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49节

  而刘永全则是摇了摇头:

  “没什么……除非用能量更高、做功形式更直接的冲压发动机,可以保证足够的流体能量,但杨总你也知道,这种动力形式因为启动条件和工作稳定性的问题,很难用在一般的航空器上……”

  “……”

  ……

  在几乎大半个华夏航空系统的通力协作之下,原本已经停用的渝都243号试验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重新投入了使用。

  而一架换上了涡扇10A等离子体测试验证机的歼10S原型机,也在随后被拆掉机翼,由陆路从蓉城被运输到渝都——

  单发飞机,还装着一个并未经过充分测试的发动机,那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允许直接上天的。

  当刘永全跟着测试机第二次来到电磁检测中心的时候,原本相当荒芜,甚至显得有些破败的旧园区后山上,已经重新被激活了人气。

  近百名分属于几家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正在按照测试方案中的要求,对那架歼10S原型机的固定方式进行调节。

  尽管支撑基座已经进行过轮廓优化并使用了散射能很强的材料制作,但为了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除了在雷达软件中进行除躁设定以外,也需要让飞机处在一个更加合适的角度。

  尤其本次测试的最关键目标是飞机正后方的雷达信号特征,所以还需要额外设置一定仰角,保证雷达波入射角度与飞机中轴线齐平。

  见到刘永全和林济洪走进控制中心,张品生把指挥用的对讲机交到旁边的另一名工作人员手中,然后把二人引到了一台十分富有年代感的电脑前面。

  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条中间高两头低的曲线:

  “作为空白对照,我们已经记录了这架飞机在未启动发动机状态下后半球的RCS值,横坐标轴90°就是机身正后方……”

  张品生介绍道:

  “其实正常情况下,一架未做过隐身处理的飞机应该是侧面RCS最大,只是我们为了保证60-120°关键范围内的测试精度,飞机正侧面的几个主要反射特征都被支撑平台给遮蔽住了,所以反而显得比较小,好在不会对你们的测试需求带来太多影响……”

  “……”

  渝都这边是电磁学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几乎没见过工作状态下的真飞机,所以启动过程需要林济洪和刘永全带来的技术人员协助完成。

  当然,毕竟是测试机,不可能真让一个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面去。

  所有启动过程都是在控制中心里面遥控进行的。

  对于606和611两个研究所的老航空们而言,整个过程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平常。

  透过安装在远处的摄像头可以看到,随着油门控制杆被缓缓推动到底,一股淡蓝色的加力火焰骤然出现在尾喷口处,如同一条怒龙口中喷出的烈火,凶猛地舔舐着下方的水泥地面。

  在被专门安装的水冷挡焰板反射之后,又化为一道宛若实质的热浪向上翻腾,甚至让周围的空气都出现了一丝扭曲。

  确定几个核心参数都逐渐归于平稳之后,林济洪转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刘永全:

  “刘总,发动机已经进入正常的加力工作状态,接下来的操作,可就交给你们了。”

  后者并没有回话,只是在电脑中启动了一串早已输入完成的代码——

  等离子体磁控程序颇为复杂而且随时都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加之这里的老设备性能也实在有限,所以并没有做成一键启动的傻瓜式操作。

  而在刘永全敲下回车键之后,测试区内的情况也很快发生了变化。

  “我去……”

  很少见到发动机加力开启的张品生甚至直接惊呼出声——

  原本只有淡淡蓝色的尾焰,竟然直接变成了相对较浓的蓝紫色,在隆冬时节略显阴沉的天色之下,显得煞是好看。

  “没办法,内置等离子体管的一些后遗症……”

  刘永全自然也看出了对方的惊讶,很快解释道:

  “非要说的话,其实算是浪费了不少能量。”

  毕竟还有正事要办,张品生很快压下了心中的震惊,凑到话筒旁边开始布置工作:

  “1号雷达开机,环绕轨道进行半周期往返运动,10组循环!”

  距离飞机大约1km远的测试区边缘,一辆搭载着雷达天线阵面的轨道小车开始进行匀速圆周运动。

  跟许多自然现象一样,雷达信号的反射强度也不是一个稳定值,因此在接下来的大约15分钟里,这辆小车将来回往返运行10次,以保证得到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

  但没过多长时间,甚至连第一个周期都还没结束,就有人发现,不仅发动机尾喷口周围,就连飞机的两侧水平尾翼和双腹鳍边缘,都跟着出现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光晕。

  起初还有人以为是自己眼花,或者光学观测设备的分辨率不够。

  不过很快,这层光晕便加强到了不可能被忽视的地步。

  等离子体鞘套本身当然是光学上不可见的,但作为载体的高能气流却成为了某种符号,让众人有了“肉眼观测等离子体”的机会。

  “竟然真能稳定覆盖住机身表面……”

  林济洪双眼微微睁大。

  不过在震撼之余,他又突然有了些担忧:

  “话说刘总,飞机的尾翼和腹鳍可没像发动机喷口一样做过特别的防热处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会因为温度太高导致被烧坏吧?”

  “你这还真问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面对这个问题,刘永全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

  “不过根据常院士的说法,等离子体的温度概念比较特殊,而且所谓温度,本质上相当于粒子动能的宏观呈现,利用电磁场控制等离子体的覆盖,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绝粒子动能的作用……”

  还没等林济洪有所反应,倒是张品生惊讶地插进话来:

  “这个原理好像是……类似托卡马克那样?”

第1307章 大佬,带带我!

  “对,就像是托卡马克!”

  与此同时,京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正在跟核工业240所的所长韩陈峰进行着一场内容几乎相同的对话。

  大约三个星期之前,后者就和刘永全一起,在410厂亲眼见证了发动机尾焰中等离子体分布的测试结果。

  不过在那个时候,韩陈峰的感受主要还是新奇。

  利用发动机燃烧室内高温、高压、以及近似平衡流动的环境作为等离子体发生场所,这显然算不得什么理论层面的重大突破,只相当于通过一种巧妙的手段,把等离子体物理和航空航天两个专业给联合起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挂着常浩南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大概率只会当做一件值得在下次组会上跟同僚还有学生讨论一番的趣事,根本不会把那台宝贝设备给借出去,还亲自挂名技术组负责人去现场观看测试流程。

  毕竟,搞航发的和他们搞核物理的之间,还是有着不同学科之间、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然而,在刘永全把他们“意外”观测到的减阻增推情况,连夜报告上去之后,第二天从常浩南那里得到的回应却是——

  【我在先期计算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这一情况的存在,但通过减小边界层湍流度和削弱湍流涡系而产生的减阻效果不够明显且稳定性较差,一旦发动机在空中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后,这一效果将接近消失,因此无需过分关注,如果对这一问题有深入兴趣,可在下次来京时面谈……】

  对于老刘来说,这件事到这基本就结束了。

  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在哪,如今正是项目压力最大的节骨眼上,分心去关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分散原本就已经相当极限的注意力,影响到涡扇10G的研发进度。

  但对于韩陈峰来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永全是在几天后双方举行的例行工作会议间隙,把常浩南的回复作为闲聊的一部分告诉给他的。

  然后……

  韩陈峰差点就从椅子上跳起来。

  如果说此前他做主参与这个项目,主要还只是为了沾沾常院士的喜气,免得连续两年在院士评选第一轮被刷掉的话。

  那么,从听到这段回应的那一刻开始,要沾的可就不只是喜气了。

  还有研究课题!

  尽管韩陈峰本人也想到了“等离子体减阻效应导致发动机推力增加”这个环节,但事后总结原因跟事先预测现象的难度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更何况常浩南还说的非常明确,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现的,并非简单的定性推论。

  不夸张地说,单就这一句话里面包含的工作,稍微扩展一下之后都能发一篇Nature Physics或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样的物理学顶刊。

  而对方写下这句话的语气如同吃饭喝水般平常,说明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显然不止于此。

  刚想到这里的时候,韩陈峰恨不得马上就动身前往京城,去跟常浩南交流一番。

  只不过以后者如今的身份,以及手头工作的繁忙程度,当然不可能随便打个电话或者发个邮件就能约到见面。

  所以韩陈峰只好耐下心来,按照程序通过刘永全那边的渠道逐级上报,最后才在今天约到了一个常浩南有空的机会。

  而在听过常浩南那个“利用磁场效应结合电场辅助控制等离子体在飞行器表面扩散范围”的思路之后,他也不出所料地问出了那个命定之中的问题:

  “就像托卡马克那样?”

  通常认为,氘-氚反应需要接近一亿度的温度才比较容易实现,不过严格来说,这里的数字实际上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并非通常概念中的宏观温度,而是10keV的能量所对应的计算值。

  但无论如何,显然没有任何场合可以直接承受这样离谱的高温,况且除了温度以外,聚变反应的发生还需要粒子的密度和约束时间达到一定要求,这些都不是像裂变反应那样搞个水池就能轻易满足的条件。

  在宇宙当中,质量和密度足够大的恒星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引力来约束等离子体,提供维持聚变反应的条件,但对于人类来说,哪怕把太阳系中其他几个行星给挖空,也无法积累如此大量的物质。

  所以只能通过惯性或是磁场约束高能粒子的活动范围,相当于用一个空前强大的保温层把温度给隔绝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间之内,使得聚变反应可以在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容器内发生。

  因此,当听到“磁场控制”这个关键词之后,想到环形真空室磁线圈约束装置,也就是托卡马克,是相当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同样不出所料地,韩陈峰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

  过了好一阵子之后,他才勉强回过味来:

  “常院士……您也有志于聚变能应用领域的研究?”

  问完之后,又后知后觉地觉得好像不太合适,于是准备找补一下:

  “我的意思是,华夏环流器二号今年已经在庐州开始试运行,如果您对可控核聚变有兴趣,不是应该早就跟那边合作过……”

  眼见着对方比自己想的都长远,常浩南不由得哑然失笑:

  “我想,任何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技术人员,多少都会有一个跟聚变应用有关的梦想……我当然也不能免俗。”

  他解释道:

  “但飞机表面的等离子体鞘套无论能量、体积还是密度都远不能跟核聚变相提并论……比如只需要大约100V的电压和小于0.1T的磁场就可以可有效改变距离表面4cm处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而这个数值在托卡马克里面恐怕连辅助设备的磁场都不如……”

  直到这时,韩陈峰才终于反应过来,常浩南的意思只是这项技术跟磁约束技术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而非现在就要转头去搞聚变研究。

  一时间不免有些尴尬。

  好在他还没忘了自己本次过来的关键目的,于是借着常浩南刚才的解释顺势询问道:

  “常院士,我之前从刘总那里看到过您的方案……但是始终没想明白,您到底是通过何种方式,才计算出这样精确的结果?”

首节 上一节 1149/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