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546节

  原先郑国国内,那些和皇族差不多体量的封臣贵族,一下就被拉开了差距,再难威胁到皇族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封臣贵族认为皇室太过贪心,明明曹国是大伙一起灭的,但好处却几乎被皇室给吃了,他们没分到多少汤水。

  所以,在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对皇室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而国君则认为,如今郑国已经地拥三郡,渐渐有了霸国之基。

  但国内却是封臣林立,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地都被大大小小的封臣掌握着,国内大半力量无法被集中起来,极大地影响到了郑国对外的扩张。

  同样也极大威胁到了郑国皇室的威严和安全。

  于是以国君为首的郑国皇室,自然而然的就想要削藩,减除那些封臣,进行中央集权。

  这两种几乎不可调和的君王和封臣间的矛盾,在双方不断的试探和争斗之下,几乎将郑国变成了一个火药桶。

  最终伴随着郑国国君在强硬的处死了郑国国内,一个是众多封臣代表的上卿家族的家主后,彻底被点燃了。

  郑国皇室和地方贵族公卿,被分成了两大阵营,直接展开了激烈的内战。

  这一打,就是数年,期间死伤无数,郑国都快被打烂了。

  但就是在这眼看着郑国就要分裂的时候,突然郑国南边一个大国荀国见到机会,竟派兵入侵了郑国。

  于是也不知是打累了,还是郑国人对于“郑国”这个理念是真的认同,亦或者是两者皆有。

  总之面对荀国的入侵,原本打得不可开交的郑国两大阵营,此时又联合了起来,一起抵抗荀国。

  一场本来可能会造成分裂,乃至郑国覆灭的危机,就这样因为荀国的帮助,被消弭了下去。

  而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残酷的内战,经历了差点灭国的危机,所以郑国皇室和地方公卿在和好之后,再也不敢贸然出手,生怕再引出第二场内战。

  因此在后来的相处中,彼此都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郑国皇室继续承认地方公卿对自己封地的利益,地方公卿也如往常那般支持郑国皇室。

  双方精诚合作,一起维护郑国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利益集团向外扩张。

  千余年下来,在经历了数次危机和波折后,郑国艰难地统一了豫州大半区域,成了九州霸主之一。

  而郑国的皇室和地方公卿,也在一连串的扩张中,实力极速膨胀。

  不过皇室到底占据了大义名分,在历次扩张之中,总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所以到了如今,郑国一共十郡,皇室和公卿各占一半,实力从原本的一比二,变成了如今的一比一,形成了均衡。

  也正是因为均衡,这又令郑国埋下了新的隐患。

  千余年时间过去,当初那场只存在于史书中的内乱,早已消失在了岁月长河之中。

  现在的郑国之人虽然知道内战可怕,但那到底也只是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没真正经历过,谁又知道其中之残酷?

  “所以近百年来,随着郑氏皇族的实力不断扩张,又开始试探着压迫地方公卿,想要再次进行削藩,以进行集权。

  而地方公卿为了自保,也不得不进行抱团,用以对抗皇室的威胁。

  数十年过去,如今郑国内已经形成了皇族和公卿两大集团,再度开始在朝堂上进行争斗攻讦,发起了数次政治清洗。

  两派在这些残酷的政治斗争下,也变得愈发视同水火,难以相融。

  本来就算如此,局势也尚且可控,两方势力的斗争只是围绕着朝堂,使用的也是政治手段,并没有触碰到底线。”

  温舒说到这里顿了顿,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不堪回首的记忆,脸色难看道:“但在今年五月,郑国执政郑产向郑帝进言。

  请于国中征集各种珍奇异宝,作为国礼送与楚国,用以答谢楚国这次出使之赠,以示两国交好之情。

  郑帝闻言,欣然应允,于是下诏国中郡县封臣,都要挑选境内珍奇之物,进献上来。

  一月过后,郑国境内各种珍奇异物,被选送上来,送入了国库之中。

  然而,期间郑国卿族,太丘县子杨寿国进献的宝物被查出,有不少以劣等蒙混,甚至还有造假之物。

  执政郑产将之上报郑帝,指责杨寿国敷衍王事,以次等假货作为国礼,乃是有辱国威之罪。

  并请求移除杨寿国太丘县子的爵位,褫夺其封地,以此正国法,明赏罚。

  郑帝同意了这个请求……”

  温舒继续讲述着这场,由向楚国赠送礼物,所引起的郑国政局变动。

  随着郑产的提议,被郑帝郑廉允许,这个消息传开后,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新郑城内的地方公卿联名上书,请求郑帝撤销这个处罚。

  认为杨寿国有罪,以次品作为国礼,确实有辱国威,但将其处死即可。

  而太丘县子的封地,却是杨家的家业,是人家自己打下来的,并非国家赐予。

  所以皇帝无权夺走。

  不然皇帝今天可以夺走杨家的坟地,明天岂不是能夺走我家的了?

  他们的封地可不是皇帝赐予的,而是自己祖先当初带着领地入股,开始就是自家的。

  他们这些公卿和皇室,也并不是绝对的主从关系,而是以合作关系居多。

  现在合作者要夺了他们的股权,这怎么能被众多公卿接受。

  所以众多公卿一起联名上书,要求皇帝撤销这个决议。

  可想而知,这个提议,郑帝怎么可能接受。

  于是褫夺封地的旨意,被强硬地推行了下去。

  然而等去宣旨的使者,赶往太丘县的时候,到了半路,就听说太丘县子杨寿国领着自家的三个县封地,举兵三万造反了。

  面对这种情况,想要和平剥夺杨家的封地,显然不可能了。

  于是使者返回朝中,向皇帝禀告了此事。

  郑帝大怒,执政郑产更是强烈进言,要求严厉镇压,平定这场叛乱。

  众多皇族之人,也纷纷赞同。

  而朝中公卿们,则继续劝说,表示只要皇帝能收回褫夺太丘县子封地的旨意,他们能够让杨寿国自尽谢国,希望能阻拦此事。

  可郑帝依旧不允。

  由朝廷派出的五万平叛大军,很快就集结好,派往太丘县。

  这瞬间成了助燃的引线。

  见皇帝和皇族依旧不依不饶,一定要对太丘杨家下死手,郑国国内,一些和太丘杨家交好的公卿,也跟着起兵造反。

  短短半月间,郑国国内就有两家县男、一家县子、一家府伯,举起了反旗。

  而皇室那边,似乎对此也早有预料,在各家造反的时候,地方早已准备好的平叛大军,紧跟着就派了出去。

  没过多久,这些仓促起兵的公卿,就被消灭了三家。

  被灭者,被连根拔起,举族株连,被杀者数千。

  这种残暴行径,还有皇室对地方公卿的敌意,引起了其他在观望中的公卿们,极大的惶恐和愤慨。

  于是在再次上书皇帝,请求撤销出兵命令的要求被驳回后,那些在新郑城内的公卿代表们,终于认清了现实。

  以大将军张寿为首的公卿,在意识到一切无法挽回后,直接劫走了当初夺位失败,被幽闭在家那位三皇子郑泽,带着对方返回了自己封地雍丘。

  “带走了郑泽之后,张寿召集了郑国内的众多公卿,举行会盟,历数了当今郑国之主,郑帝郑廉之罪。

  然后祭告上天,宣布不再认其为主,转而拥立郑泽为帝,在雍丘另立朝廷。

  就这样,于神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四,豫州之中,出现了两个郑国。

  一个是处在北边,被众多地方公卿为主体,拥立郑泽为君,定都雍丘的北郑。

  一个是处在南边,以众皇族势力为主体,拥立原郑帝郑廉为君,定都新郑的南郑。”

  温舒说到这里,喉咙有些发干,但还是继续讲着:“如今北郑占据着郑国北部五郡,南郑占据了郑国南部五郡,双方各自都拥兵百万,有先天不下十人。

  两边战云密布,已经在大打出手。

  短时间内,看不出分出胜负的可能。

  整个豫州,也在郑国分裂后,一分为三。

  南郑、北郑、晋国,各自占据了五郡之地,将整个豫州平分。

  此三国,虽然实力皆是不弱,都可称作一方霸国。

  但都只算是州中小霸,难比雄踞一州的天下霸国。”

  说到这里,温舒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不忍:“原先郑国还是一体的时候,雄踞豫州,靠着其天下霸主的体量,自然能阻挡其它天下大国的觊觎。

  所以处在豫州之北的荆州唐国、梁州许国,哪怕虎视眈眈,但也忌惮于郑国实力,不敢贸然进犯。

  但如今郑国一分为二,豫州三分,彼此不为一体,也就再难阻挡两国野心了。

  臣离去时,听闻北郑已经勾连荆州唐国,晋国则勾连了梁州许国,都做出了割让本国北境之土,引两国之兵南下,准备合力攻灭南郑。

  这样北失南补,北郑、晋国,借助这种手段,暂时避开唐许二国的打击,并借助两国之力,为自己在南方谋取利益。

  唉!

  此事若成,曾经的豫州霸主,怕是要就此消亡了。

  而其一灭,与虎谋皮的北郑、晋国,又岂能独存?

  豫州之土,终将为唐许二国所据。”

  温舒感慨一声,似乎在为这个即将逝去的霸主悲伤。

  自己出使郑国,受到了郑帝郑廉极度礼遇,却没想到最终换了这么个结果,实在让人唏嘘。

  而殿内其他人听完温舒讲述,也是面面相觑,对于这场由楚国出使而引发的郑国内乱,皆感到离谱不已。

  陆渊也有些郁闷。

  他派人出使郑国,是真的想和对方通商交好,没想过搞事情的。

  谁能想到那郑国皇帝郑廉,会借着给楚国回礼的名义削藩,结果手段又那么糙,事情没办好,反倒把自己偌大一个帝国给弄散架了。

  如今好了。

  藩没削成,郑国却快要灭亡了。

  这事情传出去,不知情的人知道了,还以为楚国做了什么,把老大一个帝国给分裂了呢?

  陆渊已经可以想到,在九州各国之中,那些君臣百姓,私底下会怎么编排自己了。

  以后楚国派到它国的使者,估计难免要遭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白眼了。

首节 上一节 546/8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综武:瞎眼说书,曝光十大通天路

下一篇:人在综武钓鱼,修炼天赋逆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