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96节

  传统的星载设备都是固定在卫星平台上,需要调整卫星本体的姿态才能改变指向。

  而具备凝视功能的卫星则多了一个类似云台的装置,可以在卫星运动过程中保证设备指向地球表面的同一个位置,以减少星载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延长卫星寿命。

  “STP-4D……”

  郭林在记忆中搜索了一遍,并没有发现太多相关信息。

  “五角大楼‘空间试验计划’下面发展出来的一种标准化卫星平台,用来验证一些前沿技术。”

  常浩南解释道:

  “具体到这颗STP4D,表面上是用于测试新一代的霍尔电推进设备,但发射上去之后的变轨频率不高,很明显还有其他没公开的作用。”

  和华夏这边把侦察卫星命名为“资源”、“海洋”的操作一样,各个大国都会发射一些用途神秘的航天器,在收集到足够多的特征信息之前基本只能靠猜。

  而这颗STP4D显然也是对手提前布局当中的一环。

  现在估计是察觉到什么蛛丝马迹,所以才启用了这颗暗桩。

  “表面上的操作都很常规,像是这里,在用多普勒频移补偿轨道运动误差,再普通不过的技术。”

  常浩南一边解释,一边圈出频谱上的细微波动,放大后的波形呈现锯齿状特征:

  “但实际上,常规DRFM信号不会有如此高效的自适应特性,这组特征信号里面的波形复制速度比通常的需求快了三个数量级,所以就是冲着我们而来的。”

  廖永才还在消化吸收刚才对话里面的巨量信息,但郭林已经想明白了其中的大部分关节。

  除了原因。

  “可是……为什么?”

  他凑到屏幕跟前,似乎恨不得把眼睛塞进里面去:

  “就为了让咱们的雷达调试进程受阻几天……最长不超过半个月?”

  “那当然不可能。”

  常浩南摆了摆手,突然反问道: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一号和二号阵列的测试没出过问题?”

  郭林当然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因为干扰本身就不是持续的,所以当时只认为是巧合。

  不过如今带着结论回看,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常浩南没等郭林回话,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三号阵列距离共模扼流圈太近,加之并肩构型本身的特性,导致近场耦合效应增强……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按照常规方式消除干扰完成调试,那么正常工作中看不出什么异常,但只要对方加强干扰水平,就会出现一个足以被对方利用的缺陷。”

  郭林的双眼微微睁大。

  想过美国人玩阴的,但没想过对方会玩这么阴。

  好在有了准备之后,解决问题倒是不难:

  “我们去年升级的FPGA板卡支持实时极化捷变和动态部分重配置,只需要重新烧写波束控制算法,考虑电离层法拉第旋转效应,加入极化补偿系数……”

  “……”

  在初步敲定解决方案之后,郭林带着一众技术人员迅速投入工作。

  而常浩南则突然转过头,看向了好像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的廖永才:

  “廖主任,二十五年前7010雷达遭到的那次干扰,恐怕也并非如你所猜测的那样,是来自一颗雷达侦察卫星……”

第1366章 “640工程”往事

  “嗯?”

  廖永才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跟自己相关的话题。

  他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面前这位岁数只有30出头的年轻人,怎么都不像是亲历者:

  “这您也知道?”

  郭林确实在报告里简单提过一嘴当年的事情,算是对于他们分析结论的一个佐证。

  但毕竟是正经的书面报告,考虑到大部分描述都来自当事人的回忆,所以并未加入太多细节。

  常浩南一笑:

  “昨天让京城航天控制中心做互相关检测的时候,顺手找认识人调取了一下当年的资料……”

  这一句话,可直接把廖永才给惊着了。

  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比较闭塞,加之一个雷达站主任也算不上什么科研人员,刚才郭林又没来得及充分介绍,因此他对于常浩南其实并不太了解。

  只知道是个相当厉害的家伙,年纪轻轻就能领导如此重要的军工项目。

  至于具体有多厉害,那之前确实没有具体概念。

  不过现在已经有了——

  作为华夏建设战略预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7010工程虽然草草了结,但毕竟还是真正投入过应用,相比同属反导拦截项目、只停留在验证阶段的“反击一号”拦截弹以及“先锋”超级反导大炮更加接近完全体状态,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其中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空军防空体系建设。

  能轻描淡写地就“找认识人”调取这种项目的资料,而且听上去还是涉及到工作细节的核心资料,显然称得上一句神通广大。

  “可是……”

  一时间,廖永才甚至有点不太敢下判断。

  瞻前顾后许久之后,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记得,当初站里面正式向上递交的最终结论,应该就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信号干扰?”

  实际上,别看他现在一副没人比我更懂7010雷达的样子,当年事发时只能算是正在被组织大力培养的预备骨干,并非宣化雷达站的管理班子成员。

  现在眼见着常浩南一副尽在掌握的样子,反而把廖永才自己给整得不自信了。

  “结论是这样没错。”

  常浩南一边看着郭林在旁边忙前忙后,一边回答道:

  “但我把其中一些关键输出抽出来重新分析了一下,发现当年的结论有些问题……”

  廖永才脸上的表情更加震惊了。

  已经存档的报告结论,相当于获得了上级的认定。

  在不少当事人都还在世的情况下,可不是简单靠一两句话就能推翻的。

  神通广大或许已经不足以用来形容这种情况了。

  手眼通天还差不多。

  常浩南对于这种场面倒是已经习惯了,也不等对面再次开口便继续解释道:

  “前两年我国发射了自己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因为主要功能是面向本土的防灾减灾和资源勘探……之类的,所以也考虑过电磁信号对地面设备产生干扰的可能性。”

  “最后发现,即便采用聚光灯模式工作,SAR系统单颗卫星对地面雷达的干扰也不会超过在0.002%时间占比下干扰噪声比达到-6dB的统计门限,而如果采用实际应用中更常见的扫描或条带工作模式,那产生的干扰还会更进一步降低。”

  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廖永才就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大家都是搞技术的,对方不可能随便胡诌几个数据骗自己玩。

  而干扰强度无法达到统计门限,意味着即便雷达不采取额外的滤波降噪手段,也不会出现足以被发现的错误参数。

  不过,意识到归意识到,嘴上还是想挣扎一下:

  “那卫星的发射功率如果更强……”

  常浩南当然知道他想要说什么,当即摆了摆手:

  “如今的星载SAR载荷确实比二十多年前精细了很多,我们测试的型号体量又比较小,所以发射功率不如当年你们分析认为的SIR-B卫星,但也不会出现数量级的差距,更何况我们计算出的干扰强度实际还远在门限以下。”

  廖永才本来也没准备真的犟到底,在收获新的解释之后便顺势下坡,摆出了一副勉强被说服的姿态,询问道:

  “那真正的原因……”

  常浩南没有直接给出回答,而是突然反问道: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其实很像,不是么?”

  “嗯?”

  廖永才先是一愣,有些疑惑地抬起头,但紧接着又马上理解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您的意思是说,对方也是在我们调试过程中就设下了埋伏,然后在特定时间通过干扰信号诱发缺陷,才造成设备运行状况异常?”

  常浩南点头:

  “目前看来,这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而且也符合相关历史材料中记录下来的内容,只可惜年代久远,所以调试过程中的原始参数没能完全保留下来,所以无从100%印证了。”

  话虽如此,但也只是出于一名技术人员的严谨。

  实际他有差不多九成把握,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而廖永才也显然认可了这个说法,露出一副愤愤不平的表情。

  独自红温一会儿之后,更是没忍住地吐出了一句鸟语花香:

  “真是艹的……”

  常浩南原本已经准备到另一边去看看郭林他们的工作,突然听见这么一句,又有些好奇地转过头来,用好奇中带着震撼的眼神看了一眼对方——

  自打博士毕业,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已经很少有人会在他面前如此吐露心声了。

  廖永才叹了口气,解释道:

  “那个年头的国际局势比较特殊……1980年9月的时候,为了体现军事互信,我们还专门邀请过一个五角大楼代表团参观访问,其中的行程就包括7010雷达站。”

  很明显,这又是一个“兄弟跟你心换心,你跟兄弟玩脑筋”的故事。

  不过在那个时候,倒也不算稀奇。

  况且7010雷达是在1976年开始进行天线安装和阵面调试,1977年进入试运行。

  那时候两边还没建交呢,别人给你主要假想敌的关键国防工程埋个雷,再正常不过。

  至于后来的事情,那也只能怪自己没有足够的警惕性。

  当年那次访问是作为两军交流的破冰之旅,本来应该完全对等进行。

  结果华夏代表团只参观了远离北美本土的夏威夷基地,却让对方直接进入了涉及最核心机密的部分。

首节 上一节 1196/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