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水浒:我王伦,我在梁山多子多福

水浒:我王伦,我在梁山多子多福 第185节

外来的船,有一半多是怪模怪样的软帆船,也是眼前帆船的主流。

这些船多半是从天方那边过来的,而造船的技术是来自北欧。

这叫“柯克”船,单桅,四方软帆,前后有悬挂的望斗式的船舱,双层船身,制造方法是以拼接为主。

短,方,平,有点类似福船,但没有水密舱,载运货物量大过福船。

到深海航行,这种船倾覆率也很高,不适合横渡远洋,只适合沿海岸行驶,这一点和福船很相似。

现在的帆船发展在一个转折点上,在北欧,南欧,还有相当数量的桨帆船,不论是战舰还是商船,桨帆船还是比柯克船要快,但载货量不及纯粹柯克船,所以柯克船问世没几十年,已经成了欧洲和天方区域的主流帆船。

至于南洋商人,原本不多,那边的商业已经被华夏商人逐渐控制,到了南宋末,南洋各国的贸易已经被南宋商人全盘操控,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汉人移民。

到了明朝时,很多南洋国家已经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是汉人了。

南洋土著根本没有能力经商29,也没有能力造商,很多商船说是南洋过来,其实就是闽浙的海商,他们常驻南洋,也被视为南洋商人而已。

南洋商船,也是福船。

三桅,一主两副,不象柯克船那样有后都有船楼,只有后侧有小型船楼。

和柯克船不一样,福船不是双层船舱,而是有水密舱搭建而成。

龙骨形制,船帆,都和柯克船完全不同。

宋朝的造船业也是在发展,后来出现了前后船楼的巨型福船,千吨以上的大船很多。

元时,延续了南宋的贸易舱线和造船业,出现了两千吨以上的巨型福船。

南宋时,贸易兴盛,每年进入广州港的船只有4000艘,其中以福船和广式船为主。

福船以稳定性强而闻名,尤其是应对恶劣天气和复杂航线,即使遇见大的风浪也不会轻易翻船,巨型化之后,更是将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造船业,不是一下子就爆炸式的发展,南宋的造船业来自于北宋的缓慢发展。

据《梦粱录》载:“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料”是宋代中国船常用的大小单位,1料指粳米一石,约合55公斤,五千料的大船载重可达300吨。

陆游的《入蜀记》记载,武昌水军演习,二三十丈长的军舰出动了七百多艘,场面蔚为壮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造船规模。

《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航船则使用了平衡舵,这种在舵杆前加装平衡器方法,减轻了转舵力矩,大大增加了浅水河运的灵活性和行船安全。

梦梁录,陆游所记录的时代,就是梁山横空出世的时期。

海船到了三百吨左右的规模,漕船最多可以运粮五千料,也就是五千石,这个数字相当惊人,极为恐怖。

比明朝漕船强大的多!

到了南宋时,因为贸易的重要性大于北宋,朝廷有专门的官方机构,造船厂,水利院,专门制造官船出海贸易。

《岭外代答》卷六“木兰舟”条载:“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数万斛之船只有用能“持数万斛之蕃舶”的钦州乌婪木才能做柁。

14纪上半期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拨图泰在印度西南海港科泽科德也见到很多元朝商船,并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中国船舶共分三等,大者曰舰,中者白舟,第三等曰舡。大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帆皆以竹为横架,织成席状。大船一只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另有小艇三只附属之。……每船皆有四层,公私房间极多,以备客商之用。厕所秘房,无不设备周到。水手在船上植花、草、姜于木桶中。”

从这些记录很清楚的看的出来大宋造船业的发展。

从二三十丈百米长的大船,那是南宋初。

到岭外代答的一船千人,那是南宋中后期。

士兵,水手加起来千人,这在欧洲已经是大航海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到了一船千人的规模时,福船已经有十来具船帆,遮天蔽日,宛如垂天之云,甲板到底舱已经有三层,前后有船楼,水密舱已经有十几个,有主舵和副舵,安全性能,载货量都大幅度的增加。

现在福州就有打捞出海的“南海一号”,就是中小型福船,但运载的各种瓷器就有十八万件之多。

FFF⑵②8{五7:0-7}5+0#

到了元朝,元以武立国,原本就不是封闭保守的农耕国,它喜欢贸易,喜欢金银器物和香料,对外贸易比南宋还要主动的多。

元的造船业,比南宋也是有了更大的发展,不光是因为贸易,还因为元朝不搞内河漕运,它只玩海运。

每年都是从南方的广州,泉州,福州,还有浙江的明州,杭州,江南的建康等地起运大量的粮食,经由海路运往大都北京。

所以内陆无转运之苦。

百年就是这么下来了,结果顺帝时期遇到一个励精图治的丞相脱脱,非要疏浚运河。

结果,扒黄河时扒出个石人,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天下大乱,河南,山东,两淮,江南,一时间俱为红巾所有。

漕运也没断。

就是靠的海船多。

方国珍在闽浙每年还是运粮北上,一方面他要两头下注,不会把全部身家押红巾胜。

另一方面,运粮北上大元朝廷是给钱的,大有赚头。

也是因为元朝的造船业更发达,海运,贸易,都超过了南宋。

元亡之后,大明先是荡平了南方,方国珍等人余部窜逃海上,沦为海盗。

加上倭寇兴起。

老朱开始禁海,禁海的同时,原本兴旺发达,从业者几十万人的造船业也停滞了。

好在,破船还有三千钉,永乐年间,朱棣七下西洋,造船业不可能一下子蹦出来。

朱棣再英明神武,他也变不出能造船的匠人和造船的技术。

这是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朝,四百年的贸易发展出来的造船传承!

所谓大明宝船舰队,在南宋和元朝时,也就是规模稍大的贸易船队而已。

所谓的宝船……

也就是南宋和元朝普通的大型海船,真的没甚稀奇。

就这……朱棣死后,文官们把造船图纸尽付于火,一焚了之。

匠人遣散。

船厂关闭。

一直到明朝灭亡,大明的造船业也没有恢复元气,只能造中小型福船。

料罗湾海战时,欧洲人已经是用柯克船的改进型的西班牙克拉克船,或是更先进的盖伦船战舰了。

而郑家水师,就是凭人多优势,几十艘福船围着欧洲人的大型战舰,用火攻,跳帮,冲角等原始战术,加上人多优势,这才勉强打退荷兰殖民者。

回想南宋时,这些柯克船对福船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双方算是并驾齐驱,各有长短。

后来在克拉克船没出现之前,福船则是一直在飞速进步,南宋中后期到元朝,也是华夏造船业独步全球,放眼天下无人能敌之时。

到明永乐年间造宝船时,欧洲已经有克拉克船,双方再次处于相差不多的水准。

到盖伦船的出现,接下来纵帆船,蒸汽船,铁甲战舰……

那就落后的不是一星半点了。

是全方位的落后,被碾压式的落后了。

最少在眼前,柴进等人虽是看着稀奇,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柯克船,福船,广式船,相差都不多,只是形制上略有不同。

真正叫他们感觉不同的是梁山的桨帆船。

在海边,内河,这种船同样也造的很大,并且运桨如飞,进出水关港口根本不需要小船当引水船,来去自如。

运货,操控,速度……都是对福船和柯克船有绝对优势。

缺点便是,由于需要大量空间安置船桨和桨手,载运空间明显不足。

就算如此,以现有的航海需求和条件,这种桨帆船的性能和实用性,明显也是超过了柯克船和福船,广式船。

“大当家现在对桨帆船不是太满意,营造司和水营在合作研发新船,不过不是太顺利。”

礼宾司对梁山不顺利的事也不隐瞒,已经足够成功,有些瑕疵甚至小小失败又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王伦下令研发的当然不是现在的柯克船,并不先进,研发做什么?

也不是福船或广式船。

近海运输,福船发展到极致,也就是比明初宝船还要大和稳当,确实足够用了。

但王伦考虑的是几十年后要使大宋提前大航海,福船要跨过茫茫太平洋,平底硬帆肯定是不行,这一点也不必讳言。

早斯的殖民者都是用软帆尖底的克拉克船,后来是盖伦船,船是越造越大,越来越先进。

到盖伦船时,也就是荷兰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后起之时,五六百吨的盖伦船已经很普通了,千吨的盖伦船也很常见。

英国的海上君主号,就是早期盖伦船的巅峰之作。

此舰造于大明崇祯末期,三层甲板,重一千六百八十三吨。

标准的巨型木帆战舰。

战船拥有一百门以上的火炮,能发射六十磅的巨型炮弹,大明重达五千斤的红夷大炮也远远不及。

一次发射,能打出一吨重的炮弹,就算当时的火药技术还没有突破277进步,炮弹也是实心铁弹,不是开花弹,威力仍然是不小,已经可以放弃冲角跳帮战了。

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海战时,火炮技术,火炮更加落后,轰隆隆的打了一天,被炮弹击沉的战舰寥寥无几,更多的损失在冲角战和战后的失火等各种原因上。

到了明末清初时,随着战舰,火炮,火药,战术的发展,冲角战跳帮战也是逐渐被淘汰。

而郑氏水师的大明水手们,就是冒着每舰军舰几十门上百门火炮,用小船,福船上寥寥无几的火炮与敌舰周旋,最终还能打赢,也是真的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是逆天之举了。

王伦要 搜索7{9;5#6-2[9774 造的,便是盖伦船。

火炮技术,梁山已经有了。

几十年后,重炮必出。

加上盖伦船,远跨重洋不是难事。

可以为华夏打下多大地盘,王伦都不敢想象。[]

这个时空,他已经做到极限了。

4

若后世子孙不争气,还是赢不了,执不了天下权柄。

5

那王伦也无话可说。

首节 上一节 185/2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逆天悟性:异火大陆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