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09节
而如今半个镐飞、半个电科14所,再加上常浩南自己都一心扑在空警2000上。
项目进度,自然不成问题。
更何况,常浩南还采用了硬件优先的开发策略,尽可能减少了对于总装时间表的影响。
终于,在多家单位、上千人的奋战之下。
2003年2月15日,空警2000第一次完全依靠自身动力离开停机坪,沿着滑行道缓缓驶向待飞区域……
这当然不是它第一次来到这个位置——
在此之前,这架编号为2000-01的原型机已经完成了4轮滑行实验。
甚至在两天前进行的最后一次测试当中已经达到了120节速度,并平稳地实现前轮离地。
证明气动设计,尤其是重心和航向稳定性没有大的缺陷。
但今天尤其特别。
因为空警2000将会第一次真正飞向天空。
塔台的飞行指挥室内,数十道目光正紧紧盯在远处的飞机身上。
即便是对于常浩南这样的“老油条”来说,虽然早已经历过多个型号的研发全程,并且也确认过了空警2000之前的所有测试结果,但要面对这样一个重点型号的首飞,要说完全没有心理压力,那也是不现实的。
更不用说第一次完全操刀担任型号负责人的梁绍修了。
毕竟,只要是工程,就会存在隐患。
而上天的工程,则会把隐患的后果放到最大……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000-01号机在众人的视野中不断变小,最终停在了起飞跑道的末端。
相比于之前圆环工程计划当中的、由伊尔76改装而来的同名型号,这架飞机的体量小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天线罩的尺寸也小了一圈,乍一看之下确实少了点来自大型平台的视觉冲击感。
不过,得益于背靠背的一字型天线设计,阵面尺寸和T/R元件数量倒是没有减少。
加之这些年来华夏本身在电子技术领域的进步,还是使得这一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远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竞争对手。
其中,自然也包括华夏曾经求而不得的费尔康系统。
“01号机报告!”
无线电当中传来了试飞机长林海沉稳的声音。
这会距离常浩南第一次参与项目已经过了差不多7年,活跃在90年代中后期的那批试飞员基本都已经超龄退役。
而林海,则是新一代当中的佼佼者。
相比于塔台里的一众人,直面风险的他反而并未表现出太多紧张情绪:
“已经到达起飞区域,各飞行相关子系统运转良好,发动机转速,舵面反馈检测完毕,确认无误,请求起飞!”
首飞的验证科目只有基础飞行性能,并不包含任务载荷的功能。
实际上,常浩南设计的那套指挥系统此时尚处在软件调试当中,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安装到飞机上面。
“允许起飞,并预祝首飞一切顺利!”
就连飞行指挥员的声音都略微有些波动。
由于试飞院坐落于此,阎良的塔台已经见证了太多的试飞和定型。
但真正在这首飞的型号,其实并不算多。
因此,要是只听两边的声音,可能会以为林海才是留在地面上的那个……
“收到!准备起飞!”
无线电当中马上传出林海的回令,01号机也随之在跑道上缓缓开始加速。
相比于十几吨的战术飞机,空警2000在起飞前的滑跑时间堪称漫长。
而这又正是整个试飞当中最让人揪心的过程之一——
雷达罩对于平尾的下洗作用不可能被完全消除,而数值计算也好,风洞测试也罢,对于这一复杂影响的模拟都只能局限于确定条件下的飞行。
但起降,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
因此,水平尾翼的每一次角度变化,都像一记重锤般敲在每个人的心头。
以至于到最后,大家的心跳都有点受到平尾调整节奏的影响。
在接近3600米跑道的中间位置时,01号机终于抬起前轮。
飞机其实早已超过最低起飞速度,所以后轮也紧跟着克服地心引力,轻盈地离开了地面。
只留下两台发动机喷出的灼灼热浪,冲刷着清晨的跑道……
“呼——”
对于首飞来说,只要能顺利起飞,说八成可能有点过分,但少说也成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也基本都集中在降落。
好在,整个过程无惊无险,一帆风顺。
根据飞行员的反馈,经过截面外形优化之后,雷达罩对于飞行品质的不良影响主要集中在航向稳定性,以及俯仰操纵的灵活性下降。
对于一架大多数时候都在战线后方四平八稳飞行的大型飞机来说,这并非不可接受的问题。
“不错,非常不错。”
常浩南放下望远镜,把视线从已经平稳落地的01号机转移到旁边的梁绍修身上:
“至少定性层面上,和你设计之前的模拟结果一致性很高。”
“至于控制率相差多少,就看回收数据之后的分析了……”
作为多年以前就带着后者搞项目的“老前辈”,这种评价基本相当于——
可以出师了。
梁绍修也跟着长舒一口气,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
看样子是想要说点什么。
但最后没能说出来。
只是紧紧握住了常浩南的手。
而在稍远处之外。
项目总工程师王晓模则来到了空军负责人乔晨青面前,说出了他早就想说,但因为不想提前开香槟而一直憋到现在的话:
“乔司令,我现在可以非常自信地向您保证,这就是目前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强的预警机,没有之一!”
第1046章 反隐身能力
原本,随着飞机平安降落,塔台中自然而然地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
除了必须留在岗位上的部分指挥岗位以外,多数人已经准备下楼迎接试飞团队凯旋。
但随着王晓模这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原本还有些嘈杂的大厅里,几乎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世界最强,没有之一!
总结出来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八个字,但却足够所有人回味许久……
甚至是回味半生。
最近几年,华夏确实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提升。
但毕竟起点实在太低,而且把技术落实到项目上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因此,尽管已经有部分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具体到产品上面,即便是涡扇10,或者歼10、歼11这些最顶尖的型号,也都只能算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就是跟别人处在伯仲之间。
诚然,对于十年之前才定型量产歼7E的华夏来说,能跟别人共享“世界领先”这个头衔,也已经是巨大的飞跃。
但终究还是不如今天这样简单直白。
那句“跟别人比没意思,要超就超美国!”言犹在耳,如今已经在航空系统这边提前实现了。
不仅如此,常浩南主持开发的数据链和空中指挥系统,也将空警2000这个型号原本的一点点缺憾彻底补齐……
如果非要说哪里还有点可惜,那就只有因为时间表的限制,没能用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测试当中的光控相控阵体制……
这个,就只有等下一代预警机再说了。
而在王晓模对面,前来视察首飞情况的乔晨青也是被前者的坚决震住了一瞬间:
“综合性能最强的预警机……”
他口中轻声念叨了一遍,接着重新转过头,看向已经完成减速,正在跑道上缓缓驶向滑行道入口的2000-01号机。
乔晨青这一代军人,可以说人均琢磨了大半辈子要如何以弱胜强。
中间条件最艰苦的一些年,所考虑的甚至是如何用只有机炮的歼6去对抗三代机。
曾几何时,就连“导弹化”都好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今突然拿到一种比所有假想敌都更强的装备……
一时间甚至让人感到有点无所适从。
“我记得立项那时候,写着的有效探测距离是450km?”
以乔晨青的职位,不适合在这种时候表现得过于矫情。
所以只好把话题转移到技术层面上来。
“那个数字……其实不太重要。”
王晓模一边往门外走一边解释道:
“您知道,实际作战中,目标的相对高度、方位、RCS、运动趋势……这些都会影响雷达的探测效果,而我们的空警2000采用相控阵体制,加上C波段和L波段的双面阵,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应对所有不同种类的目标。”
“就算是隐身飞机,因为重点的优化方向也是X波段,所以在面对L波段这种相对低频的雷达时,也会更容易被探测到。”
这一点,可谓是敲在了乔晨青最关心的要害上。
2003年这会,YF22的试飞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作为一种冷战末期开始研发的型号,ATF并未沾染太多90年代以来美国军工项目的拖沓陋习。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