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诸天地球大融合

诸天地球大融合 第196节

这些情况在现代的最大反应就是,诸夏开始了大范围的休耕了,现在全国超过一半的农田都开始了休耕,国家对那些进行休耕的人给予每亩地每年2000元的金钱补贴,让他们可以平稳的度过休耕的时间,不至于在这段时间里没有收入。

而对外宣称会动用国家粮库的储备粮度过这段休耕的时间,国家是不会让大家饿肚子的。

不仅如此在国内的江河和海上的渔场,都进行了长时间的休渔期,而这些渔民和船主都被国家收入了国家劳务派遣公司,将他们派往了北宋进行捕捞了。

“现在在北宋那边我们的人已经快突破3000万了,这边没有问题吗?”

窦书君问道,他想问的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想说你么不觉得派的人太多了么,都快赶上北宋本土的人口了。

“不多的,你要知道,我们派去的人呢,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未婚男性,而北宋那边现在最多的好像是年轻的未婚女性和儿童吧?”

卓群小声的说道:“我们要解决一些我们国家的人口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那边的选择倒是不错的。”

在战争中死亡最多的就是男性了,各何况赵恒他们这次在平推世界的过程中,还特意的去清除了那些地方的男性留下的大部分都是些年轻女性,老年人都没有留下来多少。

不得不说,这帮人狠起来,还真是狠得没边了。

赵恒他们是不动手则以,一动手就是族灭,一旦动手都是整族整族的解决的。

原因就是老王家的那些狠人们发现,现代诸夏娶老婆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就用留在北宋可以分配老婆的口号,吸引那些现在诸夏的人口。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就开始了有计划的人口精选行为,只留下那些真正的美女,,其他的都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清除了。

下手之狠,真实震惊了整个诸夏的高层。

不得不说撕掉了温文尔雅外衣的诸夏,将自己骨子里的战争因子都给重新的激活了,一汉当五胡的神话再次的出现在了冷兵器的战场上。

而这次不是一汉当五胡了,而是全体重甲骑兵百人将。

他们倒不是不在使用现代的枪炮了,他们之前使用枪炮也是很勤快的,足足用掉了诸夏近十分之一的库存。

可是他们发现使用现代武器对付那些蛮子的时候,他们就会逃跑的,但是使用冷兵器的话,那些蛮子就不会逃跑了,所以北宋那些狠人就开始使用冷兵器了,不得不说效率比之前高出了不少。

“这一点上面是同意了的,而且北宋也是同意了。”

冯春国对着窦书君说了一句。

“对了,你是怎么知道我看的这份文件的?”

卓群看着窦书君问道。

“这份文件就是我提交的。”

------------

第三十五章 诸夏的由来

你提出来了的?”

卓群看着窦书君,“这不是冯春国他们讨论决定的么,怎么又成了你提出来的?”

“我提出建议,他们来做决定,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窦书君摊了摊手。

“原因,你为什么要提出来这个建议?”

卓群沉默了一下问道。

“我们不能只去和过去的那些世界打交道的,而且那些过去的世界,也不是每一个都会像北宋这样,肯屈居我们之下的,我们也不可能把他们每一个都压服的。”

窦书君表情严肃的说道。

窦书君在北宋呆的时间很长的,对那些皇帝的想法也有了一些的认知,那就是北宋之前的皇帝是真的有那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势的,只要不是亡国昏君,他们都是不会屈服于任何人的,他们都是极端自我的那种人。

而且他们的制度也决定了他们是不能屈居人下的,即便是你比他强,只要你想要压服他,那么对方就会和你拼到死的。

所以他认为可以平等的交流但是不能强硬的压服,当然宋朝就无所谓了,毕竟他们怂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窦书君突然念了一句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么?”

卓群思考了起来,“那我们的道是什么?”

“我们如何说服那些国家加入我们?又如何让他们和我们结盟。”

卓群看着眼前这个人问道。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谓之曰华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我们是诸夏,而非戎狄。”

窦书君说的俩句话第一句是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说的是还是那么是诸夏。第二句是出自《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窦书君说的话,就是在告诉卓群我们要高举着诸夏的大旗,以诸夏为纽带将他们都联合在一起。

那么诸夏是以什么为纽带的呢,那就要看这个词是怎么诞生的。

有夏、诸夏、华夏等名皆起于周人。西周初年文献中有自称“夏”的证据:

《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尚书·立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也就是说,周人自称为“夏”,不过这个夏和夏人的夏是不一样的。

文献中有记载,

夏人姒姓,周人姬姓,

再根据《国语·晋语四》记载的“古者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来推断,夏人与周人“异姓”,所以“异类”,即两者不是同一个族群。《史记·陈杞世家》中也有记载“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说明夏的后人被封在“杞”这个地方。

而周人自称的夏不是夏人的夏。

在史学界周人自称为夏一直有俩种看法。

一是,夏=大。《尔雅·释诂》里记载: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奕、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

西汉扬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二是,夏=西;区夏=西土;有夏=西土之人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季札观乐的故事。季札的人被请去听乐工奏乐,听到了诸如《邶》《鄘》《卫》等音乐,听完就直夸音乐好听,只有听到《秦》歌的时候,忽然说:“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杨伯峻在“夏声”下注云:古指西方为夏,《吕氏春秋·古乐篇》“伶伦自大夏之西”,高诱注:“大夏,西方之山”。还有春秋时,陈公子少西字子夏,郑公孙夏字子西,都表明“夏”有“西”的含义。

周公作《大诰》,记大宝龟之卜辞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仍然以西土指周,以西土人指周人。周人既自称为西人,也自称为“夏”,所以“夏”即是“西”的意思。

所以,西周初年的“有夏”可以理解为“西土之人”。

周成王康王以后,传世文献与金文中都不见了“有夏”或“区夏”的踪影,因为西周中期以后,族群的凝聚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有夏”“西土之人”的地域认同,变成了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宗法制下的亲缘认同,这时候“周人”取代了“有夏。

这时还没有诸夏,而诸夏的出现就是管仲发明的词。

这个词的诞生背景,在《公羊传》里说的很清楚,“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南夷指楚国,楚国在春秋中期是非常强盛的,“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北狄主要指北方的山戎,燕几为山戎所灭;中原地区的邢、卫为狄所攻;周王庭也无力抵抗戎、翟之侵。

当时的中原霸主除晋国以外,齐、秦、宋、楚、越皆非姬姓,齐之姜姓尚可算是周人姬姜集团的核心氏族,剩下的宋为殷人之国,秦、楚、吴、越皆曾被视为夷狄。

“中国”指身处中原的姬姓周王室。

所以“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即是指,姬姓王朝在其他各色国家的包围下就像一根勉励维持的线,就快要断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管仲对齐桓公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也就是这个时候。

而在这个时期什么才能聚集起人心,管仲给出了答案,诸夏,诸夏这个词不同于周初的有夏,有夏指的是西土之人,而西土之人核心莫过于姬姜俩姓,对于姜姓而言,要寻找一个认同符号,得以合法地凝聚姬姜诸国,且能使姜姓获得与姬姓一样的地位,莫过于“夏”字。因此周初的“有夏”再次被标举出来,因为不再有唯一的核心,遂称为“诸夏”。“诸夏”一语颇有可能创立于齐桓公之时,是他号令中原诸侯,共抗北狄南楚的一面旗帜。

------------

第三十六章 手持大义

诸夏”这个概念逐渐确立于春秋中期,同时它的内涵是在不断在向外扩的,即在不断的用夏变夷。

因为这种夷夏区分,不再以血缘姓氏为区分标准,而是以可以改变的“衣冠礼乐”和“披发左衽”的文化面貌为标准。

礼之大者,莫过于尊王与亲亲,如能向上尊重周王,向下扶助弱小的诸夏列国,这样的诸侯国当然是礼义之邦。

因此,虽然夷夏有别,但春秋战国时夷夏之间的边界并不非常固定,夷可以通过学习夏的文化而成为诸夏的一员。

到战国后期,中原地区政治军事上和文化心理上的用夏变夷终于大告成功,在中原出现了连成一块的华夏,原来的华夷杂处演变为华夏居内而夷狄居外的格局。

也就是说,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中原的夷狄已被消化殆尽,逐渐与周人融为一体,诸夏成为一个整体的政治集团。

从前不属于周人的诸侯国,如杞、陈、吴等纷纷加入诸夏,各诸侯国内部上下层周人、殷人之分渐渐消弭,趋于融合。楚在春秋时被诸夏视为“非我族类”的大敌,到战国时也跻身冠带七国之一,不能自外于诸夏的政治体系。

从此,七雄皆为诸夏,战国时不再需要“攘夷”的旗号,所争的是谁能统一诸夏,不管秦帝还是楚王,天下都已是诸夏的天下。

也就是从这时起诸夏和华夏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从历史的转变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诸夏的内涵就是用夏变夷,就是文化上的认同,以“衣冠礼乐”和“披发左衽”为分界的。

窦书君的话就是在告诉卓群,我们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文化认同,重新举起诸夏的大旗,将诸夏的内涵再一次的扩大,变成整个的文明和文化圈,并将卓群所连接的所有的诸夏都拉进来,以文明和文化为纽带,将他们联合在一起。

“现在我们链接的诸夏的文化圈都是儒家的文化,所以我们现在举的是儒家传下来的旗。”

窦书君看着议会厅里的人说道。

“不要看儒家有种种的错,但是现在,这是我们和这些世界之间的纽带,同源的文化,同源的文明,诸夏大义是左手,儒家文明是右手,这双手就是一切。”

窦书君举起了自己的双手握在了一起。

大家都笑了起来。

“儒家文化圈?那以后呢?我们以后要是遇到其他的诸子百家的文化怎么办?”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

“那就简单了,我们就不是儒家了,而是要重现百家之辉煌,儒家也是百家之一吗!”

窦书君说道。

“擦,真是老狐狸,走一步看三步的家伙,什么都计算的清清楚楚。

真是一只老狐狸。”

大家听到窦书君的话心里都在骂着他老狐狸,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只老狐狸说的还真是对呀。

西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吞吃百家的过程,也是儒家被百家侵占的一个过程,所以可以说,儒家是百家之一,也可以说儒家就是百家。

首节 上一节 196/10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灵气复苏:我回收超级加倍

下一篇:诸天:从玄黄大世界开始无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