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14节
彭觉先的脸色突然变得复杂起来:
“你刚才不是还说……没研究过释氚行为么?”
常浩南则停下了挪动鼠标的手:
“我只是说,在核电池里面不会专门对吸收中子产生的氚进行富集,可没说过不会研究这个过程……毕竟我们也要考虑在整个服役周期之内,不断产生的氚是否会对中子屏蔽性能和磁流体循环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寿命中后段。”
“……”
彭觉先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两下,但对方的说法有理有据,完全找不出可以反驳的点。
最后还是常浩南替他完成了思路闭环:
“当然,目前只是停留在对于氚扩散这个单一行为的研究,所以严格来说,也确实还算不上‘释氚行为’的完成过程,包括对于反应堆内产氚的行为特征,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模拟阶段。”
但彭觉先已经不想深究这些字面上的细节了:
“当下我们对于第一个周期试验的保底规划,刚好就是论证能否通过增加锂空位的方式来增强氚的扩散……只是单纯进行这一项的话内容实在太少,意义也相对有限,所以另一个选择是在第一个周期中主动选择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尽可能不浪费分配给我们的时间……”
“增加锂空位的方式……”
常浩南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屏幕。
很明显,彭觉先他们在近些年ITER的准备过程中也没有闲着,还是提出了一些机理和假设,只是因为起步晚加上缺乏客观条件,所以进度不算乐观。
但既然双方的研究碰巧处在同一阶段,那未尝不可以拼上一桌。
而彭觉先听见对方念叨了一遍关键词,还以为后者是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
“离子电导性或锂离子扩散性能的增强主要来自于辐照产生的锂空位,而间隙锂更容易迁移和聚集形成缺陷丛,辐照过程中锂离子的移位产生了大量的空位和间隙锂,这些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性能……”
常浩南轻轻抬了下手,示意无需多言:
“但如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锂空位进行第一原理计算,会发现锂陶瓷中锂空位和氧空位两种离子空位的形成能均为正值,说明体系中离子空位的形成在能量上不利的……”
虽然自己的思路遭到反驳,但彭觉先非但没有感到不快,反而因此变得兴奋起来——
这说明二人的频道终于对上了。
“能量上确实不利,但也要考虑到在在中子辐照环境下,这样的能量可以说微不足道……”
他先是稍微解释了一下,接着又话锋一转:
“当然了,正是因为这个思路在动力学上有利而热力学上不利,所以我们才需要借助ITER的资源进行实际验证嘛,否则也就不用费这个麻烦事了。”
常浩南本能地觉得这个路线不太靠谱,但目前也没什么证据,所以只是暂且记在心里,嘴上则回到了一开始的话题上:
“既然你们关注的也是氚扩散行为,那还是要尽可能争取到靠前的次序……”
说着在电脑上调出了一份最新的运行日志:
“锂-6吸收中子的反应,除了会产生锂离子空位以外,还会产生另外两种缺陷形式,也就是填隙氚和替位氚,根据估算,填隙氚缺陷将占据体系内电子密度最低处,不会与氧键合,基本可以推断填隙氚会以间隙原子的形式存在于锂陶瓷内。”
“但替位氚很容易在不同锂/氧比的锂氧化物,比如钛酸锂和硅酸锂,当然也包括氧化铝锂的晶格中转移,影响到氚的扩散过程……另外,因为辐射能量远大于锂氧化物的氧离子形成能,所以也难免会出现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与替位氚缺陷相互促进……”
“总之,如果能搞清楚这些缺陷的位置和转移方式,那么或许可以针对三元锂陶瓷体系的缺陷性质和演变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
“……”
彭觉先在脑子里大概估计了一下,把这些内容加进去之后,倒是不会再出现浪费时间的问题。
反而还需要加快一些效率才能保证完成。
算是解决了当前左右为难的局面。
但刚准备点头,就又琢磨出了些别的味道:
“所以常院士你也认为,固态增殖剂是更好的发展方向?”
作为氦冷固态球床技术的提出者之一,彭觉先当然更希望固态增殖剂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下去。
不过,就连他自己也不敢打这个包票,对上级的报告中也是一概使用“过渡阶段”进行描述,为后续更换液态增殖剂留出充分的回旋空间。
“好不好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常浩南指了指旁边图纸上的核电池原理图:
“但就我目前研究的等离子发电原理而言,固态增殖剂在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很大,未来如果把堆芯从裂变堆换成聚变堆,可以避免很多工程上的麻烦……”
彭觉先:
???
可控聚变目前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这怎么就已经开始考虑换堆芯的问题了?
第1387章 山间的雷达站
当天的稍早些时候。
陇原省南部,岷山山脉。
纵然时节还是八月下旬的仲夏,但西南部山区却仍然能感受到些许凉意。
朦胧的薄雾当中,郭林裹紧迷彩服领口,眯眼望向远处盘旋的两架直12B直升机。
“郭总,三号吊装点风速突然增大到15米每秒!”
工程连的通讯员从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里探出头,手中的对讲机滋滋作响。
郭林举起望远镜,看到货箱的钢缆正在剧烈震颤,几名地面引导员挥舞着荧光指示棒拼命示意直升机爬升。
旁边的陆航团长张锡样上校这会儿已经在无线电里下达指令:
“在峰顶更高处维持盘旋一段时间,等这阵横风过去!”
他的手臂在上个月的一次任务中受了些伤,所以今天只能待在地面进行指挥。
原本以直12B在设计时的指标,完全可以短时间抗击20m/s的八级大风,但岷山的山脊海拔普遍在3500-4000米以上,空气相对稀薄,加之机身下方吊装的矩形货箱在气流中微微晃动,把原本灵巧的直升机变得像是一只笨拙的铁鸟。
“这鬼地方的地势像个天然风洞,气象预报还是有点太乐观了……”
廖永才不知何时已经来到郭林和张锡祥身后,粗糙的手指在旁边的等高线地图上划过一道弧线,指向附近的另外一处山脊线:
“是不是考虑执行B方案,四号平台是个背风口,的卸载难度应该比这里低一些,而且距离也符合要求……”
郭林低头看了眼地图,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犹豫:
“选定的点位在距离上肯定都没问题,但四号平台的角度有点别扭……”
廖永才则坚持道:
“强风不光是对运输和装配过程有影响,这YLC-1雷达可不是7010那样固定在地基上面的大家伙,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
话音未落,就听见远处传来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响。
两人同时转头,只见货箱侧面的固定架擦过突起的岩壁,迸溅出一串火星。
郭林顿时感觉一阵汗毛倒竖——
幸亏那里面装着的只是底盘和天线基座之类的机械设备,只要货箱外部结构完好就问题不大。
如果是价值上亿的宽带数字阵列模块,那么任何剧烈碰撞都可能导致精密晶振报废。
他赶紧朝着张锡祥点了点头:
“张团长,改在备用四号平台卸载!”
收到命令后,直升机群旋即调整队形,像迁徙的雁阵般掠过犬牙交错的山脊。
廖永才望着重新隐入云层的机群,忽然笑起来:
“听说早年间甘巴拉雷达站建站那会儿,有些东西甚至都需要拿人力或者骡马才能驮到山上……”
张锡祥放下无线电,举起军用水壶狠狠灌了两口水,然后长舒一口气:
“说实话,这次也不容易……”
他指了指另一边正在悬停、若隐若现的直升机:
“直12B在换发之后,外部吊运能力达到了2500公斤……要是没有这几架提前交付的新飞机,还有飞行员最近积累了不少复杂地形的飞行经验,在岷山这高度恐怕都吊不起来。”
一部完整的雷达需要拆分成大约6-8个货箱才能完成空运,如果出动米26,在理论上倒是可以省去这种麻烦,但实际却很难在这样的海拔和环境下保证安全……
一直折腾到午后时分,六个迷彩涂装的货箱以及一部轻型吊车才终于被稳妥转移到了半山腰的一处平台上,工程连的战士们随即开始架设辅助装置,深灰色的光伏板和亮银色的调试天线在烈日下泛着金属光泽。
“说实话,你们这个雷达选址是真的刁钻……”
任务中最有挑战性的部分已经完成,剩下的都只是一些人员运输之类的小活,张锡祥整个人也变得精神了不少:
“我本来以为之前在堰塞湖边上做单轮悬停就已经很极限了,没想到跟今天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郭林闻言轻轻叹了口气:
“没办法,这已经是综合下来难度最低的一个方案了……总共7面天线,只有这一部比较费事,最多再算上3号天线距离铁路线比较近需要额外伪装一下,剩下都是把雷达车开到位置就算完事……”
这地方的昼夜温差极大,早上还让人瑟瑟发抖,中午就大太阳直接怼到头顶。
他摘下迷彩帽,给自己轻轻扇了扇风,看着工程人员们将总共八米高的折叠式相控阵天线拼装起来,然后缓缓展开升起。
“我之前听你们说过,好像是要以一个特定间距布置?”
张锡祥如今也算是“千目巡天”计划的正式成员,虽然不太懂雷达技术,但只言片语总归听到过一些。
“是154.08km。”
廖永才倒是记得很清楚:
“虽然我也不清楚为什么非得是这个数字……但按要求办事肯定不会出错。”
“这是基于匹配傅里叶变换的超高速运动目标检测方法计算而来,通过对目标速度和初始距离的搜索实现与回波信号的匹配处理,消除回波相位中高阶项对相参积累的影响。”
郭林在脚下的土地上画出两道交错的正弦波:
“当相邻雷达的探测波束形成特定相位差时,回波信号就能像接力赛那样自动传递跟踪权,避免出现咱们上次测试中遇到的,信号根本来不及跟踪就再次发生突变的问题。”
实际上,常浩南也表示过,可以把间距设置成154.08km的整数倍,并且允许一定程度的误差。
但这次测试由于准备周期不太足,在设备方面已经相当对付了,那部署位置这块自然得精益求精。
几人说话的功夫,用于设备调试的辅助台已经被搭建了起来。
“走吧。”
郭林拍了拍廖永才的肩膀:
“准备接收同步测试信号……”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