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53节
因此,柯林杰虽然也觉得这种方式不够完美,但一时间又实在拿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案。
无论如何,有个实测参数,总比单纯靠数值计算模拟来得靠谱……
第1312章 风险控制
对于柯林杰的顾虑,作为老友的戴蒙德几乎是一眼看穿:
“实际上,除了正在由LENS-2升级的LENS-X以外,我们还计划从头开始,结合全新的气体驱动和膨胀系统研发更新一代的LENS-XX风洞,使用电加热氢气代替氦气作为驱动气体,在双级驱动技术下可以达到马赫数25的实验气流速度和7500K的气流总温,有效测试时间不少于10ms……”
初听上去非常有吸引力,但前者却丝毫没有被这一番话术给绕进去,而是直接翻了个白眼:
“你们改造LENS-X都需要到后年年中才能完成,造个全新的……”
他隔着控制室一端的落地窗玻璃,看了一眼楼下平卧着的两台巨型风洞,凑到戴蒙德耳边压低声音说道:
“哪怕先不提技术,恐怕连选址问题都很难解决吧?”
布法罗人口只有不到40万,按说算不得是个大城市,但研究中心当初为了解决用水问题选址在伊利湖畔,却导致后续的扩建工程面对了环保组织、渔业企业和航道工会的重重阻碍——
尽管五大湖的水质早就已经出现了灾难性恶化、沿湖渔业也因此而受到严重打击,但这却并不影响相关从业人员向研究中心索取动辄以亿计数的“污染治理经费”。
而卡尔斯潘大学作为一所非盈利性学术机构,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筹措到如此巨额的资金。
况且任谁都知道,这些费用无论名义如何,本质上都相当于是保护费。
哪怕多方筹措给了第一次,以后也免不了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而戴蒙德却摇了摇头:
“在这里确实没什么可能……不过我们已经和MIT合作在波士顿拿下了一片新土地的使用权,计划把LENS-XX风洞建在未来的波士顿研究中心……”
对于这个消息,柯林杰倒是显得有些意外,但也不过是转瞬即逝:
“算了……说这些也没什么用。”
他叹了口气,整个人破天荒地显出了几分疲惫:
“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你们的新风洞大概率还是通过加热轻气体进行驱动……就算复现出很高的飞行马赫数,受制于机械能做功的先天限制,高气流总温和长试验时间也只能兼顾其一……”
说到这里,又突然停顿了一下:
“说起来,我前些天看公司下发的月度技术情报总结,说是根据用电量和化学试剂采购量来推测,华夏那边好像提高了他们京城郊区风洞群的使用频率?”
实际上,绝大部分有用的情报都不是通过精彩的无间道剧情,而是借助各种低敏感性甚至公开的周边信息推测所获得。
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更是很难对大方向上的信息做到完全保密。
戴蒙德用略显古怪的眼神看了一眼柯林杰,不过还是回答道:
“从大概今年年初开始,华夏人的动作就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了……不过他们停止了跟亚深工业大学的合作,甚至也不再参与AIAA的评价体系,所以暂时只能估计是在推进新的风洞计划。”
“根据两年前AIAA所获得的最近一次信息更新,对方当时正在研制一台长时间激波风洞和一台高精度复现风洞,算算时间应该到了开工建设的阶段……”
“性能呢,性能如何?”
柯林杰显然对实用性更为关心。
而戴蒙德倒也非常坦诚:
“单从技术上讲,比LENS-2甚至LENS-X都更先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之所以急着推进LENS-XX项目,就是为了能够赶上这些华夏同行们的进度。”
作为高温气体动力学专家,他并不过于回避美国在超高速风洞领域已经出现落后的现实。
只不过,对于这一现实的严峻程度,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眼见柯林杰的脸上露出惊骇,戴蒙德又赶紧补充道:
“不过你也不用过于担心……他们既然决定把长测试时间和高复现精度分别放在两台风洞上面,那应该还是以技术验证为主,后面还需要把这两项技术结合,才能拿出真正属于下一代的应用性产品,所以至少在几年内,我们靠等效模拟结合试飞积累出来的数据还是独一份……”
“……”
……
在大量经费和DDL的双重催促之下,X51A项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向前推进着,甚至让柯林杰这样的老辈人有了一种回到冷战巅峰期的错觉。
就在布法罗研究中心的超高速风洞对两级吻切锥乘波体方案进行最终验证的同时,火箭动力助推段的测试也正在波音的威尔明顿测试中心同步展开。
相比于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新知识的高超音速动力学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动力属于是整个项目中不技术难度也并不算高的一环。
如果不是甲方大爹要命的临时修改项目需求,甚至都无需专门从MIT聘请外援。
不过,即便出现了节外生枝的情况,这一部分仍然属于不太起眼的内容。
整个技术和测试团队的氛围也因此而显得相对轻松。
甚至在测试结果确定符合设计要求之后,梅尔丽·赫斯特博士还提出把六台已经被完全烧黑了的火箭助推段一字排开,和三十多名核心人员一起合一张影。
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抛头露面感兴趣,但毕竟是一项重要的阶段性胜利,加之赫斯特如今又是子系统负责人,因此众人也都选择给她几分面子。
再加上简短的庆祝仪式,一番折腾下来,也不知不觉地很快进入了深夜。
总算结束工作的众人陆续离开,少数还需要值班的,心思也都飞到了不久之后的圣诞假期上面。
只剩下赫斯特的副手兼学弟、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直接负责与波音方面对接的丹尼尔·贾博伦斯基还留在电脑前面,准备通盘整理一遍过去几天的测试流程,以便未来填充自己的博士论文。
但这个本来只是勤快一下的行为,却让他很快捕捉到了异常情况——
尽管测试结果都落在项目允许的数值范围内,但一号机和二号机在各自对应测试区间以外的工作曲线却对不上号。
不过,他最开始也没有太当回事。
毕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性能出现一些波动实属正常,不外乎是挑中了两台差别偏大的产品。
而且,连这样都能通过测试,反而说明新的推进剂设计冗余度很高。
然而很快,贾博伦斯基就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后面的3-6号机也出现了一样的情况。
按照顺序的每两台之间差异不大,很容易被当做个体差异忽略掉,可是当他把六条曲线绘制在同一张表上之后,却发现其中的差异并非是正常波动那样的高低随机,而是极其规律的依序抬高。
这可不像是随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法灵活控制的特性,其测试条件并非无极改变,而是预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散区间,验证发动机在模拟实际工作条件下的适应性。
六条工作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最有可能的解释不外乎是有人对它们进行了“应试化”的改造。
就像大学计算机编程的考试那样,只要事先知道后台对提交程序的验证方式,就可以省去程序编写过程,直接输出几个测试输入对应的结果值即可。
只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整个项目的真实性……
贾博伦斯基下意识想要叫住正在收拾东西的赫斯特。
但目光却瞟见了旁边文件上自己和师姐两个人的签名。
顿时,一股冷汗从后背冒出……
第1313章 全球威慑
思虑良久之后,贾博伦斯基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件事暂且压在心底。
实际上,哪怕他能够提前两个小时发现,都可以通过拒绝签字而把自己从中摘出去。
但现在,则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验收文件一式三份,尽管此时还没有被送到项目主管沙普尔·柯林杰的手中,但具体各执行环节的负责人签字之后,就已经形成了部分法律效力。
换句话说,由于刚才的一时粗心,自己已经被迫以身入局,卷进了这场完全看不出深浅的棋局之中。
如果刚才能更认真一点检查的话……
想到这里,贾博伦斯基满是懊悔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闪过了一瞬间就被打消了。
一来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现在想这些没什么太大价值。
二来,他和甲方检测人员的所有操作都是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实际上并没有程序上的疏漏,之所以仍然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因为有人早有预谋,专门钻了检测程序的空子,除非他能预知未来,否则必定要中招。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贾博伦斯基最后看了一眼电脑上同时绘制着六条曲线的那张图,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把鼠标指针挪动到了右上角“×”的位置。
但就在即将点击下去的一瞬间,却又鬼使神差一般地转而按下了Ctrl+S。
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U盘,确定周围没人关注到这里之后插在了电脑主机上。
得益于全球互联网中心的超然地位,美国自从90年代以来基本掌握着互联网世界的绝对霸权。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也导致美国的大部分机构都严重缺乏对信息安全的警惕。
像是带着私人储存容器进入测试中心这种事情,几乎没有人会刻意去管。
几分钟后,一份包含着部分原始数据的数据库文件就被传到了U盘当中。
实际上,就连贾博伦斯基自己,都没太想清楚这一番操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凭着直觉保留了一部分或许可以被视为是证据的东西。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是赶在圣诞假期结束之前找到柯林杰说明情况,在一切都太晚之前挽回局面。
但根据他对于项目运行机制的浅薄理解,如果真是如此,那最后的结果大概率是自己这个“叛徒”成为唯一的背锅侠。
贾博伦斯基自问还没高尚到可以用前途去换一个项目顺利完成。
还不如赌一手不出事的概率。
毕竟他刚刚专门确认过,测试流程本身是没有作假的,六台原型机也确实完成了全部检测项目。
就算因为特调而导致实际工作环境所对应的参数下降,也不至于太过离谱。
而在项目总体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为这种情况留出余量,所以并不一定就会出问题。
一番自我开脱之后,贾博伦斯基的内心总算稍稍放松了一些。
也就在这个时候,从他身后突然传来了梅尔丽·赫斯特的声音:
“丹尼尔,你圣诞假期有什么安排么?”
赫斯特的语调有一种奇特的魅力,短短一句话就让贾博伦斯基觉得身体有点发酥。
他赶紧关掉电脑上的页面,然后转过身:
“赫斯特博士……”
话才说出口就被打断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