,但根据空军方面拿出来的报告,如果那是一场真刀真枪的空战,两边的交换比恐怕不会好看。”
虽然坐在这里的人早就已经看过相关材料,但真听到张洪飚把这个结论赤裸裸讲出来的时候,还是不免内心一沉。
所有人的思绪,几乎同时在这一瞬间被拉回到了十年以前。
那个只能用歼6和歼7对付F14和F18的年代。
在迅速确定了会议的主基调之后,张洪飚转而语气一缓:
“当然,这对我们来说,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虽然总共加起来只是不到半天的交手,但空军方面不仅获得了少量F22的目标特征,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代战斗机的各方面性能表现有了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识,那么接下来……”
他说到这里,便没有再继续下去。
显然是准备把后面的部分留给其他人。
而宋家祥稍微定了定神,也赶紧接上了张洪飚的发言:
“张主任,我们已经认真提炼过空军方面提交的报告内容,并且把F22的几个主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大致分类……”
他说着从旁边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手写出来的文稿:
“首先是极低的可探测性,也就是隐身能力,尽管F22的大部分性能都比传统三代机更强,但实战中的绝大部分优势仍然建立在隐身的基础之上,并且这也是传统飞机不可能通过简单升级改进而具有的能力,是第四代战斗机最本质的不同。”
“但另一方面,隐身能力并不是绝对的,在特定情况下,仍然存在被雷达从较远距离发现的可能,考虑到我国在电磁学研究领域相对薄弱的基础,以及和美国完全不同的战术需求,下一代战斗机至少应当保证,在前半球面对敌机载雷达时,被发现和锁定的距离相比现有型号缩短四分之三以上,而侧后方隐身可以酌情次要考虑……”
“其次是高效率、高隐蔽性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本次对抗中,F22全程未暴露任何电磁信号,但明显能够实时掌握我军大部分单位的部署情况,甚至包括主动雷达站在内,说明其不仅具备难以被探测的新型数据链,还拥有某种无需发出信号,或是不会触发机载告警系统的探测能力……”
“第三是极强的动力水平和机动性,尽管在第四代战斗机的正常交战策略当中,大概率不会包括放弃隐身优势进入视距内作战的部分,但即便在超视距作战当中,更好的机动性也有利于抢占优势发射阵位、提高己方导弹不可逃逸区,以及在进攻作战中与隐身能力配合,极限压缩对方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
“……”
一番发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看上去是对今天的情况早有准备。
张洪飚脸上的表情,也逐渐变得轻松了不少:
“这样看来,你们已经提前进行过不少工作了?”
宋家祥露出一笑:
“其实,关于具体应该如何发展第四代战斗机,集团下属的各研究单位已经在很多场合争论过很长时间了,包括我刚才说的很多内容,也是参考了他们过去的意见。”
“只不过一直以来,这些争论都飘在空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拿不出一个决定性的东西来说服别人……所以这次倒是个不错的机会,可以把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思路给统一起来,也方便下一步集中力量开展研发工作。”
张洪飚点点头,明显对于这番说法相当满意:
“那你们的计划是……”
宋家祥放下手中的文稿,做了个深呼吸:
“在8月底之前,召开一次集团范围内的交流研讨会……当然,也会邀请电子科技集团、航空动力集团等兄弟单位的同志作为代表一同参与!”
第1202章 八十项技术清单
“8月底之前……”
张洪飚轻声念叨了一句,然后微仰起头,思索了一下自己下个月的日程安排,准备看怎么才能赶上这次交流研讨会。
但作为统领全国工业建设发展的部门二把手,他的行程确实相当密集:
“现在还不能确定更准确的时间么?”
宋家祥迟疑了一下,接着摇摇头:
“我们自己人这边当然没问题,但其它单位的情况还是要再对接一下……尤其是航空动力集团那边,常院士本人肯定是要请到的。”
事到如今,在航空界要想搞新项目,尤其是新的大项目,想要避开常浩南这个名字,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因此,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航空动力集团必须要发函邀请的人选之一。
但张洪飚却摆了摆手:
“常院士那边,李主任已经亲自联系过了,估计过上两天就能从镐京回来。”
说着还轻轻敲了敲桌子,以示强调:
“如果考虑他的行程,那你们最好能安排到八月初,让常院士能回京城一次就把事情都办了,现在正好是涡扇20测试的关键阶段,镐京那边的工作也很紧张。”
实际上,相比涡扇20,常浩南目前更主要是在忙高超音速武器的事情。
但别说是宋家祥,就连张洪飚都对此事了解不多。
只当镐京那边的工作大头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尽量把会议时间定在8月第一周……”
宋家祥一边回答,一边在自己本子最前面的日历上做了个标记。
张洪飚则继续补充道:
“另外,你们集团领导先提前和下属各主机研究所沟通一下,把第四代战斗机对于动力装置的要求提前总结一下,按照刚才那一段分析作为模板就好,也方便给常院士他们做个参考,尽可能像歼10那样,做到动力和飞机同时研发、同时成熟。”
其实本来,他说出这句话,已经是带着点准备结尾的意思了。
但宋家祥却随之面露犹豫之色。
张洪飚并非专业搞航空出身,虽然这些年来耳濡目染也学到不少,并且非常依仗专家顾问的意见,很少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
但真到了一些细节上,总归还是差点意思。
所以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开口道:
“其实张主任,多年前常院士在设计涡扇10的时候,就考虑到过新一代战斗机的动力需求问题,当时就是按照第四代发动机的底子来做的,所以我们估计,常院士那边应该本来就有自己的计划。”
“另外,四代机方案对于动力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比如之前提到过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并不完全和动力相关,在之前提交过的几個方案当中,其实不乏有偏向低阻力优化,甚至可以用现阶段涡扇10B实现超巡的……”
“总之,设计选型工作本身就和目标动力的性能有关,无论常院士拿出一个什么水平的第四代发动机,我们都能有相应的方案进行适配和调整……”
这一番话,其实带着张洪飚于公于私两方面的考虑。
于公,航空工业集团这些年也不是在白拿资源,通过歼10和歼11两个项目,早已经对不同体量战斗机的设计和生产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如今的飞机设计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围绕特定型号动力进行气动适配”或是“围绕特定气动设计进行动力适配”二选一,而是应该由气动和动力、外流和内流相结合进行。
于私,或许常浩南确实有给整个项目进行兜底的能力,但他作为新上任不久的集团领导,也不希望给上级留下一个“离了外人就办不了事”的印象。
……
正如张洪飚所说,常浩南其实在航空工业集团开会之前,就已经接到了来自李忠毅的电话。
实际上,他在这件事里面的参与不深,只是在中间给空军装备研究院的几名同志去过一封信而已。
能拿出如今这样的结果,说实话甚至都超过了他一开始的预期。
但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上级会做出如此激烈而明确的反应。
要知道,前世第四代战斗机的选型立项大概在2008年前,这一波直接提前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想来是因为时间线变动以后,由于没了中间发生过的一系列事件,加上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不似前世那样悬殊,导致决策层的斗争策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不是没办法,谁TM愿意当乌龟啊?
好在常浩南对此也早有准备。
或者不如说,从重生回来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在为了这一天而准备着。
因此,并不会因为提前两年而感到有任何慌乱。
在接到电话之后,常浩南简单安排了一下镐京方面的工作,然后便用最快的速度飞回了京城……
“常院士,很抱歉这么急着把你从镐京给叫回来。”
刚一见面,李忠毅就几乎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正题:
“不过上级对于这次的事情非常重视,包括就在前天,张副主任亲自到航空工业集团那边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听取他们领导班子成员的相关意见。”
“让我们比较意外……当然也比较高兴的是,几个主机研究所已经在总体设计这块做出过不少准备,只是因为缺少具体的要求和评估才始终没能达成共识,现在有了空军方面的明确意见,预计下个月初就会召开一次方案研讨会,把研发可行性和技术路线给确定下来。”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桌上拿起一份会议记录和一个信封交给常浩南。
“但是,搞飞机研发,离了你们航空动力集团可玩不转,所以……今天一方面是听听你的意见,当然还有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邀请你出席这次方案研讨会。”
这个时候,后者才注意到,那个信封表面印着航空工业集团的标志,里面应该是请柬和出席证之类的一套东西。
其实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选型过程,常浩南前世就有所耳闻。
而现在刚好有这个机会,哪怕仅仅出于好奇,他也希望能亲自参与其中。
于是,常浩南当即把信封装进公文包,算是应下了刚才李忠毅口中的第二件事情。
至于第一件么……
“关于第四代发动机,我想您应该知道,从涡扇10立项那时候开始,我就已经在进行准备了。”
常浩南不紧不慢地取出一个文件夹:
“实际上,我这次回来,准备的不是一个发动机型号……而是一个未来二十年内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规划!”
说话间,他已经把文件夹打开,并调转180°放在了李忠毅面前。
“这……”
后者震撼之余下意识低头,发现是文件夹里面竟然只有一张纸。
或者说,一份表格。
“这张表格,是我列出的,研制未来航空发动机所需的80项关键技术,其中左边40项,是第四代发动机,也就是最近5年内需要用到的,而右边40项,是第五代发动机,也就是10-15年内可能用到的。”
常浩南没有等着李忠毅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便缓步走到窗前,看着外面鳞次栉比的高楼说道:
“当然,其中一部分,尤其是前40项中的一大部分,都已经被我们,或者是其它单位解决……但是李主任,剩下的大约十来项,还需要工建委集中全国资源,以便尽快取得进展!”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