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74节
这个年代还没有未来那种过稿之后提前在网络上见刊的说法,尤其国内的互联网建设也是刚刚覆盖大中城市,不少学术机构的网络硬件建设甚至都还没跟上,要想获得国外的第一手学术信息往往需要用邮寄的方式购买纸质刊物。
即便不考虑国外那高昂的出版物价格以及跨国邮费,这个过程也需要折腾相当长一段时间,往往导致难以迅速跟踪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
除非通过人肉快递或者传真的方式,但这种办法也不可能广撒网式的对大量期刊使用。
“呃……”
徐洋听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后有些无奈地单手扶额:
“看来你真的不知道这篇论文在业内搞出来的动静有多大……”
这下常浩南真的有点懵逼了。
在他的印象里,虽然一篇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确实能让作者在控制领域混出些地位,但似乎还不至于让徐洋有这样的表现。
郭林见状赶紧恰到好处地接过了话题——徐洋毕竟是论文的另外一位作者,如果由她来说的话总免不了带着点自吹自擂的意思,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外人出场了:
“常工,你们二位的那篇论文,是第一次完全由隶属于华夏科研机构的华夏作者发表在业内顶刊上面的,对于咱们国内搞控制的人来说意义肯定是非比寻常。”
这倒是常浩南完全没想过的。
“竟然是这样么……”
他对国内控制学科的发展史研究不多,并不清楚当前的华夏研究人员普遍处在什一个什么程度上。
结果就不小心创造了个国内首次。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业内对这篇论文非常看重,以至于用出一些不计成本的方式保证第一时间看到也就不足为奇了。
郭林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些许艳羡和钦佩:
“不仅如此,刊载论文的那一期杂志的封面主题,就叫‘让卡尔曼滤波法重获新生’。”
“还上封面了?”
作为两辈子的科研狗,常浩南很清楚论文上封面的难度。
当然仅指顶级期刊。
某些水刊的封面给钱就能上,更有甚者为了圈钱还会在同一本刊物上设置封一封二封三搞一鱼多吃,这种就不在此列了。
“是啊,占据顶级期刊的封面对于国内来说本来也算是稀罕事,两相叠加,这篇论文其实在被录用之后就在国内和美国华人学术圈里面有挺高的讨论度了,所以刚一见刊就有人弄回来了几本。”
“但我记得上封面是要另外付版面费的,而且封面的样式设计也要我们自己来做?”
常浩南还是有些不真实感,上辈子拼了老命都没发上去过的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今世竟然不声不响地就上了封面。
虽然论文内容确实借鉴了一些后人的智慧,但最核心的内容仍然是出自他本人。
“这些当然是我做的。”
徐洋轻轻耸了一下肩膀回答道:
“本来想打电话去601所找你的,但他们说你在出差,具体的目的地需要我走正规流程通过单位联系才能告知,当时那边催的很紧,肯定来不及走这套流程了,所以我就一个人处理了。”
“你应该不会怪我自作主张吧?”
“这……当然不会。”
常浩南赶紧摇头:
“或者不如说我倒是应该感谢你才对吧……”
“感谢么……就不用了,反正所有的开销都有所里面报销,我也就是跑了几次腿而已。”
“所以……常工你在文章投出去之后就完全没有关心过是么?”
郭林有些不可思议地问道。
他觉得如果自己写出来这么牛逼的一篇文章,肯定恨不得每天关注一次编辑部那边的反应。
“呃……怎么说呢……”
这个问题让常浩南略微思索了一下:
“其实一开始研究这个方向只是为了解决歼8C前缘缝翼和襟翼作用耦合的问题,论文也是徐研究员提出要发表的,我只是顺便在其中增添了一些内容……”
“啊这?”
郭林觉得自己的嘴角正在不受控制地微微抽搐。
他的世界观似乎要崩塌了。
感谢书友【老书虫土豆刀】的5000起点币打赏~
第236章 九星战将和航母之父
常浩南刚刚的回答以及随后郭林的反应引发了包括徐洋在内一众人的善意笑声。
不过众人的讨论随后还是很快回到了跟那具干扰吊舱有关的话题上。
“郭工,你们对于那个吊舱的研究,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
常浩南问出了他和徐洋都很关心的问题。
“刚刚开始,暂时还谈不上什么进度,连还原都才做了一半。”
谈起正事的郭林也换上了相对严肃的表情:
“被打下来的那架米格25虽然高度和速度一般,不止于被完全摔碎,但恰好坠毁在拉达克山的一处山脊上面,导致飞机,当然也包括吊舱的残骸分别分布在三处山谷里面,巴军那边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也不敢调动太多不可靠的部队去搜山,所以花了挺长一段时间才找到绝大多数关键部分。”
“目前只能通过作战过程中参战人员报告的情况进行分析,雷达侦察的功能先不提,电子干扰部分目前可以肯定至少存在一个较大功率的速度波门拖引干扰,更多的部分还要等拆解结果出来。”
“我想应该不会只有这项功能吧。”
徐洋低头思索了片刻,然后回答道:
“虽然我对军用雷达的了解不是很多,但现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应该都具有同时测距、测速的能力,只要利用距离等于速度积分的关系,就可以对抗单独的速度拖引干扰,不至于让两架歼8C困扰那么长时间才对。”
比在场所有人都多了二十几年经验的常浩南对此倒是了解的更多一些:
“拖引干扰一般都会结合假多普勒频移干扰以及多普勒频移闪烁干扰这类专门针对PD雷达相参积累技术的移频干扰功能,让雷达速度跟踪波门在两个干扰频率之间摆动,无法稳定捕获真实的目标速度和位移,也就不能单靠对比积分数据克服干扰效果。”
“但如果这样的话……”
常浩南的解释并没有完全消除徐洋的疑惑:
“那个吊舱的恐怕要非常大才行,耗电量也要相当惊人,不论是用行波管移相放大器还是用数控移相器实现载频移频,都不可避免会因为谐波电平过高而降低有效干扰功率,另外这两个东西的小型化目前也比较难。”
郭林摇了摇头:
“确实不小,但其中大部分空间都用来容纳了一个合成孔径雷达天线,用于电子干扰设备的地方不算大。”
此时常浩南注意到会议室外面已经多了不少人影,显然压轴进场的大佬应该要出面了,于是赶紧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不管怎么说,徐研究员刚刚说得也有道理,所以我们研究这个战利品的核心目标就应该是搞明白它如何实现对PD雷达的有效干扰,并且尝试对其进行仿制和改进,最好能装备到我们自己的飞机上面,歼8C两个发动机的36kw供电功率还闲着一多半呢。”
实际上,关于这个吊舱,常浩南在听到郭林的描述之后就已经有了一些猜测。
打下来米格25这件事情是他重生以后带来的蝴蝶效应之一,并无前世的经验可供参考,但这个干扰吊舱的效果听上去很接近经常被挂在苏27翼尖上面的那两具L005S主动式电子对抗系统。
L005S的体积相当紧凑,耗电量也不大,但即便到21世纪初都一直有着不错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它并未使用传统的行波管放大器或者数控移相器,而是使用了数字射频储存器(DRFM)实现直接数字合成技术(DDS),从而完成数字移频。
是的,老大哥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可以生产出DRFM和FPGA这些元器件了,基本上只落后于美国,并不是靠黑魔法实现的电子战能力。
而且更抽象的是,在苏27的飞控都还用着模拟电传的时候,它配套的干扰机就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
当然,如今距离L005S定型毕竟又过去了10年,并且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终究还是超级大魔王,那个吊舱里肯定还有其他黑科技,但基本原理恐怕不会有太大变化。
因为前世一直到常浩南重生之前,对雷达的欺骗干扰从原理上还是没脱离这套东西。
无非是算法和元器件的水平提高了。
只不过这些东西常浩南目前还只能在心里想想。
目前这个时间线上他甚至都没见过苏27上面的L005S吊舱(航展上那两架飞机没带),直接就把人家的原理给扒出来实在是太假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会议室里面突然奏起了一段激昂的音乐。
《辉煌时刻》。
常用于各种庆典或典礼的背景音乐。
果然,很快有工作人员提醒与会者回到座位上,仪式马上就要开始。
意犹未尽的一众人只好暂时分开。
不过根据议程安排,前面的领导讲话和颁奖环节不会很长,后面则是一场晚宴,所以还有机会。
按照之前分好的座位,常浩南和徐洋竟然挨在一起,并且都在十分靠前的位置。
不过想想也合理,全场几乎只有他们两个是既不属于军队,也不属于航空工业或者电子科技集团这些国企的“其他”单位人员。
“其实那篇论文,在全世界的控制学界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踩着高跟鞋的徐洋跟在常浩南身后,小声对他说道。
“怎么说?”
二人一边用只有对方能听到的声音交流,一边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定。
“论文见刊之后,我在美国留学时候的导师直接联系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去伯克利任教,最好能顺便把另外一位作者也一起带过去。”
徐洋一句话差点把刚刚坐下的常浩南给吓起来。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觉得对方是不是什么人派过来搞策反的。
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排除了。
就算是要搞策反,在这个场合也太蠢了,况且徐洋也并没有给出什么太有吸引力的筹码。
不像。
“所以你拒绝了?”
常浩南维持着平稳的语气问道。
果然,徐洋点了点头:
“当然,否则我也不可能有机会来这里。”
“本来嘛,其实他开出的条件还是挺好的,但我想了想,还是觉得更愿意和常博士你一起合作……”
显然,这是话里有话。
不过常浩南并没有来得及细想。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