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94节
毕竟常用的收发隔离方式其实一共也就只有三种。
空间隔离、极化隔离和时间隔离。
第一种因为吊舱的体积所限而在物理上无法做到,第二种则因为技术问题不能实现,那自然而然地,就剩下第三种了。
所以郭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放弃全收全发模式,采用收发分时的工作逻辑呢,比如全脉冲储存转发干扰,或者短脉冲储存循环转发干扰?”
这一点徐洋自然也想过,但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
“那我们这个干扰机的优势就没有了,短脉冲存储循环转发干扰只利用雷达信号的一小段信号进行首尾相接的循环转发,产生的假目标信号会变得很宽,稍微先进一点的雷达都能很轻易地辨别出真假目标来。”
“至于全脉冲储存转发干扰,虽然产生的目标很真实,但假目标会至少落后于真目标回波一个脉冲宽度,应付一些机载的窄宽度雷达还好,但要是对上像爱国者之类的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人家直接用一个60微秒甚至100微秒的宽度,那我们的假目标直接落后真目标10-15公里,根本起不到迷惑敌人的作用了。”
被徐洋堵死了最后一条出路之后,郭林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其他办法了。
“MD,美国人造这么大个东西果然是有道理的……好难啊……”
郭林拍了拍身边硕大无比的一号吊舱。
这个长度近10米、直径大约1米的家伙对于大多数战术飞机来说都是个无法携带的庞然大物。
除了米格25/31之外,还真的很难给它再找出一个合适的战术平台作为载体来。
前世苏30挂载过的体积最大的装备是弹长8.4米、弹径670mm的布拉莫斯,而苏34的记录则是长7.5米,弹径1.2米的Kh-47M2匕首。
换句话说只有苏34可以很勉强地挂上去。
但暂且不说华夏并没有一种对应苏34的型号,就算有,机腹挂点的封闭性也实在太高,前方被侧卫家族经典的下垂式机头遮挡,两侧则被两个进气道挡住,并不适合安放需要大量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干扰吊舱。
“要不我们换个思路?”
几分钟的沉默过后,旁边总算有人开口提议道:
“或许没必要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设计成一个吊舱。”
“我听说所里对于那部主被动SAR雷达的研究进度也还可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电子干扰和电子侦察功能合二为一,集成到运8或者轰6上面去,直接造一架综合电子支援飞机出来?想来空军那边肯定会很喜欢。”
这个型号在思路上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高新12/运9DZ电子战飞机,正如他所说,空军确实很喜欢。
虽然这种飞机难以像EA6B或者EA18G那样跟随战术飞机编队一起冲阵厮杀,用物理手段摧毁对方的防空网,但至少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掩护,总归好过单纯靠低空突防来碰运气。
而且在非战时的巡逻对峙等任务中,更大的平台相比飞豹或者侧卫来说也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前世的华夏海空军就非常好地利用了高新系列飞机留空时间长的优势(运8/9平台的航程其实不远,但经济航速比较低),通过屡屡让空中自卫队超强度起飞应对的办法,极大地削弱了对方F15J/DJ等主力战机的战备水平。
以至于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哪会,空自已经在考虑把本来设计用于对地对海攻击的F2拿来进行空中拦截任务了。
这么说来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成果。
尤其是现在华夏这边急需在某些方向上部署海空力量以宣示存在的情况下。
但就在一些人已经被这个想法说动了的时候,刚刚一直在背对着众人,在电脑上计算着什么的常浩南突然回过了头:
“综合电子支援飞机当然要搞。”
“但是战术电子战攻击机也不能就这么不要了。”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只会说我全都要。
……
“可是常工,吊舱体积减小之后的自干扰问题很难处理啊……”
有人小声说道。
实际上刚才常浩南就是在电脑上完善了一下自己脑子里闪过的灵感,然后又用系统试探了一遍能否形成闭环。
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科班训练是他的劣势,但同时也是他的优势。
相比于郭林等人,常浩南的思维定势明显要少的多。
最终得到的答案都是可行。
只不过他这次没有继续通过系统建立一个新项目,而是在确定思路没问题之后果断选择了光荣的白嫖。
如果可能的话,这件事情常浩南还是希望能由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来完成。
不完全是为了挑战性,也是要锻炼自己本身的能力,尤其是理论经验。
他在很久之前就发现,完成难度差不多的任务,不用系统相比于用系统得到的科研点数差别不大,但获得的能力值经验却天差地别。
这倒也很好解释,毕竟自己一点点啃下来的知识,在掌握的扎实程度上肯定要高过系统直接充值进来的。
在重生之后,他的工程经验和管理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理论水平】虽然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值,但却仍然停留在LV2的水平。
其中当然有LV2升级LV3需要多达一万点经验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随着参与的项目级别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复杂,常浩南已经开始感觉到LV2的理论等级有些力不从心了。
就比如之前在三道门庆功宴上跟阎忠诚聊天时所提到的那个多物理场仿真建模软件。
他思考了很长时间,也在空闲时着手进行过一些理论构建,但无一例外都未能形成完整且可行的思路。
所以需要特地“刷”一些理论水平的经验值了。
不过就在常浩南准备开口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稍年轻一些的工程师接过了话头:
“其实我觉得,我们不如把吊舱和载机平台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刚好被人把话堵在嘴里的前者差点呛到,但还是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我们现在的思路是给飞机挂两个功能一样的吊舱叠加干扰功率,但其实未必一定需要这么做,完全可以让……比如就左边吧,挂着的吊舱只负责接收雷达照射过来的信号,然后经过飞机的计算机处理,再由右边的吊舱负责发射干扰信号……”
“其实就是把整架飞机当做一个能飞的吊舱来设计,这样哪怕是歼8C这样翼展比较小的飞机,也有差不多9米的样子,而且中间还有一整个机身作为屏蔽隔离,完全可以满足空间隔离的要求。”
好家伙,思路打开。
如果不是现场的气氛还比较严肃,常浩南甚至想要鼓个掌。
对方的一番话提醒了他,很可能在过去,美苏两国的电子战机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就是用了类似的思路来规避收发同时干扰机中出现的自干扰问题。
这种思路除了灵活性较差(必须大改一架飞机,普通飞机挂着那两个吊舱完全没用),以及只能对飞机机身一侧大约45-60°角的范围实现干扰(绝大多数干扰机的干扰信号都是朝正前方90-120°的弧形区域有效),所以对航向有比较严苛的要求之外,倒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可行的方案——
如果不是现在常浩南脑子里已经有了个更好的解决办法的话。
“咳咳……自干扰问题确实很难处理,但也未必就克服不了。”
第264章 间歇采样逐次循环转发干扰
众人的注意力被再次吸引到常浩南这边。
“常工你是指……”
刚刚那位提出给两个吊舱设计不同功能然后分工协作的工程师也看了过来。
他真心觉得自己的方案已经相当完美了。
虽然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投机取巧,但至少是比较有技术水平的投机取巧。
“刚刚郭工提到的让接收和发射天线分时工作,我认为是可行的。”
常浩南一句话让徐洋瞪圆了眼睛。
那个表情基本上就是“我读书多,你骗不了我”。
不过他又紧接着继续说道:
“不过传统的两种方式,无论是全脉冲还是短脉冲,都是以所捕获到雷达信号的一个时宽作为单位进行工作的,即便是后者,也只是利用雷达信号的一小段信号进行首尾相接的循环转发,要到下一个时宽才会开启新的接受-计算-发送流程。”
“但我们可以在保持目前硬件总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用雷达发射脉冲一半宽度的信号作为干扰信号。”
“一半宽度?”
这个略显惊奇的提议最开始在人群中引发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波澜。
不过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似乎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是可以行得通的。
尤其是对于越来越常见的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来说。
只不过,哪怕在美国,电子战这种东西目前也还处在发展的蛮荒阶段,倒是还没听说过有人去系统性地论证过这一点。
“可是,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先采样经过信号储存之后等半个周期再转发,那么也不过是把假信号滞后的距离从10-15km变成了5-7.5km,这个距离无论对于雷达还是雷达操作员来说都不具备什么欺骗性,同样起不到掩护真实目标的作用啊。”
说话的还是之前那位工程师,显然他还想要为自己的方案挣扎一下。
“你说得对,所以我选择不经过这个储存过程。”
这个说法更是惊为天人,因为基于DRFM的数字干扰相比于行波管实现调相移频的干扰机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拥有储频能力。
“当然,严格来说,是不经过一个完整的储存过程。”
常浩南又重新修正了一下自己的表述。
对于这一幕已经轻车熟路的郭林当即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纸笔递了过去。
他知道这种时候应该做的就是观看大佬的表演,然后看看从中能够学到什么东西。
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顺便当个捧哏。
常浩南也习惯性地直接接了过来,然后开始画原理图。
不过这次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坐标轴而已。
“我的思路是,当接收机截获到大时宽雷达信号之后,只高保真采样其中的一小段信号就马上进行处理,再由发射机进行转发,然后再进行第二段采样并处理转发下一段,这样依次循环,采样转发分时交替工作直到大时宽信号结束。”
“干扰机的接收机和发射机在整个脉冲宽度内分时工作,可以完美实现时间隔离,并且由于每次采样时间和转发时间相同,因此正好可以捕捉到雷达发射脉冲的一半,实现我刚刚说的半宽信号干扰。”
这就是没有思维定势的好处了。
相比于采样半周期-转发半周期这种模式,常浩南的提议实际上只是缩短了这个过程的周期而已,但在生成假目标的效果上却跟前者有着天壤之别。
更不用说以全周期为单位进行操作了。
不过这种小聪明当然还不是全部。
真正的核心技术在后面:
“另外,这里面的处理算法,也不能继续采用简单的直接转发手段,那样只会生成一个跟真目标完全一致的主假目标和2-3个有迷惑价值的逼真假目标,剩下的就没有实际价值了。”
“但如果我们在干扰算法上采用重复转发或者循环转发的话……”
“……”(你们不会对这两种算法感兴趣的)
“这样,就可以在真目标前后2-10微秒内生成数量巨大、幅度较强的逼真假目标,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用于伴随式电子战机进行随队干扰或者战术飞机进行自卫干扰,具体的假目标生成特征还可以通过改变吊舱控制软件中的处理参数来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