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44节
“注意调整测试位置!”
刘永全作为经历过苦时候的过来人,敏锐地察觉到了眼前这个年轻人激动的心态,于是把一只手轻轻放在了后者的肩膀上,示意对方保持冷静。
发动机喷流与外界大气相互作用会形成一系列桶形的喷流流场核心区,而每两个桶形核心区之间,则是一道强压缩的正激波,也就是马赫盘。
距离离喷管出口的距离越远,正激波的强度和由于其造成的喷流温度、压力上升幅度就会越低,从而影响到等离子体的生成和分布。
因此,尾喷口正中心位置的数据合格,只能证明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存在性。
要想真正进入应用阶段,还需要像认识流场一样,构建一个自然情况下的等离子体分布场。
马晓宇深吸一口气,稍微稳了稳心态。
但还没等他有所动作,一名刚才站在刘永全身后,始终沉默不语的小老头便满脸着急地大声吼道:
“快,一号探针撤出,转清洗,二号探针接通差分放大电路,进入80cm,B点位!”
“是,一号探针撤出……”
复述了一遍口令之后,马晓宇赶紧在操作界面上依次选取了探针编号、计算方式以及测量位点,然后按下回车。
位于地面台架上方的驱动电机迅速开始工作,将另一根探针缓缓下降到工作位置,同时把前一根探针收回到保存腔中进行清洗——
由于发动机喷管出口处的气流能量太高,探针迎风表面所接收到的带电粒子流并不是简单的热沉积,而是会在周围产生一个边界层,进而形成脱体激波,干扰流场和粒子分布情况。
为了保证结果的精确性,不能一次下放太多探针。
而发动机喷流中难免会夹杂着一些未完全燃烧尽的装药固体颗粒,所以单根探针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进行冷却和清洗。
如果要实现无空窗期的连续测试,那大概需要16-18组探针轮流进行工作,但考虑到铱材料传感器离谱的成本而且还需要部分进口,一般只会安装4-6根。
即便如此,这台不起眼的测试设备价格仍然高达八位数欧元,也是核工业240所的当家宝贝之一。
正常情况下,甭管什么测试,都得拿到他们那边去做。
然而240所规模并不算大,根本不可能有条件把一台涡扇10给拉过去。
况且这次测试因为涉及到航空发动机本身性能的测试,所以要求也和往常不太一样,需要由606所这边的相关同志负责操作。
总之,最后还是看在常浩南签名背书的面子上,对方单位冒着一定风险,同意了把这台静电探针测量系统给转移到410厂一段时间。
条件是必须全程在包括所长韩陈峰同志在内的技术组监督之下使用——
也就是正急得吹胡子瞪眼的那位灰发老者。
“老韩,老韩……别着急。”
刘永全又赶紧转过头来,安抚涨红了脸色的韩陈峰:
“你放心,我们设计的测试方案里面,每一轮的探针停留时间都在你们给出的参数基础上又砍这三成,绝对不会把你们的宝贝疙瘩给用坏的……”
后者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但最后还是没有出声。
大家都是心里有数的人,所以他倒也不是真的担心刘永全等人把设备给用坏了。
只是有一种类似“自己的女神如今竟然被别人站起来蹬”的痛心感。
又观察了大约十几分钟,韩陈峰基本确定对方的操作已经没有问题,于是用复杂眼神瞅了一眼马晓宇的背影,接着满脸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转向旁边不远处另一名穿着核工业集团制式工装的年轻技术人员:
“小陆,你别忘了记录一下设备的使用日志,等回去之后电子化留档……另外,航空动力集团的同志们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你也记得主动帮着解决一下。”
韩陈峰身为240所业务方面的一把手,虽然挂着监督组组长的名字,但肯定不可能真的一直站在410厂的车间里当监工。
因此,在确定测试任务已经进入正轨之后,便准备转身离开。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
眼不见心不烦。
而同样对于测试放心下来的刘永全也自然跟了上去:
“老韩,先去楼上的休息室坐坐,等今天的测试科目结束之后,我安排来帮忙的同志们吃个饭……”
兄弟单位的负责人带队过来帮忙,而且连费用都没额外多要,他怎么也得表示一下才行
二人脚步很快,说这一句话的功夫,就已经走到了测试车间门口。
开门之后,汹涌而来的冷风和雪花让韩陈峰脚步不由得一顿。
作为一个南方人,虽然已经在盛京工作了十几年,但还是没那么容易适应这种天气。
“还有事情忘办了?”
刘永全只当对方是突然又想起了什么。
韩陈峰本来只是觉得有点冷,但被这么一问,却也顺势点点头,问出了自己从刚才就在想着的问题:
“老刘,我印象里……常院士就是从你们606所出去的吧?”
这个有点突兀的转折让刘永全一时间有点没反应过来:
“常院士?”
“是啊。”
韩陈峰点点头:
“我记着第一次听说常院士的名字,就是96年第一届珠海航展的时候,他和阎忠诚院士共同完善了当年的昆仑发动机……”
昆仑,也就是涡喷14的代号。
虽然现在已经成为没什么关注的牛夫人了,但当年第一次以全尺寸模型方式公开亮相的时候,可是正经受到了不少的报道。
包括国防科工委内部,也有好几轮的通报表扬。
也不怪韩陈峰印象深。
“其实严格来说,常院士一开始参与的是601那边的八三工程,负责飞机本身的气动和结构设计……后来碰巧赶上当时歼8C的01号验证机在阎良那边发生喘振故障,才阴差阳错地开始接触航发设计方面的东西。”
这些已经算是老黄历的东西在军工系统内部算不得什么秘密,刘永全也只当是闲聊,用带着几分自豪的语气介绍道。
“所以……常院士还算是半路出家?”
韩陈峰猛地转头看向刘永全,瞳孔中明显带着震撼。
“要不怎么说人家厉害呢……”
刘永全双手背到身后,一副“没人比我更懂常院士”的架势。
当然实际上,作为跟随常浩南时间最早的副手,他也确实了解不少早年间的事情。
“嘶……”
韩陈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看来我得把你前天给我看的材料复印一份,裱起来搁在办公室里面。”
他口中的材料,就是常浩南之前在办公室里给刘永全写出来的那个等离子体发生思路。
也正是因为看过了其中的内容,韩陈峰才力排众议,决定把静电探针测量系统借到410厂使用。
“复印那个干嘛?”
那份手稿只是提到了一个概念,甚至连常浩南本人的签字都没有,倒是无所谓复制几份。
“咳咳……”
面对这个问题,韩陈峰老脸一红,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上次院士评选连第二轮都没进,这眼瞅着明年二月份又要交材料了,沾沾常院士的喜气……”
“……”
刘永全略带无语地摇摇头,刚准备开口打趣几句,却听到身后的测试工位上突然传来了马晓宇的声音:
“刘总,现在测出来这台发动机的推力……比之前变大了!”
第1300章 减阻增推
这突如其来的一嗓子,把本来已经放松下来的刘永全和韩陈峰都给惊着了。
二人几乎同时回过头。
既然有了突发情况,那之前闲聊的话题自然不可能继续下去,包括刚才说的安排晚饭也只能先放到一边了。
“具体什么情况?”
刘永全大步流星,飞速走回到控制台旁边,看向发动机测试台架的数据显示终端。
韩陈峰几乎完全不懂航发,但面对这种情况,在进退两年地踌躇了片刻之后,也选择跟在对方身后,重新回到了测试车间里面。
“刘总您看,前面两轮测试我们都启动了加力燃烧室,发动机推力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推力波动比较剧烈,所以没在第一时间观察出来。”
马晓宇这会儿已经调出了刚才测试过程中的发动机工作推力曲线,向刘永全介绍道:
“但是在中间关闭加力燃烧室,仅维持压气机最大转速的时候,明显能够发现,工作状态稳定之后的推力比我们平时测试的涡扇10A高出了大约3%,而且相当稳定,我刚才尝试把转速调低到80%,结果和以往的数据对比,还是高差不多3%……”
尽管生产定型之后的发动机就会进入量产状态,但作为产量不大的高价值产品,每一台航发在出厂之前都需要经过地面台架测试。
所以马晓宇对于涡扇10A的工作参数比对自己家都熟悉。
虽说工厂测试的环境并不符合国军标中对于“海平面”推力的要求,但在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都没变的情况下,推力突然变大了3%,那显然只有可能和新加装的这套等离子体发生设备有关。
刘永全从口袋里取出老花镜,带上之后凑到电脑屏幕前仔细瞅了瞅:
“确实变化很明显……”
他皱着眉头思索片刻:
“难道是探针干扰了尾喷口后面的流场?”
实际上,无论尾喷口后面放什么,都不会影响到发动机真正的推力。
但推力数据是根据安装在台架上的传感器被被测试出来的,如果流场受到剧烈干扰,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比如极端一些,在发动机后面放一个反推装置,那么台架就会因为受到反推气流的二次冲击,而给出更高的结果。
不过,话音才落就被自己给否定了:
“不对……一根探针而已,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
一时间,整个控制间都陷入沉默,只剩下从装甲墙壁另一端传来的发动机尖啸声。
几分钟后,刘永全仍然没找到头绪,于是决定先把实验做起来:
“撤掉探针,重新启动加力燃烧室,维持一段时间的工作,看看平均推力相比平时如何。”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