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1节

  刘振响微微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些许称赞,随即话锋一转问道:

  “那你后面还要继续跟着去阎良那边测试么?”

  常浩南摇了摇头:

  “空中台测试我应该不会参加,但是盛京那边的04号验证机马上就要装新发动机试飞,您知道,全状态原型机涉及到的机翼和动力两项改动我都有参与,所以无论如何得到场才行。”

  “这样啊……”

  “您这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常浩南听出了对方语气中的无奈。

  “嗯,这次正好借着伱搞出来的动静,我想结合咱们自己的工程经验,把整个航空发动机地面模拟测试和评价的标准给制订出来,如果你能来帮忙,那是最好不过了。”

  显然,在国防科工委层面决定要建设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标准之后,即便是已经不再负责624所具体工作的刘振响也在这方面有了想法。

  或者说,华夏的航空人,又有几个打心底里不想有一套适用于本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呢。

  无非是过去没这个条件罢了。

  而常浩南自然也乐意见到这种情况。

  毕竟这也符合他在重生之初所设立的目标——

  通过给出关键技术和方法论带动整个华夏科研体系的效率。

  全套跟航空工业相关的国军标要是让他自己写,那恐怕没个几年时间别想办完。

  但如今常浩南只花了几天功夫,就撬动了一大批如刘振响这样的大佬投入构建自主体系标准的工作,效率自然要高出成千上万倍。

  而且还能锻炼出一批新的科研人员来。

  所以他最终还是以时间太紧难以抽身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否则上面说的那些岂不是全都不存在了。

  “好吧,看来我们要少一个生力军咯。”

  常浩南的拒绝并没有让刘振响过于失落。

  他也清楚八三工程的进度目前肯定是当务之急。

  况且新标准这种东西,难点其实在开头,如何让决策层下定决心。

  而常浩南已经把这部分给完成了。

  “不过老杜果然没有看错你,这才几个月的时间,你就能在航空器外流和内流两个领域都做出成绩来,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奇才。”

  “哪里哪里……非要说的话,还是您之前在学校嘱咐我要关注发动机问题来着。”

  听到这个回答的刘振响哑然失笑。

  他当时确实有这么说过,但初衷只是为了完善一些数据而已。

  没想到常浩南这么一关注,就差点把整个航空动力领域给搅了个天翻地覆。

  不过,搅得好!

  ……

  就在624所这边正在准备进气畸变试验的同时,同样位于川省的132厂内。

  卢育英正在等待一批马上就要到达的客人——

  巴基斯坦空军代表团。

  实际上,他们对于611所、132厂以及带队前来的华夏航技进出口公司来说,都算得上是老朋友了。

  1965年,担心印度全盘倒向华约阵营的美国拒绝了巴基斯坦在最紧要关头提出的军售请求,后者迫不得已转而采购华夏装备。

  到1971年,包括出口和援助在内,华夏总共提供了230架歼6战斗机,在使用过程中收到了不错的评价。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尽管巴基斯坦方面始终没有放弃从美国和法国采购先进战斗机,但歼6、强5C、K8和歼7P等华夏型号也一直存在于他们的装备序列中,并且通过对歼6的大修和改装,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工业。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巴基斯坦空军的代表团访问华夏并参观航空工业部门甚至空军现役装备,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但是这一次,对方来得很急。

  以至于611所方面三天前才接到来自华夏航技的通知,而且内容甚少,只进行了十分仓促的准备。

  好在他们下一步准备主推的外贸型号,也就是歼7MG正好有一架原型机还在132厂进行下线之后的基础测试,因此还不至于露怯。

  相比于巴基斯坦空军目前装备的歼7P,新型号的战斗力至少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

  歼7MG实际上就是歼7E的出口型,因此身为后者型号总师的卢育英自然是比较适合出面的人选。

  很快,由四辆中巴和两辆吉普车组成的车队就停在了不远的地方。

  一名穿着套装的中年女性从为首的一辆北京212副驾驶位置下车,来到了卢育英面前。

  “卢总师您好,我是这次华夏航技方面负责接待和谈判的代表,杨慧梅。”

  “您好。”

  卢育英和杨慧梅握了握手。

  趁着后面巴基斯坦代表团的人还没全都从车上下来,他又赶紧和后者确认了一下情况。

  “不知道这个代表团本次过来的目的是什么?”

  “上面给我的信息也比较模糊。”杨慧梅拢了拢头发,有些苦恼地回答道:

  “不过我来的路上跟他们的领队交流了一下,感觉他们这一次的动作很大,而且不只是准备购买现有的货架产品。”

  “那……”

  “似乎想通过跟我们的合作,开发一种更适合他们国情的装备,或者是进一步发展自己航空工业水平,但也只是我的推测。”

第118章 我们需要更好的飞机(二合一)

  趁着跟杨慧梅交流的功夫,卢育英专门注意了一下从四辆中巴车上下来的巴基斯坦代表团成员。

  细看之下确实发现了一些不同。

  尽管大多数人都穿着军装,但是跟之前几次相比,这个代表团里面的空军军官比例明显更高,而且从装扮和年龄来看,其中有很多都像是现役飞行员。

  来买飞机的时候带几个飞行员体验飞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因为大多数空军的高级军官本就是飞行员出身,因此很少会出现这么多的年轻面孔。

  看着巴方代表团成员陆续下车,杨慧梅也不好一直把人家晾着。

  但是在转身之前还是跟卢育英说道:

  “总之,这次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上级也非常重视,今天我出来之前,空军申田丰副司令员专门定了调子,说要加深中巴两国在军事技术和训练方面的交流。”

  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卢育英有些苦恼地敲了敲自己的脑袋。

  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他并不喜欢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

  如果要是能像飞行器设计一样,给出一个精确的范围就好了。

  可惜在对外交流领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1988年开始,两国就基于一种歼7深度改进型——超7计划确认了合作意向。

  但是由于双方对于战机技术层面存在分歧,加上中间巴方的兴趣又转向F16,导致这一项目在原地踏步了很长时间。

  一直到前年,也就是1994年,因为受美国制裁导致采购F16无望的巴方才重新开始了正式的谈判。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对于飞机的要求已经从一架“给F16打下手的低端战机”变成了“能够取代F16独挑大梁的主力战机”。

  超7计划一开始的方案,歼7CP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要是重新按照巴方的技术要求设计一架新飞机,那这个工程量,以及成本就要大得多了。

  无论对于中方还是巴方来说,连带着的风险也要成倍增加。

  所以需要更加深度的合作模式。

  然而国与国之间加深合作这种事情,哪里是航空工业部门能说了算的。

  总之谈判进度就这么僵住了,一直到今天。

  结果这个时候又突然说要加深交流——

  那是要加到多深?

  十号工程?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能给看的,甭管巴基斯坦背地里跟华夏再怎么关系好,人家终究还算是白纸黑字的美国盟友,不能什么东西都往外抖落。

  可是然后呢?

  看着对方这次的架势,绝对不只是再买一批歼7那么简单。

  而且还涉及到航空技术领域的合作,那就更加敏感和麻烦了。

  611所目前进行的几个项目涉及到各种技术和子系统,哪些能卖,哪些不能……

  这些问题,卢育英内心都没有底。

  实际上,不仅卢育英没底,由于这个时候的华夏在装备出口方面还不成熟,就连华夏航技的人也没底。

  但无论如何,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毕竟如今军队还在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整个军工部门都严重缺少订单,甚至需要搞军转民产品以维持生计。

  虽然已经比80年代最艰苦的时候要好上不少,但各方面的资金都仍然是紧巴巴的。

  例如目前由卢育英本人负责,进度相当喜人的歼7F战斗机,项目总拨款只有5000万人民币。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他通过一篇论文联系到救兵,大大降低了飞机的开发成本,恐怕这个深度改进型都未必能走到最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比较有想法的军工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如果能拿到外国客户的订单换到外汇,那么这些经费纵然不可能全部归属于本单位,也至少能留下相当一部分,解决一些火烧眉毛的问题。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卢育英深吸一口气,朝着代表团的方向走了过去。

  为首的一名军官也走上前来。

  “这位是航空工业蓉城飞机设计所的卢育英总师,负责了多个歼7飞机改进型号的开发工作。”

  站在二人侧面的杨慧梅先是向那名军官介绍了卢育英的身份,然后又微微转身面向后者:

  “这是巴基斯坦空军副总参谋长,也是这次巴方代表团的领队,沙希德·拉蒂夫少将。”

首节 上一节 81/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