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66节
第1328章 来自海军的反馈
“美国人自己都不知道……”
这个说法让郑良群突然有些兴奋——
并不仅仅是那种简单的、有机会超过对手的兴奋,而是还夹杂着一些……对个人窥探欲的满足。
“那……大概什么时候能出结果?”
虽然理智告诉他,这种一眼看上去就相当复杂的事情应该需要耗费一段时间,但理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起作用。
尤其两个人之间还有如此特殊的关系。
总之就是很急。
恨不得马上就能看看美国人的底牌(裤)。
常浩南这会儿刚好布置完工作,瞧了一眼满脸热切的郑良群,回答道:
“这主要取决于美国人的研究水平……”
一边说着,一边又检查了一遍桌面上的交接文件,然后签字:
“要是设计本身符合高超音速条件下的气动原理,飞行试验失败是由于生产质量不达标或者其他什么问题所导致,那么只需要十几轮甚至更少的测试轮次就能结束。”
“而如果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设计层面就有毛病的话……就不太好说了,需要先从复杂加热管流的理论展开计算,验证质量添加、热量添加和壁面摩擦对气流的作用,再对每个异常点都进行测试,验证它们各自在飞行状态下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运气好的话,没准一上来就能找到关键问题,运气不好也可能几个月都没办法确定结果……”
实际上,这番话说的已经相当凡尔赛了。
毕竟,就算是掌握了几乎全部一手测试信息的美国人自己,也只是说会设置两个单独的故障树分析团队,争取在2007年底之前给出调查结论。
也就是大约八个月的时间窗口。
而到了常浩南这里,却是在“运气不好”的情况下,才需要几个月时间。
不过,郑良群显然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考虑周全,只是露出似懂非懂的眼神:
“就凭刚才那么一小块碎片,就能分析出这么多东西?”
显然,他把刚才常浩南例举出的那几个变量当成了不同的内容。
“呃……”
后者无奈扶额:
“实际上这些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中间过程需要分别进行验证……总之,碰巧最近一段时间风洞的使用频率不太高,我尽快就是了。”
说完之后,他又看了一眼窗外如同巨龙般蜿蜒着的风洞群:
“而且说实话,虽然这个用核潜艇监视飞行数据的想法是我提出来的,但能直接捞到一部分残骸,还是这么关键的部分……确实是太巧合了,我们根本没来得及做什么准备。”
说起这件事,郑良群瞬间就重新来了精神:
“嗐……不光是你,海军那边,包括上级首长其实也没想到。”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止不语,然后左右打量了一下。
很明显,后面的内容即便是在这机密程度已经很高的怀柔科学城,也不能被太多人给听到。
常浩南当即会意,带着郑良群一道前往了自己在科学城这边的办公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如今对于JF14风洞的应用已经接近炉火纯青,除非是特别重要或者此前从未进行过的测试科目,否则已经完全可以委托给姜宗霖等人负责执行。
况且,常浩南也确实有点好奇,舰队出航的这将近一个月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听海军方面的同志说,他们无意中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潜舰配合……”
关门落座之后,郑良群才重新开口道:
“在探测到X51A解体之后,美国人的两艘驱逐舰和一架飞机马上转向赶往事发海域,尤其那架飞机还是和P3C一个平台,搞得编队指挥员还以为是潜艇被发现了,分出171号去拼命拖延,同时长征9号用将近20节的高航速连续在水下航行几个小时,额外争取到很长一段窗口期……”
其实现场的情况并没有非常惊险,171椰城舰在离开舰队之后,很快就从对方飞机的飞行动作上判断出了那并非一架反潜巡逻机,而受限于飞机的航程,长征9号实际有着极为充沛的时间来完成搜索和打捞。
只不过现在又不是写任务报告,作为讲述人,郑良群难免要把情节描绘的精彩一些。
常浩南当然也清楚这部分内容不能全信,而且他感兴趣的地方另有所在,没那么容易被添油加醋所影响。
“高超音速飞行器解体之后,散落范围可是很大面积的一块区域,就算有几个小时窗口期,恐怕也很难进行一轮完整搜索吧?”
“而且那东西的体积可不算小,潜艇又不方便在事故发生的敏感区域内长时间上浮,是怎么打捞上来的?”
“……”
随后,郑良群花了大概二十分钟时间,向常浩南解释了艇长是如何通过引爆一颗小型水雷确定可疑的回波信号位置,又是如何借助UUV和蛙人将碎片转移回潜艇内部的。
整个过程相当精彩,如果不是考虑到保密因素,恐怕足够拍出好几部潜艇主题的电影大片。
“长征9号这次干的实在是漂亮,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还证明了核潜艇部队除去战略威慑以外,还有遂行非战斗行动的巨大潜力……只不过09IV毕竟是战略核潜艇,现在倒是还好,以后要是进入值班状态,总不可能每次都把导弹撤出来……”
能让郑良群一名空军军官如此称赞,看来军队内部对于这次行动的评价应该非常之高。
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兵种资源的分配格局。
并且,常浩南也听出了对方话中的弦外之音:
“所以海军是希望……能够给予攻击型核潜艇更多的功能性?”
尽管并未直接参与过水下装备的研发,但新一代核潜艇却跟他在理论与工程层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脱不开关系。
尤其是前些年跟核工业集团的一揽子合作项目,有力地提高了华夏在核能利用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
因此,常浩南对于这些也绝非一无所知。
09III是一艘相当纯粹的攻击型核潜艇,并没有装备除了鱼雷发射管以外的任何奇技淫巧——
一个有些反直觉的事实是,对于潜艇来说,把所有武器集中在艇首鱼雷舱是最节省空间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的其它设备,包括艇载垂直发射系统在内,都会削弱常规武器的装载量。
这对于一个体积偏小的型号来说,往往显得尤为重要。
“嗯……也不只是多功能性……”
郑良群回答道:
“根据这次任务反馈的情况,以及艇员队提交的报告来看,功能性可以通过外接的UUV等设备进行弥补,潜艇本身更需要的,反而是更高的静音水下航速、更强的水下机动性,最好是还有一定的通信能力……”
说到最后,他自己都笑了出来:
“当然,这里面有些内容可能不太现实,尤其是水下通信那部分,但总归是个努力的方向……另外你要是对细节有兴趣,我可以让海军总部那边把报告抄送给你一份……”
常浩南现在手头还有两个大项目要负责,暂时倒是没有在新领域横插一手的准备,只是摆了摆手,随意地回答道:
“其实水下通信……尤其是中短距离通信倒也没有特别不现实,相比而言,反而是航速这部分更麻烦一些。”
郑良群闻言一个挑眉,暗暗开始集中注意力,准备记下对方后面所说的内容。
“以目前流体力学的理论来看,除非使用全新的推进形式,否则在静音航速这方面很难有什么特别重大的突破……”
“泵喷推进器也不行?”
他有些疑惑地问道。
常浩南摇摇头,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实际上,泵喷推进相比传统的大侧叶螺旋桨,反而是在中低速度段更有优势……高速环境下由于推进效率的降低,往往需要更高的转速和轮机功率,很有可能得不偿失,你看目前使用泵喷推进的型号也确实都不以速度见长……并且也很容易计算出来……”
眼见他又要放大招,郑良群赶紧阻止:
“我相信这个结论,计算就不必了。”
接着迅速岔开话题:
“所以,你有什么技术路线上的想法么?”
“那倒暂时没有……”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郑良群却注意到,对方的眼珠刚才微微转动了几下。
恐怕并非没有想法,只是还不够成熟而已。
第1329章 从别人的错误中寻求启发
尽管在解体,以及随后坠入水面的过程中遭受到了相当巨大的冲击,但或许是由于所处位置的关系,那部分由轻质合金制成的进气道残片却并没有出现太多不可挽回的离奇形变。
在将其外形扫描进数据库之后,技术人员并没有进行太多“合理化推演”,就基本还原了其原本的面貌。
这对于后续的分析工作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
合理化推演当然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但问题在于美国人的设计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合理。
“常院士,更进一步的分析已经证明,这块东西之所以能长时间漂在海面上,除去外形比较适合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壁面内部也被设计成了空心结构。”
刑牧春指着屏幕上大半个进气道的3D建模,对常浩南介绍道:
“只不过,因为没有更进一步的具体信息,所以无从判断这些空间到底是用于冷却液流道,还是单纯出于减重而进行的设计。”
后者凑近显示器,盯着剖面图上的一系列三角形截面形状看了一会儿:
“不太可能是冷却液……”
常浩南摇摇头:
“飞行器如果采用液体冷却,基本都是直接用燃料作为换热介质,而在海面上采集的一部分水样之前就分析出来了,是一种以JP7航空燃料为基体,掺混了部分易燃金属和金属氧化物颗粒之后制成的……混合物,流动性本身就比较差,恐怕需要专门的燃料循环系统才能维持正常供应,很难想象还要再走过这么蜿蜒曲折一段流道……”
这番分析颇为有理有据,刑牧春倒也没有表达反对,只是露出稍显困惑的表情:
“可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美国人掌握了和我们一样的等离子体散热的技术……如果不用额外冷却手段的话,那光是高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加热,就足以让飞行体因为热胀冷缩而被拉长几厘米甚至更多……”
常浩南对此倒是想得开,自己手里毕竟只是残骸的一部分,这种技术细节没法死抠,必须聚焦关键部分。
于是只是简单回答:
“X51A的设计速度毕竟只有马赫数6左右,气动加热情况还不是特别严重,如果能计算出气动热的分布情况,那么还是可以靠结构设计来硬抗的……总之先别想这么多了,让一院那边赶快按照这个参数制造全比例气动模型,准备上风洞。”
刑牧春旋即起身,离开机房准备回办公室打电话。
而负责风洞运行,刚才坐在边上始终没说话的姜宗霖这会儿也凑了上来:
“可能导致测试失败的可能性有很多,不知道您准备从哪个部分开始测试?”
对于这个问题,常浩南这几天早就有了打算。
因此,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分析道:
“从雷达获取到的表征飞行参数来看,X51A维持了大约143秒的正常飞行,达到马赫数5.45的最终速度并维持了9秒左右,然后几乎是毫无征兆地……至少在飞行轨迹上毫无征兆地突然解体。”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