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00节
“你们应该都看过我和徐研究员发的那篇有关容积卡尔曼滤波的论文?”
常浩南熟练地从郭林手中接过新的纸笔,对周围一众工程师问道。
众人纷纷点头:
“当然看过。”
“理论上讲,把CKF算法应用到非线性观测方程中,就可以实现雷达注册偏差校正与目标状态预测,再结合最大似然估计,甚至可以做到批量处理目标数据……”
常浩南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理想状态下的情况,这一点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难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肯定会出现一部分信号漏检的情况,区域内还会存在大量杂波,CKF算法其实并不会有那么好用。”
“所以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与其一味地想办法规避这些无关的第三方杂波,不如想办法利用它们强化对于目标的被动探测。”
“利用第三方杂波?”
常浩南身后的另一名工程师眼前一亮:
“我有个弟弟在潜艇部队服役,听他说冷战中东西双方的核潜艇有一种战术,就是在已知位置上布设一颗水雷,然后在特定时间引爆它,利用水雷爆炸产生的声波,对整个区域内的目标进行一次不会暴露自己的主动声呐探测,效果要比纯被动声呐好得多。”
有人能以这样的方式把他的思路类比出来,倒是让前者有些意外:
“没错,你说的这个水雷,就是我们这里面的第三方信号源,它可以是一部民用气象雷达、一个信号塔、甚至是区域内其它友军或者敌军发射的雷达波,都行,但这个信号越强、越规则,效果就会越好。”
“当然,我和徐研究员也结合序列差直方图法,对郭工提到的PRI算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两种手段综合作用,在电子战方面将会是绝杀。”
“不过海战进行的速度是以分钟计算,而我们电子战的速度是以微秒计算,目标往往也有几百上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所以对于我们的数据处理精度和速度都有本质上不同的要求。”
“所以我把下面要说的这套东西称为随机有限集理论(RFS)……”
常浩南说着从桌子下面掏出了几乎一本书厚度的计算过程。
“woc……”
郭林被这一幕惊得差点爆粗。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做随机有限集。”
这次,他要讲的东西都已经在纸上被打印了出来,所以倒是省去了写写画画的功夫:
“对于一个局部紧的Hausdorff可分空间E,将其中所有有限子集构成的集合表示为(E)。那么,E上的一个随机有限集Ξ可定义为可测映射Ξ:Ω→(E)……”
“对于一个RFSΞ,其元素数量表示为|Ξ|,即RFS的势。此外,RFS中的元素是无序的,即RFSΞ与RFSΞ′相同的充要条件为:(1)|Ξ|=|Ξ′|,(2)若元素∈Ξ,则∈Ξ′”
“……”
“……”
“总之,如果我们设计一个雷达,当然也包括后处理软件,在工程上实现这个模型,就能够在完全不主动发射雷达波的前提下,对目标进行被动探测,而且可以做到有效的监测和跟踪。”
当郭林第八次给常浩南递上沏好的茶水时,持续了超过四个小时的理论讲解终于结束了。
“还有什么问题么?”
寂静。
整个房间中只能听到荧光灯管通电产生的嗡嗡声。
常浩南喝了一口水。
他知道需要留出一些时间来让大家思考。
毕竟就算是徐洋,就算是身怀系统作弊的自己,都在其中绕了一段时间才完全理解这一切。
“呃……”
最先发出声音的还是郭林:
“这么一想的话,岂不是相当无敌?只要我们的雷达后端有足够的算力,那就连隐身目标都逃不过去?”
“而且这应该不只是电子战手段了吧,一切目标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探测。”
另一个人也一脸惊愕地回答道。
“理论上当然是这样。”
常浩南放下水杯点了点头:
“但你刚刚也说了,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算力,实际上当然没有那么美好,而且由于第三方照射源或目标辐射源不受控制,被动雷达并不能保证持续工作,或者需要一个勇于自我牺牲的我方单位去当做这个雷达照射源,比如大型无人机什么的……”
“总之以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还是结合无源定位技术,在反击对方的SEAD作战中发挥作用。”
“对地面雷达也有效果?”
照理来说,这种依靠雷达探测目标的技术,应该主要是拿来防空的才对。
“不不不,你没听懂我的意思。”
常浩南摇了摇手中的笔:
“不是SEAD作战,是反SEAD作战。”
“当他们想要猎杀我方雷达的时候,我们的地面雷达就算被干扰,发出的雷达波仍然可以被视作有效的第三方辐射源,用于探测对方的电子战飞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正好,172厂里面那架歼轰7已经进入改造尾声了,我们如果动作快一点,就可以在它上面实际验证这个战法。”
“所以……我们这也算是,开发出了一种对电子战的反制算法?”
郭林万万没想到,他们14所苦苦追求了几年的反制措施,竟然是通过这种办法实现的——
你可以干扰我,但我也可以直接把你全家都扬了。
今天日万,就当庆祝双11了
第272章 制电磁权
常浩南提出的思路乍一听相当放飞自我,但如果仔细想想倒是并不离谱。
因为电磁干扰,至少是注入式和转发式电磁干扰作为一种收到雷达波之后才能进行应对的干扰模式,对于本身不发电磁信号的被动探测手段几乎无能为力。
其实选择歼轰7作为平台也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较差的机动性和较大的雷达反射面积决定了其本身会成为一个相对显眼的目标,如果对方有预警机进行指挥的话,很容易提前发现并拦截这架游离于战场之外的、蠢蠢欲动的飞机。
2*15kw的供电量相对不足,在面对真正的高强度电磁对抗时也会成为一个短板。
但眼下华夏才刚刚开始对苏27的国产化,至于隐身飞机更是连个影子都还没有。
堪用的重型战术平台只有这么一种。
总比运8强吧……
不过反过来说,敌方预警机发射的电磁波同样可以成为被动探测手段的助益,并且如果有一种射程足够远的反辐射空空导弹的话……
笑死,什么预警机,老子打的就是预警机!
总之,世界上固然不存在一种完美无缺的武器,但多种并不完美无缺的武器如果配合得当,仍然可以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实际上,这个模型对于郭工刚刚提到的对低RCS目标,也就是隐身目标的探测,也是有潜力的。”
刚刚一直静静听着常浩南讲解的徐洋此时也开口补充道:
“不过这需要一些更加独特的技术,比如检测前跟踪(TBD)算法,用未经过参数提取的粗数据,或经检测门限很低的参数提取算法处理得到的点量测数据,对目标似然比函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累积,从而提高被动雷达的信噪比。”
“我和常博士试了几种思路,发现目前阶段基于迭代的TBD算法每次只能处理一帧数据,无论从数据积累速度还是计算量的角度出发,在工程上基本不具备可操作价值,等我回所里之后会重点关注一下这个领域的研究,争取能在一到两年时间里拿出一个可行的成果出来。”
具体到控制学和算法理论的专业上,徐洋甚至并不比开了挂之后的常浩南差,加上后者的主业毕竟还是搞航空,所以也就当仁不让地揽下了这个任务。
反隐身,对于目前的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考虑到华夏暂时没有条件建设诸如顿河2N这样以力破巧的超大型雷达站,那就只能在四两拨千斤的方面多下功夫了。
“足够了,已经足够了。”
被常浩南和徐洋二人的效率所震撼的郭林看着桌上那一沓填满了密密麻麻公式和图表的纸,一时间难以想象这几天功夫里面,他们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工作:
“现阶段能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
对于本来只是想要研究一下那个缴获的吊舱,最多来一波逆向工程的14所来说,这绝对算是意外之喜。
先是搞出来了一个体积更小、功能更多的战术吊舱,又是直接对被动探测技术和辐射追踪技术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更新。
纵然这些成果的主要完成者恐怕都要挂京航大学或者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名头,但最终落实到产品研发和生产上面,还是只能交给他们电科集团来完成。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个东西,咱们下次再遇见EA6B,就绝对不会重蹈94年的覆辙了!”
刚刚那名用潜艇战术类比被动雷达探测的工程师也再次开口。
常浩南记得他是叫林博远。
1994年的空情事件,对于整个华夏空军、整个电子科技集团来说都是很长时间难以被抹去的伤痛。
一般来说,这种伤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平复。
但也有例外。
比如现在,常浩南就花了一周时间给治好了。
但目前还只能算治标,要想治本么……倒也简单,等什么时候有机会,用类似的方式给对方一个同样的教训就行了。
当然,常浩南和徐洋鼓捣出来的算法再怎么精妙,终究还是要落实在设备和程序上面。
所以前者在确认自己刚刚讲的东西众人都基本理解了之后,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分配任务:
“那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部分,共同推进项目进度。”
“郭工,你带几个人回金陵,在歼8C装备的1472雷达基础上增加两组天线和后端软件,让它具备被动探测能力,装到飞机上做测试,我会和112厂那边协调一下,你可以从还没交付给他们的成品里面直接抽调一台出来修改,这样会更快一些。”
“好。”
郭林利落地同意,然后从跟过来的其它几名14所的人员中选出来了四个,然后对常浩南说道:
“金陵毕竟是我们14所的大本营,我回去之后还能找到其它外援的,剩下的人都留在这里好了。”
“这样也好。”
常浩南看了看会议室里面的人员配置,发现要兵分三路的话确实有点缺人:
“那14所这边剩下的所有同志,你们负责按照我们之前定好的方案对二号吊舱的硬件部分进行修改,我们这次提出的改进PRI算法只需要重新编写吊舱的算法软件就行了,这部分工作由徐研究员完成就可以。”
徐洋没有回答,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最后就是我自己,这段时间会回归老本行。”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