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9节
随后常浩南花了几分钟时间,把自己过去二十来天时间里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做的工作简单解释了一下。
听完之后,杜义山看着对面沙发上坐着的常浩南陷入了沉默。
纵然人生经验已经十分丰富的他,也有点不知道面对此情此景应该说点什么。
他突然感觉到语言竟然是如此单薄的一种东西,以至于只能靠沉默来表达现在的心情。
像这种方案改进,在过去基本都是以年,至少也是要以月为单位来计算进度的。
但是自从收了常浩南这么个学生之后,“天”这个单位似乎变得更常见了一些。
甚至于偶尔还能看到以小时计数的情况……
“唉……”
“唉……”
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叹气声同时响起。
杜义山看了一眼刘振响,从后者的表情和眼神中能看出来,对方跟自己也抱着一样的想法。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不过这样的伤春悲秋只是持续了一瞬间。
两个人都非常清楚,到了他们这个岁数,不论头上顶着多么高的帽子,都已经妥妥地处在科研生涯的末期了。
而未来,必然是属于常浩南他们这些年轻人的。
少年强,则国强!
一段漫长的安静过后,杜义山终于再次开了口,只不过这次是另外一个话题:
“小常,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觉得八三工程在今年年底之前,能否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突破性进展……”
常浩南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寻常。
于是他并没有选择马上回答,而是思考了一下整个八三工程的大致情况——不仅包括自己目前所知,也包括前世了解到的。
两位院士都没有出言打扰他。
几分钟之后,常浩南才重新抬起头来:
“我认为,如果只是说歼8-3这架飞机的话,那应该可以在今年拿出一个比较乐观的进度。”
“实际上八三工程的设计本身完成度就已经很高,唯一的风险只在于不够完善的涡喷14发动机。”
“虽然因为机翼大改的缘故,全状态原型机的试飞进度出现了一定的推迟,但通过我之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基本摸清了这架飞机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模拟的手段获得更精确的试飞条件,提高试飞效率。”
“考虑到现在距离年末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要说设计定型恐怕还有些困难,但完成主要科目的试飞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听过常浩南的分析之后,杜义山抬起手摸了摸自己的鬓角:
“伱刚刚说歼8-3这架飞机,意思是说你觉得还有其它部分会存在问题?”
“嗯……那自然就是机载武器了。”常浩南略加思索之后回答道:
“我听601所的同志们说,霹雳11的仿制进度并不乐观,而从意大利进口的阿斯派德数量又很少,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即便我们有了新型战斗机,也会面临有机无弹的情况。”
机载武器弹药这个领域对于他来说属于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部分,虽说有了系统一切皆有可能,但他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今年的余下一百多天时间里恐怕很难腾出功夫再去考虑空空导弹的事情。
“这就是你的看法?”
“没错。”常浩南的语气中充满自信。
这个时候,刚刚一直只是在默默听着的刘振响突然插了一句:
“关于涡喷14的情况,小常啊,你这次回去601之后倒是可以多上点心。”
“愿闻其详。”
常浩南瞬间打起了精神。
作为我国航发领域泰斗级别的人物,尽管刘振响并未直接参与涡喷14项目,但他的判断显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件事情,说起来还是我这边的工作进度有点慢了。”
刘振响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责的意思:
“在涡喷14进行总体设计的时候,涡轮研究院那边的高空台还处在开发阶段,功能并不完善,所以没有条件进行全面的地面测试,尤其是缺少大马赫数复杂进气条件下的试验数据。”
“虽然这些年来涡喷14在歼8-3上也没出现什么非常严重的事故,但不管是我们,还是606所,都还有些放不下心来。”
“之前我听老杜说过,你在叶轮机械的流道仿真模拟领域也有一定研究,本来么,就算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都高度依赖测试加经验,但我想如果是你来做的话,或许能发现些什么也说不定。”
显然,常浩南之前在新舟60和八三工程上的辉煌履历让刘振响对他充满了信心。
“竟然是这样?”
听刘振响讲完这些来龙去脉之后,常浩南当即觉得有些坐不住了。
“老师,我准备明天一早就回盛京!”
本来他选择回京航休息几天时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后面暂时没有什么非常迫切的事情要做,而现在既然已经有了目标,那再在京城呆着就不太合适了。
“好,我给你准备明天的机票。”
杜义山点了点头,刚才他听刘振响说到发动机问题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个学生接下来会怎么做了。
说罢又站起身来到办公室角落里的一个柜子前面,打开柜门,从里面摸出了一个崭新的黑色电脑包交给常浩南:
“这是前段时间集中从国外采购的,今年最新型号,就算是我这个老师提前送你的本科毕业礼物吧。”
常浩南拉开电脑包的拉链一角低头看去。
ThinkPad 560。
便携式轻薄笔记本的开创者。
当然,都是以1996年的角度来看的。
1.9kg的重量和3公分的厚度在这个年代已经相当夸张了。
如果这是个其它的礼物,常浩南可能会选择拒绝。
但一台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他确实很需要。
“那就谢谢老师了。”
“没关系,你能用它做出更多科研方面的贡献,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
第77章 滑行试验
常浩南的飞机依旧订在了第二天的早上。
还是那架图154M。
只不过这次只有他一个人,行李也比上次多了一个电脑包。
而几乎就在他准备从学校出发的同时。
盛京城郊,北陵机场的停机坪上,601所试飞站和空军维护组的人员正围在刚刚从总装厂房里面重新拖出来的04号原型机周围,检查着这架飞机的技术状态。
试飞员付国祥则坐在机舱里,进行着飞行前的最后准备。
在把03号机降级为非全状态原型机并送往阎良之后,112厂和601所就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以三班倒的方式开始准备04号机的升级改造。
最终在拿到常浩南的计算结果之后,只花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新机翼的生产和更换工作。
当然,尽管04号机除了机翼以外的部分都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毕竟是返厂动过一次大手术的,所以按照杨奉畑的要求,所有的飞行前的检查工作都要参照新型号的标准来完成。
换句话说,04号机马上要进行的是“第二次首飞”。
只不过,根据杨奉畑的安排,今天上午,飞机并不会真正升空,而是要先进行三轮地面滑行试验。
这也是一个全新型号飞机才会有的待遇。
这架飞机值得他如此小心。
更重要的原因是,杨奉畑昨天接到了杜义山打来的电话,表示常浩南决定今天返回盛京。
思来想去之后,他最终决定把正式的试飞放在下午。
常浩南毕竟是这次改进计划的提出者和最重要的执行人,所以让他来做个见证也是应该的。
实际上一开始杨奉畑的估计是04号原型机的改装工作要花上两个星期左右,所以他之前才大笔一挥批了半个月假,寻思着等常浩南回来正好能赶上试飞。
只是青年突击队的效率实在超出他的想象。
而极其巧合的是,常浩南在完全不知道这些情况的情况下,也只休息了一周就选择提前回到601所。
“或许这就是命运中的羁绊?”杨奉畑看着不远处那架黄皮的04号原型机暗自思忖着。
就在这个时候,副总设计师柳明从远处过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杨总,滑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一切顺利,您看是否开始进行测试?”
杨奉畑习惯性地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时间。
尽管他知道试飞站那边实际上有比自己的机械表精确几个数量级的时间,但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很多年。
“开始吧,咱们去塔台。”
随着杨奉畑的一声令下,刚刚围在04号原型机周围的测试人员和设备纷纷开始撤离,只留下启动发动机所需的电源车和气源车。
座舱里的付国祥同时听到了电台中传来的指令,他关闭舱盖,稍稍活动了一下自己的颈部,然后戴上了氧气面罩,在外接电源的帮助下启动了两台发动机,推动节流阀并让转速稳定在20%的位置上。
付国祥已经不是第一次驾驶歼8-3了,甚至04号原型机的上一次首飞也是他负责完成的,所以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轻车熟路。
按照试飞流程,滑行和滑跑实验的第一个环节是分别以20和55km/h的速度,测试飞机地面运动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分别对应正常状况下的支线滑行和转弯及拥挤停机坪状态下的滑行。
第二个环节则是以80和160km/h的速度,测试中等速度滑行状态下飞机的纠偏能力。
轻车熟路的付国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两次试验中的各项科目,一切顺利。
随后便是第三个环节,高速滑跑,在240-320km/h,临近起飞的速度下测试飞机相关舵面的性能,以及抬起前机轮时飞机的平衡性。
按说如果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型号,那这三个环节的试验是必不可能集中在一天做完的。
不过参照新型号毕竟不是新型号,很多新机常见的小毛病在这架原型机上并不存在。
试飞前的认真检查是为了万无一失,而一旦进入了试飞流程,那就要顾及到效率问题了。
在跑道末端,付国祥终于把发动机转速推到50%,并松开了刹车。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