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46节

  “艹,电磁炮没有发射药,咱几个这是干啥呢……”

  他站起身来,有些尴尬地摘掉帽子,理了理自己的早已被汗水打湿成绺的头发:

  “都起来都起来,后面应该还有一轮连发测试……”

  他们刚才装填了两个弹夹总共10发炮弹进去,这才打了第一发而已。

  旁边另一名上士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嘟哝:

  “可是我看这落点怎么有点近……”

  但凡涉及到武器射击,那肯定得有个靶场,或者最次也是封闭起来的预定落区。

  而首发测试虽然不涉及精度考核,也远没有达到这门炮的最大能量,但想也知道肉眼根本不可见的出膛速度,怎么也不至于就飞出去几百米远。

  所以这话说到一半,他自己就也意识到问题了:

  “等等……”

  上士的目光重新投向刚才沙尘腾起的方向:

  “所以那是分裂开之后的弹托?”

  和脱壳穿甲弹类似,电磁炮弹的弹托在离开轨道之后也会向两边分开,从而打着滚地飞出去,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几十上百倍于流线型的炮弹本体。

  自然根本飞不出去多远。

  这么看来的话,能到几乎视线尽头的地方才落地,已经相当夸张了。

  要知道,就算是以高膛压和高初速作为特点的坦克炮,发射脱壳弹时的弹托也基本都在七八十米左右就能落地。

  某些采用复合材料的因为重量更轻,甚至会缩短到50米附近。

  单从这一点细节,就能窥见电磁力所蕴含的恐怖能量。

  而被这一幕震惊到的,远不止炮兵班组的几名指战员。

  还有死死盯着手腕上的表盘,尚未抬起头来的马明伟……

  位于控制室最中间的大屏幕上,正显示着从多个角度所拍摄的预定落区监控影像。

  尽管炮弹本身并没有装药,只是个钨合金制成的金属坨子,但由于超高速飞行体触地所溅起的砂石,这会儿的图像当中也是烟尘四起,一副好似刮了阵沙尘暴的模样。

  而正在侧面数据监控台前面盯着的韩陈峰则已经完成了数据处理,起身开始汇报:

  “击发延迟2.5秒,炮口测速结果2263m/s,和预定速度2250m/s相比误差0.58%,符合设计预期,发射组合体在轨道上总计运行0.00575秒,由于轨道柔性所引发的Y向角角速度为9.02rad/s,Z向角速度为0.73rad/s……”

  “……”

  当然,能坐在控制室里面的全都是内行,就连范胜辉也是正儿八经大学毕业,又跟着听过不少技术内容,对于电磁炮的发射效果,以及大概射程心里基本都有数,倒是不至于为此而感到意外,更别提其他人。

  至于0.58%的速度误差……只能说精确就是我们全电控操作的特性,不爽不要玩。

  Y向和Z向的扰动角速度要比一般身管火炮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命中精度,但考虑到这只是个颇为简陋的架子,甚至连热变形补偿都没做,所以似乎也完全可以接受。

  真正出乎马明伟预料的,其实是那个2.5秒的击发延迟。

  也就是从爆轰管点火,到高能等离子体形成、再到等离子体进入盘式通道发电,最后作用到轨道上形成击发。

  整个过程只用了2.5秒。

  虽然跟火药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如果不把视野局限在作为“炮”的属性上,那么如此短的反应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可以跟电学元件储能相媲美了。

  要知道,这只是能量释放速度而已。

  电学元件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充能时间。

  爆轰管当然也要充气,但却可以提前备好,等需要用的时候直接点火释放能量。

  而电容或者电感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储能,则会受到很多限制。

  如果说,之前马明伟关于大规模连续弹射系统设想还只是个概念的话,那么在刚刚听见韩陈峰汇报的时候,就已经真正开始考虑要如何实现了。

  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可行性暂且不提,这个设想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作为重型电磁弹射器的先导,对不涉及到储能和综合电力管理的相关技术,也就是单纯意义上“弹射器”的那部分进行验证,以分摊风险,并缩短整个项目的研发周期——

  当年那艘从二毛港口拖回来的航母壳子如今已经基本完成整修,在歼11基础上研制一种舰载机对于如今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也已经不是什么难度很大的事情。

  但无论对于海军还是最高决策层而言,一种载机量仅有不到40架、使用滑跃甲板起飞的中型航空母舰都远远无法达到预期。

  所以目前上级的计划是做两手打算。

  总的原则是,船厂和设计部门的工作不能彻底停下。

  如果电磁弹射器能在2-3年内完成技术验证并进入正样研发阶段,那么第一艘全国产航母将直接放弃滑跃甲板,并在1143.6的设计基础上进行放大。

  而如果电磁弹射技术长时间悬而未决,那么也不可能再回头去搞蒸汽弹射,只能先建造一艘整体设计与1143.6类似,只进行设备和部分细节修改的保守型号,先把队伍锻炼出来。

  也就是说,他手头电磁弹射项目的进度,将影响到未来10年内华夏的海军发展规划……

  就在马明伟陷入思索的同时,常浩南已经来到韩陈峰身后,开始检查难以口头汇报的、更加复杂的那部分试验数据。

  相比于这门炮本身,他反而更关心隐藏在基座下方、貌似不太起眼的磁流体发电模块。

  毕竟根据首长和他的“约定”,这个模块的工作情况直接决定了钧天计划能否迅速立项,也决定了他未来三个最重要的计划能否快速获得充足的研发资源。

  “这是根据传感器数据模拟还原出来的弹丸运动情况,从能量输入的曲线上看,在经过扩张段减速处理之后,发电脉冲的持续时间有了明显改善,至少比咱们在怀柔科学城的时候提高了接近一个数量级……”

  “虽然相应地,减速之后因为磁流体能量降低,功率峰值也有所回落,但至少说明通过控制爆轰波形态和强度来控制磁流体发电的思路是可行的,或者更长远一些来看,对于闭环核能磁流体发电技术而言,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等离子体源来影响发电功率,整个控制逻辑跟现有的核电站基本相同,无需引入额外的可操作项……”

第1427章 这给我干哪来了?还是国内吗?

  电磁炮首发测试成功的消息,很快就被传回到了京城。

  按照事先做好的约定,整个钧天计划也顺利进入了立项准备阶段。

  并且还获得了一个更加正式的称呼——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技术专项”。

  尽管除了书面文件以外,恐怕没人会选择使用这个名字就是了。

  当然,毕竟是正儿八经的长轴距发展蓝图,从开始走流程到正式完成批复,哪怕一路开绿灯,也总要一些时间。

  常浩南也得以忙里偷闲,恢复了相对正常的工作节奏。

  虽然还是免不了在火炬实验室和怀柔科学城两头跑,但总归都在京城的北半边,不至于忙得连家都没时间回。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工建委系统,尤其是军工系统里面,关于“国家要开展一项比探月工程更长远的航空航天发展规划”的传闻,也很快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开来。

  某种程度上,这甚至算是上级刻意推动的。

  算是提前吹吹风,观察一下各部门和单位的态度。

  本来嘛,这种小道消息应该比较简略,而且以口耳相传为主的方式也决定了不可能准确容纳太多信息。

  最多包括一些概略性的计划内容,比如临近空间飞行器、深空探测基地之类。

  内部人员听过之后可以很轻易地判断自己能否在其中发挥一些作用,同时哪怕泄露到外面,也不会真的带来什么后果——

  这些东西跟可控核聚变属于同一个性质,说起来大家都在研究,乍一看成果好像也都不少。

  可要是问具体进度……

  那对不起,我们还是先谈谈远期目标好了。

  在真的整出一些惊天动地的狠活之前,外界是不会太当回事的。

  不过,上级终究还是低估了大家的热情。

  钧天计划中显而易见地涉及到不少冷门方向,或者方向本身虽然热门,但过去因为效费比而获得投入不多的研究课题。

  而这对于原本已经坐惯了冷板凳的研究人员们来说,无异于打了一针鸡血。

  所以,常浩南的平静生活也根本没能持续几天……

  ……

  当传达室来电话通报说外面有位叫做彭觉先的访客在等着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里跟几名老师开会,讨论关于新一届学生的培养分配问题。

  火炬实验室虽然跟京航新校区只有一墙之隔,乍一看甚至有点像后者的一个部分,但实际却是一块单独的半封闭区域。

  如果没有专门的通行证或者常浩南的事先批准,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通报。

  要是搁一般人,那这种情况也就是通知一下门岗,然后让对方自己进来。

  但彭觉先毕竟贵为院士,又跟火炬实验室在几个项目上有合作关系。

  就算没有预约,也不可能把人家给晾着。

  必然要亲自到门口去接。

  “彭院士,过来之前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我也好提前准备准备。”

  见面之后,常浩南一边把对方引上通往实验室主楼的林荫道,一边寒暄道:

  “这种突然袭击,给我们的压力很大啊……”

  自打去年底结束了ITER那边的行程之后,彭觉先这半年基本都在庐州、金城和鹏城三处来回跑,二人之间基本都是以电话和邮件的方式进行联系。

  如今毫无征兆地现身在火炬实验室外面,在常浩南看来肯定是有什么急事。

  没想到,彭觉先的语气中竟然还带着些许玩笑:

  “呵……要说突然袭击,那也是常院士你先搞了个突然袭击,我这最多算是……对等处理。”

  说完之后,他看着一脸莫名其妙的常浩南,解释道:

  “我之前半个月都在岭澳那边搞封闭研究,结果昨天一出来发现好家伙,恨不得整个国内的高能物理研究都要变天了,手机上收到200条短信,全是问我那个‘钧天计划’是怎么回事的……”

  这下子,后者自己也有点没绷住:

  “这么多?”

  他倒是早就猜到这个放出去的消息会引发一定的反响。

  但现在看来,响声似乎有点太大了。

  “还不止呢!”

  彭觉先又是没好气地哼了一声:

  “收到200条,那是因为我手机只能存200条,再往前的都被挤没了……”

  2009年这会儿智能手机尚不普及,而功能机之间其实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唯一的消耗品电池又可以随时更换。

  所以有些平常只打个电话的人,一部手机用上五六年简直再正常不过。

首节 上一节 1246/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