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4节
于是常浩南斟酌了一下语句:
“其实,我当初在设计歼7F的时候,倒是也考虑过有过另外一种方案,只不过相较于歼7的改动太大,没办法从老飞机直接升级,所以设计工作只进行了一点。”
“如果贵所有这个意愿的话,等我把歼7F匹配新发动机的改动处理完,可以和你们一起完善一下那个方案……”
这对孙惠中来说完全是意外之喜。
所以常浩南话还没说完,他就赶紧表示同意:
“当然,我可以跟所里面申请,从设计团队里面调一些骨干成员过来。”
孙惠中从一开始也没寻思过让对方去648所的事情。
一方面,明眼人都能看出常浩南这次来611,搞歼7F只是顺便,参与十号工程恐怕才是正经事,这个新教练机不是什么重要项目,不可能在这上面占用太多时间精力。
另一方面,航空工业这几个主要设计所对应的城市里面,盛京、镐京和蓉城肯定是相对最好的,冰城、瓷都和洪都也还可以,唯独筑城的地理条件实在是比较糟糕。
“那就先这样,等7F的事情结束咱们再聊。”
常浩南说着点了点头:
“另外,调过来的人至少要掌握一些数字化设计的基础,这样效率会高出不少。”
“没问题,我明天就打电话。”
此时的孙惠中已经把兴奋挂在了脸上:
“太感谢常工您了!”
……
第二天,常浩南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
随机事件,前面半年时间里,卢育英带领的团队并没有闲着,几乎已经完成了对进气道和机头以外部分的设计。
对于他来说,歼7F的设计流程他其实已经走过一遍,如今更换新的发动机,无非是带着整个项目团队再重新过一遍流程罢了。
当初带着三个真·本科生都能在三个星期内完成初步设计,现在就更不是问题。
况且611所计算中心的设备水平,也完全不比盛京那边差。
总之,在常浩南和项目团队配合之下,半个月时间过后,歼7F的完整设计方案就被顺利拿了出来。
跟最初版本的设计相比,除了把进气道收窄变短,让飞机看上去变得更加协调之外,还参照改进歼8C时姚梦娜的经验,把座舱风挡改为圆弧式,大大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并在垂尾根部增设了一组140升容量的油箱,聊胜于无地提升了一些航程……
至于剩下的工作,自然就是给132厂发图,让他们把两架原型机给造出来了。
一架从歼7B升级而来的歼7F1,和一架全新制造的歼7F2。
不过现在时间已经来到一月底,就算那边效率再怎么高,首飞也得等到年后才能进行。
至于年前剩下的时间,自然是要留给孙惠中和648所那边。
他们已经在蓉城这边等待半个月时间了,并且还全程参与了歼7F的改进工作,也算是积攒了一些经验。
……
计算中心,服务器机房里面。
孙惠中把一摞资料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常工,这是我们目前预研的主要成果,都在这边了。”
几名来自648所的同志们围在方桌周围,面露希冀地看向正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前图纸上的常浩南。
在改进歼7F的这段过程中,他们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工作效率。
因此现在对于后者,基本上是抱着无限的信心。
半晌之后,常浩南重新抬起头:
“既然是教练机,那就不适合使用单进气道设计。”
他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又从旁边抽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了一架飞机的正视图:
“无论机头、机腹还是下颌,单进气道都必定要布置在机身轴线上,侵占高度空间,这样就很难布置一个有高度差的后座舱,所以肯定要选择两侧进气。”
“考虑到歼7本身的结构特点,后机身不宜做出太多改变,那么基本上就只能考虑肋下进气道的设计。”
“另外,就是机翼,双三角翼的选择没什么问题,但是歼7E的设计放到现在来看还是太粗糙了。”
常浩南放下铅笔,示意众人来到工作站前面:
“双三角翼的平面形状有两种:一种前、后翼的后掠角都是固定的,也就是歼7E上的那种直边双三角翼。而另外一种,前翼的后掠角会从某一个角度开始逐渐增大,直至与机身平行的90°,这种情况下,前翼发挥的本质已经接近于一个超大面积的边条翼,而后翼外形也会随之变为角度较小的后掠翼,就像是F18战斗机那样。”
他调出前面几天趁着等待计算结果的时候做出来的机翼3D建模,然后继续讲到:
“从定型的角度上讲,后一种方案的前翼涡和后翼涡之间的距离会更大,在较大的攻角之下,其涡破裂点的位置已经推进到前翼面的中部,螺旋形涡破裂后形成的分离流动由于受到不断增大的当地后掠角的影响,重新形成结构相当紧凑的旋涡结构。”
“这样的分离涡结构分布使得后一种方案在前翼涡破裂后仍能够产生可观的涡升力,换句话说,飞机的失速攻角和升力系数会增大,并且大攻角下的操纵性,尤其是滚转操纵性更好。”
“而作为代价,这种方案的阻力要比第一种方案大得多,飞机的最大航速应该很难超过1.5倍音速。”
说到这里,常浩南总算把几个初步做好的部分拼在一起,组成了一架飞机的形状:
“不过对于一架教练机来说,只要能让学员体验到超音速飞行就可以了,最大速度并不是核心性能,用它换来大攻角性能的全面提升,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当然,更详细的数值计算工作还没有开始,具体的设计方案,以及最终能优化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知道,所以这也是后面这段时间我们的主要任务。”
不过这最后两句话,他身旁围着的一众人多数都没有听到。
因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已经被屏幕上那个飞机建模所吸引了——
尽管它目前还没有经过详细设计,十分粗糙且不太协调。
但是……
两肋进气道、带大边条的后掠翼、由于腾出空间所以空间巨大且视野优良的座舱、甚至能塞进去一部小型雷达的机头……
如果说从歼7F身上,还能看出一点点原来型号的影子。
那么眼前这架飞机,哪怕把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拉过来,他们也绝对认不出这是一架米格21的改进型!
第189章 DSI进气道的设想
“这架飞机……”
在盯着屏幕欣赏了许久之后,孙惠中总算再次开口了:
“我觉得,这架飞机的潜力,或许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架教练机,或许还可以兼职作为轻型攻击机使用。”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想办法搞出一架需求量更大的飞机来。
最好还能卖给外国客户。
在现如今这个时候,能给国家赚取外汇的企业,那地位都能跟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而双座战斗机除了可以用来教学之外,多出来的一个飞行员也恰好可以用来做一些跟操作飞机无关的操作,比如搜索目标和控制精确制导武器。
尽管这些功能也可以集中在单座型飞机上,但是让飞行员一心二用毕竟还是有风险的。
所以让飞行性能本就不错的高级教练机兼职一些对地攻击的任务,似乎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毕竟成本低嘛。
“但毕竟跟歼教7是同一个体量,载弹量和航程恐怕都不会太乐观啊……”
另一个人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总要比现在装备的强5更好吧?”
马上有人反驳道:
“而且还能装备雷达和精确制导武器。”
“我们现在有什么精确制导武器?”
“呃……总会有的……”
“……”
周围很快响起了成片的讨论声。
“这个么……其实完全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些微调。”
处在中间位置的常浩南话一出口,其它人很快安静了下来,等待着他的下文:
“比如尝试进一步增加翼展、减小后掠角,这样外翼段部分的面积增大,能容纳一组额外的油箱提高航程,再装上不同的机载设备,就可以开发两个子型号出来分别面向有不同需求的客户。”
“像我们国家,以后可能也不再有轻型攻击机的需求了,那么就可以购买高级教练型,也就是后舱只保留更高权限的驾驶功能,也无需安装雷达和挂载大尺寸弹药。”
“强5不会有后续型号了么?”
孙惠中对这个判断有些意外:
“我有个在洪都工作的同学,说他们正在考虑新的攻击机项目来着。”
常浩南点了点头:
“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未来将会是多用途战斗机的天下,最多再算上少数的战斗轰炸机。”
强5的定位与目前比较常见的苏25和A10完全不同,它没有装甲,低速性能也很差,这个型号从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携带核武器执行注定有去无回的低空高速突防任务。
只不过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与之搭配的弹药始终未能问世,狂飙一号实际上只是一个核扳机而已,所以秉着发挥余热的态度,加上陆军长期缺少专用的武装直升机,才让这个型号顶缸担任起了近距支援一类的任务。
在这个即将步入新世纪的阶段,空军序列里已经没有留给轻型攻击机的位置了。
“那么,除了高级教练型以外呢?”
还是有人把话题拉了回来。
“虽然我国没有需要了,但一些外国用户,尤其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用户,他们的主要作战对象基本只是叛军或者恐……游击队,所以还是会有这种飞机的用武之地,可以购买战斗教练型,给后舱安装更高级的机载设备,比如多功能显示器,再留出两个空间比较大的挂点用来挂一些空对地导弹之类的。”
“嘶……竟然可以这样么?”
其余众人纷纷露出或是讶异或是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个思路在90年代中期这会还不太流行,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战斗机成本的迅速飙升,很多小国开始考虑放弃建立一支具有空战能力的空军(反正也打不过,不如干脆弃疗),转而以教练/攻击机和查打一体无人机作为主力型号。
“当然,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会跟你们一起把这个方案完善一下,再对几个关键的部分进行设计优化,等你们自己掌握了设计方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以后的试飞情况对飞机进行后续调整。”
常浩南回过头,看着眼前几名648所选派过来的好苗子说道。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历练,他已经逐渐习惯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计算机基础,不会再出现当初教姚梦娜时候那样的乌龙了。
重生之前,但凡毕业的研究生,必定已经对数值模拟相当熟练,并且多少会一两种基础的编程语言。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