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六零年代,打造百年世家 第238节
杨文东又道:“之前跟你们说的,考虑怎么样了?”
“我们愿意加入长兴慈善基金会。”赵立明笑着回答。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行,长兴慈善基金很快就会成立,正式挂牌,到时候你们也会成为其中的理事会成员之一;
本身也要做一些事情,额外就是监督资金与援助方面的问题。”
“好。”林浩宇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道:“长兴慈善基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帮助香港未来的无数市民,解决极端缺水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等等。
优先保证生命健康,重点就是九龙半岛与新界那边,港岛这边咱不用管。”
虽说63年前后缺水严重,港岛也一样,但死不了人,那杨文东就不会过问。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1吨水或许能够让穷苦的一家人用一年,但放在港岛,可能只够一家人半个月用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有大量水洗澡、洗衣服
“明白。”林浩宇与赵立明说道,跟随杨文东这么多年,他们还是知道杨文东的基本原则的。
过了会,杨文东又道:“不过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还是港府那边,我明天会去见一面港督,也需要谈一些合作,这些到时候也会一起顺便谈谈。”
“那就更好了。”林浩宇笑说道。
他们一群人再怎么折腾,也只是能帮助一小部分人,唯独拥有权力的港府,真正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5月22日,杨文东来到了港督府:
“港督先生,您好。”见到柏立基后,杨文东礼貌的说道。
柏立基笑说道:“杨生,好久不见了,听说你又结婚了,我可真是羡慕啊。”
“还要多谢香港如今的法律了。”杨文东笑了笑。
英国因为知道自己很难掌控住那么多在海外的ZM地,因此,在早期进驻的时候,一方面拉拢本土的富商名流,另一方面就是尊重当地原本的法律。
因此大清律也就保留了下来,后来大清没了,这个法律却没变.
这也吸引了很多英国人前来,算是一个福利了
“哈哈。”柏立基没有多在意这个话题,转移话题问道:“杨生,你这么急着找我,是因为香港博物馆的事情?”
PS:求月票。
第279章 与港府的合作
杨文东笑着回道:“港督先生放心,香港博物馆的事情一切正常,目前,三方团队已经大概定下了会在金钟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址。”
这段时间,来自内地、英国以及长兴集团本土的三方团队,一起在香港各地考察,寻找合适的博物馆位置。
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业,但杨文东也是比较关注的,经常性的获得这方面的进展消息。
原本内地团队是想将博物馆建在九龙半岛的,主要是考虑到运输方便,港岛与九龙半岛需要换船,这就是给部分古董运输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后来杨文东则是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他可是知道一旦红磡隧道通了,那这个问题就不会是问题了,且即使没有隧道或者大桥,中间走船运也不过就是麻烦点。
最终在近段时间,团队所有人确定了在金钟附近建博物馆,但具体地址还没有确认好。
“哈哈,好,金钟的位置就很不错,人口也多。”柏立基笑说道:“还请尽快确定好地点,我会推动后面的土地交易尽快完成。”
纵然想在自己任期内将这个博物馆建成,可他也知道,这种项目,肯定也是需要时间提前考察的。
“好的,我也希望能够早日将这个博物馆建起来。”杨文东点头答应道。
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段,各种巧合赶在了一起,不然想建一个公共项目博物馆,那就算自己提出来了,就算港府同意,也没有足够的文物。
而一旦建成了,以香港一个城市的规模,那博物馆也不太可能还会有第二个。
“行。”柏立基点点头。
杨文东则说道:“港督先生,我这次来,是想与你讨论一下内地运水及香港旱灾的问题。”
“嗯,这的确会是一个大问题。”柏立基也发愁起来,说道:“我也想不到旱灾会变的这么严重。”
在任期的最后一两年里,谁都想正常、安稳的度过去,但想不到香港却发生了这样的旱灾。
相比起来,他甚至希望发生的是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出现,本身也是正常的,港府也不需要插手太多,等待市场恢复正常就行了,只要不发生类似去年的银行挤兑即可。
可旱灾涉及到大量普通人的生存问题,港府不可能不管,真要是这样不但港英屁股下的位置不保,就连英联邦其他地方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杨文东点头说道:“是啊,所以我准备再次投入更多的资金,去海外购买更多的二手货轮,从而可以用来去内地运水。”
“多谢杨生的好意,我代表物品个人、港府以及香港300万市民多谢杨生了。”柏立基倒是很真诚的说道。
如果能够得到一位船王的全力帮助,那缓解旱灾就容易多了,至少,有了足够的船,一个月就可以运水几十万吨来香港,先不说工业,至少普通人的生存问题就能缓解很多了。
杨文东笑说道:“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我靠着香港市民发家致富,那现如今香港碰到这样的困难,我也自然应该帮助。”
“嗯,好,我个人,是非常钦佩杨生这样的做法。”柏立基顿了顿说道:“这样,我可以给你一个承诺,如果以后旱灾缓解,你买的船太多了出现亏损,那我会让税务那边,对你的航运公司进行适当的减税。
这个政策会在我在任的时候发布,理由也会是因为离帮助了解决旱灾,我想,不管下一任总督是谁,应该不会推翻这个政策。”
港府也是需要拉拢本地华人的,特别是能够帮助自己或者社会的华人,那他们给与一定的优惠也是正常的。
“多谢港督先生了。”杨文东笑说道。
港府低税,不代表没税,能少一点也是好的;
柏立基又说道:“或者港府也可以在其他层面补偿你,比如地产方面,这个就简单多了,等这件事结束了,我们再具体协商。”
旱灾还没有结束,杨文东能够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现在还都是未知数;
只有等事情结束了,才能谈好这件事。
“没问题。”杨文东点点头,又道:“不过这也是以后的事情,眼下需要购买大量的二手货轮,那也是需要大量资金的;
港督先生可能并不清楚,这二手货轮,在银行那边一般是不受喜欢的,所以我这边可能需要直接动用大量资金,这就有着很大的经济压力了。”
“你是想让汇丰或者渣打给你这方面的贷款?”柏立基自然也是聪明人,一听就知晓杨文东的意图。
不过这也正常,正常商人与港府的合作,特别是公共项目,港府都会出面让大银行提供支持。
现在杨文东买船,明面上的理由也是帮助解决缺水问题,那也算是“公共项目”了。
“对,有了他们的帮助,就简单多了,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货轮规模扩大一倍。”杨文东再次说道。
虽说他可以自己抵押获得汇丰或者渣打支持,但这样就是消耗的自己的信用额度了,且用多了,汇丰恐怕也不敢再继续接受二手货轮抵押了。
但有了港府的要求,那汇丰那边就不得不给面子了,毕竟你汇丰能够成为“准央行”,在香港能够获得暴利,也是因为港府的支持,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更重要的是,利息肯定会低不少,要知道之前汇丰能够答应放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息。
柏立基点点头说道:“行,我会与汇丰渣打商量一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通过这次港府提供贷款你这边购买的船,可都是要用来运水的,费用方面,也跟现在一样。”
“没问题。”杨文东爽快答应道。
拿到人家的优惠贷款,肯定也是有代价的,反正自己买船,短期目的本来也就是为了运水,现在只是多了一个协议限制。
至于真正的赚钱,等65年后东江水引入香港,这些船就全部自由了,到那个时候再正常运营也不迟。
“嗯,行。”柏立基又道:“如果香港的华人富豪都跟杨生这样,考虑民生该多好。
你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运水需求大增,很多船队更是趁机涨价,要么就是说自己没船,我也是无可奈何,实在紧缺的时候就只能答应他们。”
“这也正常,他们也是在商言商。”杨文东说道。
这种事也不好评价,毕竟,人家没义务帮忙。
特别是目前很多香港船东还是英资的,更不会把香港普通人当回事,这也正常,如果其他国家出现这种问题,那杨文东也必然会在商言商。
至于香港的那几个华人船东,可能想帮也帮不了,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将自己的船租赁出去的,租期不到,他们没有自主权。
“是啊,只是我觉得,这种时候,不应该只考虑生意了。”柏立基摇头说道。
“对,我也赞同。”杨文东又道:“港督先生,运水的事情我会全力帮助港府,但我这边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您的帮助。”
“什么事?”柏立基问道。
“是这样的,我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杨文东解释道:“我这基金会第一件事,就是帮助香港最贫苦的市民,获得基本上生存物资,包括基本的食物与水。
而香港最贫苦的人群,除了一些难民,那就剩下香港的寮屋群体了。”
这个时代香港也是有难民的,只是这些人都是散乱的,别说杨文东,就是港府都搞不清楚他们的情况,想帮助也难。
寮屋那边其实也是早期的难民,只不过在香港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居住下来,相对来说还要好一点。
“杨生的想法非常好。”柏立基点点头说道:“那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杨文东说道:“我需要自来水厂,修建管道,通往各个寮屋附近,不需要入户,只要在附近就行;
然后我的人,会在那里维持秩序,给附近的人发水,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以卡车运输水来售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方法,短期内这样的方法是最有效的,但不能长久,因为经济投入太高,且完全跟不上需求。
一个是香港没那么多闲余卡车,二个是来回运输太耗费时间与汽油,这些价格比水本身要贵太多了;
第三就是一旦水源更少了,那前来领水的人会成倍的增加,卡车运水那点效率,完全就是冰山一角。
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管道运输,效率是陆地运输的百倍不只。
“大建管道可是要不少资金的。”柏立基有些为难:“而且自来水厂那边的水,也不是很多。”
“水不是问题,我这边会从内地买水,其中一船我自己购买,用在这里就足够了。”杨文东又道:“至于资金,我这边可以出,但这里面的技术问题,还是需要自来水厂来解决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均匀问题。
哪怕是1963年的旱灾,水是真的不够吗?并不是完全这样的。
港府花钱从内地买来的水,出于经济回报目的,大部分是给港岛或者九龙繁华地区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的有钱人花高价钱买水洗澡,而贫困地区的人,连喝水都困难
全球粮食的问题,其实也跟它类似。
自己如今负责运水,那自然要偏袒一下这个群体,他们其实只是需要喝的水、做饭的水,以及少数洗漱用水,几十个人的消耗,可能还比不过一个港岛人。
柏立基则问道:“水的话,你可以自己做主,那这个管道所属?”
“当然是归我,我投资的总不可能白送给其他人吧,”杨文东回道:“不过自来水生意属于港府独营,我不会参与,等这件事结束以后,
如果自来水公司需要,那我可以以一定的价格卖给自来水公司,如何?”
柏立基笑说道:“如果他们不需要呢?”
杨文东笑道:“不太可能,寮屋那边以后也是要通水的,顺便不是正好吗?”
60年代工业大发展,经济好了后也能带动寮屋,未来里面也会逐步通水,乃至很多人会搬出去。
上一篇:技能会变异,我召唤师一人成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