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3节

  “但是柳总,现在的歼8-3机翼上已经有两对翼刀了,如果再增加一对的话,是否有点……”

  翼刀虽然简单有效,但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其工作原理本质是让前缘涡提早破裂,因此减小了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对于飞行性能也还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而且设计太多组翼刀在观感上也比较不好。

  “是否可以考虑把三组小型翼刀融合为一组大的翼刀,就像歼6那样?”另外一个人询问道。

  不过很快遭到了否定:

  “那只能减少一点点重量而已,对升力和过失速能力的影响反而更大,对于歼8-3这么大一架飞机来说得不偿失了。”

  激烈地讨论持续了大概半个小时,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方案。

  终于,有人把视线投向了一直低头看着手中的报告没有开口的常浩南。

  “常博士,既然是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会议室里逐渐安静了下来。

  常浩南站起身,走到了贴着试飞结果和设计图的黑板旁边。

  “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常浩南转过身,看着面前一众工程师说道:

  “经过过去几天整个数字化设计组的努力,已经基本完成了歼8-3原型机气动和结构设计的参数化建模,因此修改设计所花费的时间应该会比预计中更低。”

  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成果。

  飞行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气动外形进行评估,因而需要反复对飞行器气动外形进行修改,以期改善其气动性能。

  而一旦有了参数化模型,就可以通过改变设计参数来驱动几何模型变化,从而大大缩短几何模型建模周期。

  林示宽带人搞了一年半都没太多实质性进展的任务,常浩南过来之后还不到十天就解决了。

  虽然后者并未提到自己的名字,但几乎所有人都默认这是他深藏功与名的表现。

  于是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常浩南伸出手向下压了压示意先低调:

  “至于机翼的改进方案,我也确实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常浩南拿起一支没有削过的铅笔,在设计图上面比划着继续说道:

  “增加一对翼刀的思路是没问题的,但根据我的模拟结果,机翼表面横向气流最密集的区域是机翼后缘附近。”

  “因此我认为可以把本就存在的上下副翼铰链整流罩扩展为后缘翼刀,这样增加的死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观感上也更接近原来的双翼刀。”

  “同时,可以在机翼设计中引入前缘装置,比如前缘襟翼或者前缘缝翼,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翼刀对在中低速度段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造成的影响,甚至可以大大改善飞机的低空低速性能!”

第67章 前缘缝翼(25)

  众所周知,歼8系列战斗机的低空低速性能不好。

  除了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本身在低空低速工况下性能不好意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飞机在设计的时候选择了相当简单的机翼构型。

  没有前缘装置,后缘也只是最普通的传统襟翼。

  这种襟翼由于流动很容易从产吸力的一侧分离,尾迹并不稳定,在中等偏角下襟翼上就发生流动分离,增升能力非常一般。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起点低意味着进步空间大,对于现在的常浩南来说也不一定是坏事。

  只是这一次,就没有任何后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了。

  所以他也还没想好到底选择安装前缘襟翼还是前缘缝翼。

  前缘缝翼的增升效果更好,但结构更加复杂,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噪音。

  当然,这只是概括性的规律,具体的性能如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设计水平上来。

  总的来说,二者之间各有优劣,主要看怎么取舍。

  听到常浩南对于把副翼铰链整流罩扩展为后缘翼刀的想法,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是眼前一亮。

  但当听到前缘增升装置的时候,又有不少人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最后还是柳明开口总结道:

  “关于翼刀的设计,小常同志的思路确实非常好。”

  “至于前缘增升装置……”

  柳明和坐在前面的杨奉畑对视了一眼:

  “其实在八三工程还处在预研阶段的时候,大概80年代末,我们和法国达索公司合作设计过一种前缘缝翼,准备用于改进当时的歼8-2飞机。”

  这倒是一件常浩南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事情。

  “是啊,当初顾总也说过,假如歼8能装上一套合适的前缘缝翼,综合性能至少不会弱于幻影2000。”杨奉畑也回忆道:

  “正好当时赶上我们和法国人在航空工业方面合作的蜜月期,就开展了一项联合研究,大概是跟和平典范计划同时进行的。”

  当杨奉畑提到“和平典范”这四个字的时候,整个会场的气压都瞬间变低了些许。

  那段故事堪称华夏航空工业的耻辱,80年代中期币值的将近6亿美元白白打了水漂,两架飞机还被无故扣押数年时间,才被以散件形式送回国内。

  后世的某些亲美媒体,竟然还恬不知耻地将这一计划宣传成所谓“华夏航空工业现代化的起点”!

  实际上,八三工程之所以会被立项,并且得到如此多的资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和平典范计划的耻辱性失败。

  我们要造出一架争气机,一架能够证明我们不需要美国人帮忙也能行的战机!

  “嗯……那当时的设计完成度怎么样?”常浩南询问道。

  “老实说,不怎么样。”杨奉畑摇了摇头:

  “我们和达索方面的工程师合作了大概两年时间,但直到最终拿出的设计版本,也还是没能达到法国方面一开始预期的性能。”

  “一方面结构有点太复杂了,另一方面也缺少足够的设计工具,在风洞试验的时候,我们发现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之间总是存在干扰,导致增升效果反而不如只有襟翼的时候。”

  这个结果并不出常浩南所料。

  中法合作的最大收获,是我国从对方那里学来了一整套的航空产业标准,最终参照法军标形成了空军领域完整的国军标。

  但是具体到技术方面,能拿得出手的成果确实不多,也就是直9直升机还有响尾蛇防空导弹等寥寥几种。

  阿格斯塔90B潜艇的设计被证明完全不如基洛。

  超黄蜂直升机被一路修修补补了近40年,最后几乎是从头设计了一个新型号才顶着直8G/L的名号大规模装备。

  被认为可以统一大中型水面舰艇主炮型号的100mm舰炮更是个天坑,只短暂地装备了大概十几艘舰艇之后,就连同100mm这个口径被130/76两种口径全面取代了。

  倒也不是说法国人故意使坏,实在是他们自己当年也是走在这些歪路上的……

  总之有了这些先例,一个前缘缝翼的设计效果不佳似乎也并不很让人意外。

  不过话说回来,达索公司在大三角翼的设计方面确实经验丰富,从幻影3到幻影2000,多种经典的无尾三角翼飞机都出自马塞尔·达索之手。

  所以常浩南对于他们给出的设计倒也有点兴趣。

  “杨总,不知道当年达索公司的设计是否还有存档?”

  “你准备改进他们的缝翼设计?”杨奉畑把玩着手中的钢笔询问道。

  “未必是改进。”常浩南摇了摇头:

  “可能需要重头开始设计,不过参照一下法国人的经验总是好的。”

  “缝翼在增升方面的性能本就比前缘襟翼更好,至于设计方面,我想既然已经过去了十年,很多当年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就未必是问题了。”

  搁在十几天前常浩南刚到601所的时候,要是有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敢夸下海口说自己要完成法国人都没做到的缝翼设计,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嗤之以鼻。

  但是现在,考虑到常浩南之前展示出的惊人能力,会场里面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件事或许能成!

  ……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尘封已久的前缘缝翼设计资料被人从601所的资料室中取出,并送到了会议室。

  飞行器设计这样严肃的工作,所谓设计资料当然不可能就是一张设计图,而是装满了整整两个箱子的计算和说明文件。

  当然,这些东西常浩南并不需要都看。他的重点一是设计方案本身,二是当年的法国人和601所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以至于连纸面设计流程都没能走完。

  然而当常浩南打开总体设计图,看到那个复杂的三段前缘缝翼设计时,几乎下意识爆出了一句粗口。

  “我草,怎么是这种方案?”

  没错,跟图纸上几乎一模一样的缝翼设计,常浩南在重生之前见过。

  不过既不是在华夏的飞机上,也不是在法国的飞机上。

  而是在印度的飞机上……

  从1983年开始设计,直到2016年才服役的LCA“光辉”战斗机,它的无尾大三角翼布局就是达索公司操刀设计的。

  而LCA的前缘缝翼就是这种精密而复杂的三段式结构。

  现在看来,八成是达索公司回去之后把这个半成品经过一番完善,直接塞到了LCA身上……

第68章 推倒重来的勇气(35)

  常浩南刚才下意识的吐槽自然引来了一阵好奇。

  “常博士之前见过类似的设计?”

  会议室来有人好奇地问道。

  “那倒是没有,只能算是有一定了解吧。”常浩南赶紧往回找补:

  “这种三段式缝翼,更适合用在法国人那种无尾大三角翼布局的战斗机上面,和后缘的两段式升降副翼共同作用,引导气流在翼根到垂尾之间形成涡流。”

  “但是咱们的歼8-2是常规布局,后面还有个水平尾翼,这个设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反而平白无故增加了阻力和死重,效果不好是正常的,也难怪刚才杨总说这个设计太复杂。”

  听到这个判断之后,不少人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跟达索公司合作的时候是8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中国航空工业只能说刚刚开始尝试着真正去“设计”而不仅仅是仿制一款战斗机,很多东西确实是一片空白,而1996年这时候好歹大家都有了些经验,自然能看出来这个方案的问题所在。

  杨奉畑站起身来到两个装着资料的箱子边上,非常熟练地从里面找出了一份相对新一点的设计文档递给常浩南:

  “复杂还是其次的,法国人撤走之后,我们也尝试过进行一些改进,只保留三段缝翼中靠机翼外侧的两段,再把结构改成普通的一段式,这样死重倒是下来了,但刚才说的副翼和襟翼之间的干扰问题还是没解决。”

  常浩南翻开了那份厚厚的文档,从上面标注着1990年的日期来看,应该就是杨奉畑所说的改进部分。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基本对于问题的所在有了判断。

  前缘缝翼的应用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增升装置,飞机设计师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点主要就是两个:缝翼的长度和缝翼的位置,而对于那条真正在发挥作用的“缝”,研究反而比较少。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9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没条件对于复杂流场进行过于精细的研究,大家只知道缝翼的基本原理,以及可以改善低速操纵性和大迎角性能的效果。

首节 上一节 43/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