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 第124节
“父亲,兄长,我熬了绿豆沙,放了好几块冰糖,快尝尝,很美味的。”
武媚娘不在,这丫头学习之余,动起了摆弄食物的心思,幻想着有一天去了混元宫,给仙长洗衣做饭。
不过做饭是需要练习的,李世民和李治,就成了这丫头的御用小白鼠。
李世民笑吟吟的接过宝贝女儿送来的绿豆沙,看到里面有海带,表情有些疑惑:
“为何放了海带?”
“媚……武才人说放了海带味道会更好,这是仙长那里的做法,熬的时候我还放了一些冰糖进去,味道超级好。”
经历了去年的李承乾造反和李泰夺嫡之事,李世民这颗破碎的心,全靠小兕子治愈,别说绿豆里放海带了,哪怕放一斤黄连,他也觉得香甜无比。
毕竟是亲闺女熬的,再难吃,心里也是美的。
此时还有军务,李世民和李治匆匆吃完,刚要继续商议,小兕子就伸出了白嫩的手:
“吃好了吗?吃好了就把钱结算一下吧。”
李世民不解的问道:
“为父吃你一碗绿豆沙,还要付钱呐?”
小丫头一叉腰:
“当然啦,女儿这是小本生意,概不赊欠,天子来了也得给钱!”
李世民:“……”
刚刚被治愈的心,再次变得破碎起来,真是女生外向啊!
父子俩身上没钱,只得用随身玉佩抵押,就这样,小兕子用两碗绿豆沙,换走了皇帝和太子的随身玉佩……堪称史上最贵绿豆沙了。
回到一元殿,小丫头从一个柜子里抽出一个带密码锁的小箱子,打开后将玉佩小心放进去,抚摸着玉佩的吊穗自语道:
“希望仙长能喜欢,庇佑父亲长命百岁,庇护哥哥身体健康。”
相对于李承乾和李泰,她更喜欢平日里斯斯文文的李治,兄妹俩的关系比较亲密,在武德殿居住时,小丫头每天都送李治去上朝。
合上箱子,她重新放到柜子里,然后跪在正殿的太极图前,默默为父亲和哥哥祈祷。
混元宫内,武媚娘喝着周易带来的奶茶,盘算着接下来要买的物资:
“一万支野猪矛头暂时够用了,应该再增加望远镜、无人机、对讲机的采购,相对于武器,此三者才是真正的神器,甚至能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势。”
周易点了点头,刚要说话,突然觉得大脑里一阵昏沉,耳边仿佛有人祈祷,也像是蚊子的嗡嗡声,他四处看了看,又拍拍脑袋,怀疑昨晚没睡好。
武媚娘看出了他的异样:
“仙长怎么了?”
“没事,这两天我再找伍爱民买点太阳能发电板之类的,只要有太阳,军中发电就不成问题。”
不管李靖攻打高句丽还是卫霍横扫匈奴,都在日照时间长的高纬度地区。
这种地区最适合太阳能发电,得利用好。
武媚娘记下来,又把野猪矛的价格记在小本本上,为以后采购作参考。
周易说起了土地庙开光的事:
“周末开光,那天大家可能不回来,到时候你跟我去做法事吧。”
武媚娘正在犹豫要不要回去一趟,一听这话,愉快的决定再多住几天,跟仙长一起去做法事,说不定还能再吃一顿大锅菜呢。
又过两天,中天殿的紫微大帝神像已经供奉够了九天,赵登科开车过来请回去,顺便带来了一车新做出来的酱菜。
最近他给自己的网店购买了流量,产品销量稳步提升,好评率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取得了不错的开局。
周易收下所有酱菜,又进行了在线报税,把最近的收入全部缴纳了税额,获得了一钱功德的奖励。
这边悠哉悠哉的等待周末时,大唐开元世界却是另一番景象。
长安城内风云诡谲,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双方调兵遣将,在朝堂、官员任免等事情上针锋相对,几个重要城门的将军,一天换了三个,诸卫大营的主官,更是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
所有人都清楚,那个决定大唐走向的时刻快到了,只有太上皇李旦,还在想办法调停儿子和妹妹的矛盾,甚至在甘露殿举办了一场宴会,试图让姑侄二人化干戈为玉帛。
一元观内,公孙大娘托着腮帮说道:
“这个太上皇真是拎不清,现在这种情况,不管小太平还是大孙子,都已骑虎难下,岂能说停就停?”
李白觉得李旦的做法是没错的:
“太上皇不想见到亲人相互戕害,这很正常,只能说李隆基的演技太好,连亲爹都被骗了……明天会死很多人,我们在主殿念诵《太上感应篇》为大唐祈福吧。”
公孙大娘点了点头:
“好!”
第144章 太平公主:你二人是否认识我母亲?
清晨,李白早早起床,先用扫帚把院子里的落叶扫一下,然后拿着周易送他的宝剑,跟着公孙大娘练剑。
刚开光那会儿,李隆基调拨过来一些杂役,但被公孙大娘给退了回去。
一元观没有香火,不需要那么多使唤人,偶尔大扫除,从隔壁申王府借几个人就行了,李成义绝对举双手欢迎。
练剑结束,申王府的管家送来了早餐。
两个人用不着开火,申王府负责管饭,对李成义来说,添两副碗筷的事儿而已,根本不算什么。
今天的早餐是羊肉羹配银丝卷,外带几样蔬菜。
公孙大娘一边往自己碗中放辣椒油一边碎碎念:
“大早上来就吃这个,怪不得李成义越来越往大卫·戴的方向发展呢,得多吃蔬菜多锻炼,他这种吃法,四十岁就是一大关。”
申王府的管家一脸纠结,恨不得当场把自己的耳朵摘下来。
这些大逆不道的话,他可不敢向申王转述。
为了防止公孙大娘再飙出什么过分的言语,管家不着声色的岔开了话题:
“敢问石榴仙子,中午您想吃什么?”
公孙大娘想了想说道:
“蒸饺吧,多蒸点儿,别不够吃。”
管家答应一声,告退离开,留下公孙大娘和李白在一元观的膳房吃饭。
同一时间,太极殿的早朝还在继续,以岑羲为首的宰相在长安城防的政令上,跟王琚吵得不可开交。
双方引经据典,绞尽脑汁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看得李隆范和李隆业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觉得吵得实在乏味。
龙椅上端坐的李隆基仿佛入定了一般,对眼前的争吵视而不见,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在他端坐朝堂时,万骑的统领王毛仲率领三百个精挑细选的士卒,通过宫内一处闲置的院落分批潜入宫中。
如今这支人马刚刚在武德殿前的空地上集结完毕,即将通过虔化门杀向门下省,用李隆基早就签好的诏书,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拿下,夺取羽林军的指挥权。
只要这一步完成,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太平公主的党羽中,羽林军在宫中值守,对李隆基的威胁最大,所以要先除掉羽林军的总管。
至于朝堂上的岑羲等人,威胁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他们手底下没有兵,可以从容对付。
集结完毕,王毛仲翻身上马,抽出腰间的佩刀,一声不响的领着三百将士前往虔化门,从那里突进门下省。
宫廷内斗方面,王毛仲很有经验,上次斩除韦氏集团的唐隆政变,同样是王毛仲率军杀入宫中,铲除了韦氏的所有党羽。
如今再次上演类似的场面,王毛仲很激动,觉得此战过后,自己大概率能封个国公当当。
不过单纯的爵位已经不能让这位将军心动了,他的目标是兵部尚书,等尘埃落定,得在陛下面前小小的提一下。
为他出生入死这么多次,当个兵部尚书不过分吧?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王毛仲率军走出虔化门,直扑门下省。
半个时辰前,常元楷和李慈接到诏书,正在往门下省赶,很快,双方就在门下省殿外的花园中碰面了。
王毛仲率领的是万骑中精挑细选的三百位壮士,而常元楷和李慈以为来门下省开会,只带了几个随从。
双方刚一照面,常元楷就发现上当了,转身撒腿就跑,但没跑几步,一支羽箭从后方射来,直直穿过他的后脑勺。
这位大将军,一句话没说就重重摔倒在地上,死得不能再死了。
他的几个随从,也被冲过来的万骑将士杀了个干净,连尸体都被马蹄踏成了肉泥。
李慈眼皮活,立刻丢下手中的武器,举起双手,跪在路边高呼愿降,但王毛仲并没给他机会,飞起一刀,剁下了李慈的脑袋。
将羽林军两个主官全部杀死后,王毛仲让副手提着常元楷和李慈的脑袋,持陛下的诏书去接收大营,并对大营中的军官进行清洗。
等这队人马领命离开,王毛仲率军穿过恭礼门、归仁门、纳义门、兴仁门,也就是围着太极殿绕了个圈,来到了内客省。
内客省与中书省、舍人院同在一起,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官员都在这里办公。
王毛仲来的时候,散骑常侍贾膺福还在跟中书舍人李猷讨论,公主夺得大宝后申请个什么官位当当。
结果他们没等到公主成功的好消息,反而等来了万骑的人马。
一群将士冲进来,不由分说将两人五花大绑起来,王毛仲宣读了李隆基的诏书,让中书省的官员该干嘛干嘛,今日只诛首恶,不会搞连坐清算。
抓到贾膺福和李猷之后,王毛仲骑马押着两人穿过右延明门,将正在早朝上唇枪舌剑大骂四方的岑羲和萧至忠绑了,从朝堂上拖出去。
这下,群臣激荡,完全没想到平日说什么都好好好的李隆基,居然在朝堂上将宰相绑了拖出去。
太极殿外,岑羲四人一字排开跪好,当着百官的面被斩掉了脑袋。
整个过程中,龙椅上端坐着的李隆基都面无表情,仿佛这些事从没发生过一样,不过等殿外四个人的脑袋全都斩掉后,他的手指轻轻动了一下,旁边的高力士立马退出来,从侧门绕到太极殿外,找到了杀气腾腾的王毛仲:
“王将军,陛下有令,镇国公主贵为皇姑,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粗,更不可大肆抓捕,不管如何都要留一分体面。”
王毛仲不在乎的摆了摆手:
“请高内侍放心,本将省得该怎么做。”
现在只剩下六部坐镇的窦怀贞没有被绳之以法,需要争分夺秒赶到皇城,免得夜长梦多。
离开皇宫时,身边的副将向王毛仲请教:
“将军,若抓到太平公主,我们真的要放她走吗?”
王毛仲一脸的不屑:
“放个屁,这些皇亲国戚,都是咱们的军功,岂有抓到再放跑的道理?”
上一篇:灾变猎人:我有一个经验值系统
下一篇:内娱顶流:从跑男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