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11节

  但正式定型下来的歼轰7A肯定是全新量产,所以改进深度必定比老机升级要深得多。

  别的不说,光是这段时间以来航空动力、电子设备、航空材料以及生产工艺的进步,就足够在不对气动外形进行明显修改的前提下攒出一個全新子型号了。

  所以,听到会议的议题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瞬间打起了精神。

  唐长鸿稍加停顿,紧接着示意会议助理把投影的PPT内容切换到下一页,然后让出了半个身位,用一根伸缩教鞭指向幕布:

  “这就是国产涡扇9A型发动机确定下来的指标,按照上级的要求,以及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我们本次对歼轰7A的改进,将尝试围绕发动机展开……”

  他本来准备了一大长句话,但是才说到一半,就发现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幕布上投影出的内容给吸引过去了。

  索性先让大家欣赏一会。

  “这就是咱们完全国产的斯贝?”

  “有发动机的话,新机交付应该就有保障了……”

  实际上,基础型号的歼轰7,原计划也是要装备100架左右的。

  然而最后只勉强交付了两个团还欠几架,就陷入了发动机供应不足的境地。

  导致镐飞集团在这个型号上面的投入很长时间都没能收回来,大家也很是过了一段时间苦日子。

  现在总算看见了能实现国产的发动机,说不高兴肯定是假的。

  不过很快有人看到了后面具体性能的那部分。

  然后,就意识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个涡扇9A……好像不光是个国产化斯贝啊……”

  大家都是航空专业的技术人员,被这样一提醒,自然很快发现了不一样:

  “好像真是啊……你看这海平面推力,竟然都破10吨了?”

  “差那点海平面推力根本不要紧,你看看那个包线,尤其是7000米以上高度和1马赫以上速度的包线,跟斯贝比起来就像是俩发动机……”

  “还有喘振裕度也增大了不少……”

  “……”

  涡扇9A的性能,对于在不久之前还为发动机零部件不够而发愁的这些研究人员来说,绝对是1998年开年最大的惊喜。

  但是,人在极度惊喜的情况下,往往会忍不住患得患失,乃至怀疑事件的真实性……

  “唐总,新型航发的技术指标,确定是能……稳定下来了?”

  有人率先举手问道。

  老歼轰7的研发过程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以至于在这这里坐着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没完整地参与过老型号的立项和指标确定这些步骤。

  况且歼轰7基础型用的是直接引进的斯贝MK202,本就是十分成熟的型号,跟眼下还没定型的涡扇9A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然怎么说飞机设计,动力先行呢。

  万一涡扇9A的指标又发生重大变化,那整个飞机的设计都有可能要受影响。

  而这对于华夏航空工业来说,绝对是切实需要担心的问题。

  或者不如说,此前几乎每个型号都多少面临过类似的情况。

  所以会有这方面的担忧也很正常。

  唐长鸿笃定地点了点头:

  “根据黎明集团那边的通报给我们的情况,后续的新技术就只作为涡扇10的技术验证,不会再引入到量产型涡扇9A的改进当中。”

  “所以发动机的技术状态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不会再有大的升级了。”

  两句话直接给现场整沉默了。

  大家担心的显然不是后续其它技术升级。

  而是装机之后的实际表现达不到纸面性能……

  “不是,唐总……”

  刚刚提问的那个人擦了擦脑门上的虚汗:

  “我的意思是,发动机的进度,还有可靠性不会再出什么问题吧?”

  “这个涡扇9A的改进程度,看上去似乎……有点激进了……”

  对于仿制或国产化过几十种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以前大家考虑的问题都是,国产型号的性能能达到国外原型的几成。

  现在突然告诉说国产之后性能不单没下降,反而还提升了……

  一时间不太适应。

  听到这个问题,唐长鸿先是一愣,然后哑然失笑。

  他心说那是你们还没见过606所那边常总给涡扇10定下来的技术指标,否则非得把眼珠子给瞪出来不可。

  实际上,唐长鸿自己一开始看到涡扇9A这个数据的时候,也是有点不太敢信的。

  但是镐发集团那边表示这个型号是常总亲自过问的改进型。

  然后他就没再说什么了——

  虽然并未直接和常浩南有过合作,但以他作为镐飞集团型号总师的地位,总归听说过不少对方的传说……

  当然,眼前这个场合,肯定还是得找一些更加合理的理由。

  于是,简单组织了一下语言之后,唐长鸿回答道:

  “这很正常,涡扇9A的改进过程中,应用了相当多第三代发动机的技术,所以,在核心结构没有大改的情况下,尽可能压榨出了最大的潜力,再说斯贝MK202已经是英国六七十年代的型号了,比它更先进一些也是合理的。”

  “而且,这个型号目前已经进入了高空台测试的尾声,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足以证明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型号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811号,或者最晚812号原型机,就会串装一台涡扇9A和一台斯贝进行飞行平台测试!”

第537章 歼轰7A,更重 更远 更安全

  唐长鸿虽然是第一次担任总设计师,但此前在歼轰7基础型和新舟60两个项目中也都担任过负责重要研发内容的子系统设计师,因此在603所内部的威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下面的其它人自然再没有什么顾虑,开始考虑如何调整飞机参数,才能更适应新时代的作战思路,以及不浪费那两台性能提升巨大的发动机。

  见到众人已经统一了思想,唐长鸿又继续补充道:

  “这一次,歼轰7的用户从单纯的海军扩展到了海军和空军,后者也向我们提供了一笔项目经费,并且要求飞机具备进行超低空突防,以及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

  “用户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我们还要对飞机的功能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升级。”

  短暂的沉默过后,一名负责协助唐长鸿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的年轻工程师首先开了口:

  “既然新的发动机性能比斯贝好这么多,那可以稍微扩大一下机翼面积和强度,老型号的歼轰7每一架只能带两枚鹰击81反舰导弹,这个效率太低了。”

  “海军面对的目标少,可能问题还不是很大,但空军一次出击可能要攻击多个目标,携弹量低肯定会降低作战效率。”

  开技术研讨会其实和研究生开组会差不多。

  有了第一个发言的,后面也就自然多了。

  另一名双鬓斑白,看上去比唐长鸿岁数还大不少的老设计师顺着机翼的话题继续说了下去:

  “当年陈总设计飞机的时候,为了减小研发风险,选择了比较保守的翼型,导致总体的飞行性能比较一般。”

  “去年我到601所出差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歼8C的机翼设计资料,我觉得完全可以参考一下。”

  说到这里时,当即有人表达了质疑:

  “歼8C……那不是截击机么,还是三角翼,跟咱们的飞机完全不搭吧?”

  “借鉴思路,又不是照搬照抄。”

  老设计师伸出手指敲了敲面前的桌面,像是在强调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最终定型的歼8C,采用了前缘缝翼、主翼和后缘襟翼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可以避免襟缝翼同时偏转时,混合边界层和流动分离同时出现,虽然是一款大三角翼的截击机,但低空升力和操纵性都非常优秀。”

  “人家一款截击机都充分考虑了低空性能,咱们的战斗轰炸机,要是在这方面落下,可就丢人丢大了……”

  “另外……”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犹豫是否要继续下去。

  不过最后还是压低声音继续开口道:

  “另外我还听601所那边的人说啊,歼8C的这套前缘缝翼结构,是小常总当年加入八三工程之后,第一個着手完成的改动!”

  人嘛,对于这类八卦内容都是感兴趣的。

  “小常总?是……”

  “还能是谁,肯定是常浩南常总呗,算算时间应该也对得上……”

  显然,常浩南这个名字,在如今的航空工业系统里面,多少还是有些传奇性的。

  “嘶……那要是这样的话,确实可以考虑派人去学习一下。”

  有人当即明确表了态:

  “之前常总在这边改歼轰电7的时候,我有幸在他手下工作过,按照常总的工作风格,把东西设计出来的同时,肯定会留下一整套方法论,咱们照着学,准能事半功倍。”

  “那派去学习的人选……”

  “……”

  眼见着话题有点跑偏,负责机载武器系统设计的高级工程师杨霖用笔帽轻轻敲了敲面前的文件纸:

  “说起超低空突防。”

  “空军的超低空突防跟海军的可不太一样,环境要恶劣得多,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美军AN/AAQ-13这样的低空综合导航设备,甚至连PRNK-23K这样能适应低空环境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都缺少现有型号……”

  “这样一来,无论是飞行还是攻击,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啊……”

  “往好的方面想,歼轰7有两名飞行员,可以分别负责飞行和攻击,所以压力并没有米格27或者F16C的飞行员那么大。”

  旁边负责飞控系统设计的副总设计师龚鑫懋接了一句,勉强算是安慰。

  紧接着,他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能不能考虑用机头的搜索雷达负责地形跟踪,结合雪橇法或者适应角法实现地形匹配跟踪?”

  “老型号歼轰7上面的232H火控雷达性能肯定不够,但是现在给三代机研发的那个1473,或者歼8C上面用的1472雷达应该能满足要求,反正超低空突防的时候,也用不到雷达去搜索目标。”

  作为飞控设计师,这显然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办法。

首节 上一节 411/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