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67节
常浩南说完之后过了好一段时间,都没听到沈俊荣再次开口。
他有些好奇地回过头,却发现对方手里正拿着个本子奋笔疾书。
当然,在眼下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候,二人之间“不务正业”交流也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憋了两天时间才总算获得采访机会的媒体蜂拥而来,很快便有人注意到了不远处的常浩南和沈俊荣。
一眨眼的功夫,四周便递上来好几个带着不同媒体标识的话筒……
……
几小时后。
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
马尔维尔大步走入局长办公室,来到肖恩·奥基夫面前。
手里还拿着一份资料:
“局长,中央司令部方面的侦察结果已经传回来了,这是分析结果。”
说着把资料翻开,放到办公桌上:
“但是……”
还没等他说完,奥基夫便接过了话茬:
“但是没有发现异常,只有一个S波段的信号源,但通信容量极低?”
他甚至都没有低头看一眼报告内容。
“呃……确实是这样,但是您怎么……”
全球鹰返航之后,情报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被上传到国内,接着由NASA的分析师进行技术处理。
中间并没有经过任何额外过程。
“唉……”
奥基夫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从电脑旁边抽出几张纸,递给对面的马尔维尔:
“你看看吧。”
后者接到手中,发现是一份经过翻译的新闻简报。
当然,也一起附上了原件。
汉语的。
最上面一行的内容是——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天基数字图像传输系统建功》
虽然翻译得比较生硬,但这个标题还是让马尔维尔内心咯噔一下。
正文的篇幅不长,但内容却非常重磅。
表示我们引入了一套新技术,让飞船在轨道运行过程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直接与京城航天指控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航天器在轨期间的工作有效性云云。
人家直接瞄准京城发送信号,你在中亚执行被动侦察任务。
能获得到有用信息才叫有了鬼。
“他们……就这么直接报道出来了?”
马尔维尔也是NASA里面的老资历了,对于华夏那边的风格还是有些了解的。
一般来说,新技术投入应用之后,不会这么直白地就说出来。
至少不会这么快。
奥基夫双臂撑在桌面上,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眼前尚未被翻开的报告,沉默了一会才继续道:
“这条新闻,不是面向他们自己人,而是给我们……或者说,是给有合作意向的其它国家看的……”
第1103章 院士的名额问题
神舟五号任务的顺利完成,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成为了2003年末最热门的话题。
尤其是那一大段航天员在返回舱内工作的视频片段,更是在播出的一天以内就被各大媒体所转载。
也正如奥基夫所猜测的那样,甚至包括很多外国媒体,也对这一段内容充满兴趣——
主要是新鲜。
毕竟,尽管人类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实直到21世纪以前,外界能够直观看到的内容都相对有限。
基本只有一些经过剪辑的特定片段。
也就是2001年国际空间站初步投入使用以后,才有了一些稳定的画面来源。
因此对于大众来说,航天任务还是有不少神秘感的。
而神舟五号这二十来分钟的舱内画面,虽然航天员全程都没怎么动地方,飞船返回舱内部的空间也相当逼仄,但好在互动程度拉满,480P的视频质量放在21世纪初这会也称得上高清。
还是连续且实时的。
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美国人就考虑过,利用彼时刚刚建成的高覆盖率中继通信网络对太空活动进行长时间连续直播,以在宣传层面进一步压倒苏东阵营。
为此还特地选拔出了一名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作为宇航员,计划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但她乘坐的,恰好是那架倒霉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事后NASA宣布不再允许普通民众参与航天飞机任务,这一“教师在太空”的项目也就只好被搁置下来。
后来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更是没了这方面的需求。
结果就被华夏给抢了先。
作为应对,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16日傍晚召开的发布会上,NASA向华夏同行表达了明显言不由衷的祝贺之后,也表示会考虑在下一次远征任务中携带相关设备,以向地面展示命运号实验舱或团结号节点舱内部的一些日常情况。
甚至还计划在NASA的官网页面上单开一个频道,专门展示这一类影像内容。
应该说,单论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美国毫无疑问是占优的。
起手就是一个几乎长期持续的项目。
但明眼人却不难看出,这完全是受到华夏刺激之后的被动行为。
反倒显得没了格局。
当然,考虑到眼下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大家也不可能为了这么个事就马上就倒戈华夏。
但要说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
那绝对也是假的。
至于华夏这边,宣传重点还是放在了航天员和飞船本身上面。
其实也有记者关注到了那一段画面背后的技术,不过在常浩南的要求之下,最后只是以“天基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的名义,进行了模棱两可,甚至带着些诱导性质的报道。
主要是全程避免了提及具体通信方式,尽可能让外界认为是一颗传统的同步轨道中继卫星在发挥作用。
青鸾星座的初衷是为了军用遥感卫星而服务,虽然并不直接担负军事任务,但低调一些总没坏处。
也是因此,出现在东风航天城的常浩南在接下来几天里谢绝了全部采访,并计划在交接完全部资料之后就回到京城——
青鸾星座本质上是为一组性能更强、功能也更完整的实践系列卫星做准备。
现在既然已经证明了中低轨道中继通信这一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那么自然要趁热打铁开启下一步计划。
尽管争取立项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张维永负责,但关键载荷的技术路线总归是由常浩南提出并全程组织测试。
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当甩手掌柜。
另一方面,也是和院士评选的进度有关。
真要说起来,以常浩南如今的资历、荣誉、乃至人脉,评上任何一个院的院士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谁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但朱霖育和林左明还是表示,这个头衔后面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大,就算入选本身没有问题,也难保不会有人因为眼红而跳出来搞事。
所以,二人才提议让他离开京城“避嫌”。
但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十月下旬。
照理来说,2003年度院士增选的第一轮评选结果应该已经敲定了,只是还没来得及最终公布而已。
只要等到这个名单出来,常浩南也就彻底没了顾虑,可以大大方方地在京城露面。
其实就连他自己都有点好奇,最后的入围结果,到底会是科学院,还是工程院……
……
实际上,院士增选的第二轮候选人名单,按惯例应该在10月上旬就公布出来的。
今年之所以拖延了近半个月还没有动静……
正是因为常浩南本人。
十月二十日,京城。
华夏工程院的一间办公室里,负责主抓本年度评审工作的杜琬祥副院长坐在桌前,面对着眼前的两份名单,露出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影忽然出现在门外。
在轻轻敲了两下门,发现没有得到回应之后,干脆径直走了进来。
直到那人来到自己面前,杜琬祥才猛然反应过来。
然后赶紧准备起身:
“徐院长?”
来人正是工程院院长,徐迪匡院士。
徐院士摆了摆手示意无妨,接着自顾自地坐到了杜琬祥的对面:
“老杜,这马上就要十月下旬了……今年第一轮增选评审的结果,怎么还没报到院里面?”
听对方问起这事,杜琬祥满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还在和科学院那边协调名额问题……”
这个回答,直接把对面的院长给弄懵了:
“我们工程院和科学院的院士平行原则上是独立进行,互不干扰……有什么名额需要和他们协调的?”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