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六零年代,打造百年世家 第435节
杨文东问:“郭生,你是准备将这个吉打州改成你的甘蔗园吗?”
吉打州的面积,总计差不多9000平方公里,再来几个大面积农场,就能有当地1个点的面积了。
郭鹤年笑道:“这样也非常好啊,吉打州这边还有着大量土地待开发,我们合作,将荒地变成有产值的农作物,当地很多人有工作,包括不少华人,政府也有税收;
而我们将会获得一个稳定高产能的糖类供应,保证我们双方的利益;
其实我很早就想这样做了,只是对资金的需求太高,如今有了杨生加入,自然得更进一步了。”
杨文东又说道:“但这个时间跨度恐怕非常大了。”
即使再有钱,这么大农场的开发也是需要天量的时间的,欧美的很多农场甚至都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哪怕是一块肥沃的荒地,要改成农业用地也是需要很久的;
不过代价大也得做,想在糖类这个市场做好,就必须要投入,都指望采购很容易被卡脖子,跟工业一样。
郭鹤年道:‘对,时间恐怕以十年为单位,不过现在也只是看看,做计划。’
“行,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这个三方合作,的确对所有人都有利,自己这边出钱、郭鹤年出管理、马来西亚这边出土地,最终三方都有着高回报,连同大型种植园对人工需求很高,还能带动上万人就业.
随后的几天,几人在吉打州内走了不少地方,郭贺年也将自己看中的地方都圈了出来,
直到一周之后,几人回到酒店;
杨文东道:“郭生,这一圈看下来,总计有4万多英亩,这么大面积,你能管理的过来吗?”
纵然觉得郭贺年能力很强,但这么大的面积,也太恐怖了点。
郭贺年笑道:“一次性肯定不行的,我的想法是,先经营好第一家,然后再一个一个的来,这样也能保证后面的农场可以吸取前面的经验,外加有足够经验丰富的人,这样还是最保险的;
不过杨生难得来一趟马来西亚,所以我就想着先带你走一圈,以后再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就方便了。”
“那行,就先来一个农场,等第一个做出一点成绩了,再考虑后面的。”杨文东点头说道。
任何人、任何公司来自于国家,管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都要一步一步的来。
“没问题,我这边会立刻开始准备。”郭鹤年很是开心,又问道:“杨生,你听说你准备在马来西亚建一座大型纸浆厂?”
“对,专门做纸浆的。”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虽然自己拒绝了在马来投资大量工业,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工业,他还是会逐步投资的,糖类、纸类都是如此,甚至如果以后马来西亚的石油产业进一步发展,也可以将塑料制造业搬过来。
郭鹤年道:“杨生,你也知道我这边有林场,不如我们合作如何?我给你的纸浆厂供货?”
“没问题。”杨文东道:“这个只要价格合适就行,我们之间就没必要谈这些了,倒是还有另外一件事,我觉得我们可以谈谈。”
“什么事?”郭鹤年问道。
杨文东道:“你知道我旗下的家乐福在吉隆坡投资了两家超市,接下来我准备进行扩张,不过不准备独资了,而是想找本土的合作方,郭生你如果有兴趣的话,那我们可以商量。”
从政府最高层的层面,肯定是欢迎外资的,但手下可能就没那么长远了,很多人都是想着我先吃饱再说,以后的事关我屁事;
唯独只有集权性、廉洁性较强的地方,才可能避免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说,香港、新加坡在这方面,就比马来西亚强多了,甚至就算早年在香港,杨文东也得与官方一些人合作,互惠互利;
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也是如此,对外出口、能够给本地带来高收益的产业,还好说一点,但赚取内部人的财富,如超市,就容易出现问题了。
之前的两家超市,就经常性的碰到打秋风,黑白都有,虽说不至于开不下去,但也很麻烦;
杨文东也非常关注这两家超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试探当地运营环境的,就算倒了也无所谓,而知道结果后,他自然知道,后面该怎么做了;
在其他国家投资,特别是赚本土钱的服务业,最佳的模式就是找本地人合资。
“做超市?我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啊。”郭贺年道。
杨文东笑道:“这个没关系,我这边有,我需要的是你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不管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一些干扰,都消失掉;
这一点与我们农场合作不一样,农场是你管理,超市是我这边管理。”
“明白了,那怎么分股份比例?”郭鹤年又问。
杨文东道:“73分成,我7你3,你不需要做什么事情,搞定关系后,等着分钱就行了。”
采购掌握在自己手中,再73分成的话,那至少8.5成利润归自己了;不过郭贺年也不亏,毕竟他不需要投入太多。
虽说资源很重要,但自己可选择的合作对象也并非只有他一人。
“可以。”郭鹤年想了想,答应下来。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这样的合作,基本上都得55分成,这也是很多惯例了;
不过杨文东身为香港顶级华商,全球影响力都比他大的多,自己以后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依赖他的,那自然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纠结。
杨文东笑道:“那就好,后面我会让家乐福的人联系你,希望我们能够在新领域合作愉快。”
在马来西亚的超市合资,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市场,更重要的是可以做好一个样例,如果成功了,郭贺年有着不错的收益,那以后自己进军其他国家也就方便多了;
按照原先历史上超市集团投资海外的案例来看,基本上就没有成功的,所以他必须要拉拢本地资源人脉,然后一起将事业做大,想着在别人的地盘吃独食,是不可能的;
再者来说,超市最重要的是供应链,只要供应链在自己手中,所谓让出哪怕50%股份,那核心利润还在自己手中;如同前世合资汽车中的外方,就掌握了产业链,虽然明面上是与国企对半分,但实际上8成以上利润都被他们拿走了。
与郭贺年协商好合作后,杨文东又去参观了新建成的纸浆厂,不过这个专业性比较强、污染也比较重,所以现身一下也就够了。
PS:求月票
第524章 未来的远东交易所
眨眼间,时间就到了12月,香港经济复苏之后的第一年,就快要结束了;
安排好几个制造业的规划后,杨文东也将目光转移到了香港本土利润最高的两个行业:地产与金融。
负责地产业务的郑志杰与金融业务的方先名,也都来到了杨文东的办公室,三人一起喝着茶,一边说着一些事情。
“这一年,全港地产价格涨了26%,倒不算很多,但恒生指数,可是涨了65%,这个比例可真是够高的。”杨文东看着一些基本数据后说道。
恒生指数,在原先历史上的1964年被恒生银行内部推出,而后到了1969年才正式对外公布;
如今杨文东成为了恒生最大股东,在知道这件事后,就与何善衡商量,直接公布了,如此一来“恒生”两个字就代表了香港股指,这对于同样叫恒生的银行来说,就是一个广告了;
恒生指数是以1964年的数值为100点,然后在67年的时候跌到50几点,然后到了今年才逐步上升。
郑志杰解释道:“杨生,其实今年的地产不能看平均,因为去年的经济危机很多人损失惨重,所以即使今年经济开始恢复,购房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但香港的很多豪宅、优质位置的价格,涨幅是超过40%以上的,我们公司的很多物业,就是属于这类优质资产的。”
“嗯这个没事,反正社会有信心,那整体很快就会涨上来的。”杨文东笑了笑,问道:“今年我们一共收了多少面积的物业?”
在1968年,经济刚刚开始起飞的时候,囤地自然不会停。
郑志杰回道:“杨生,今年我这边一共购买了约160万尺的地皮与物业,其中有4块地皮是来自于港府竞拍,2块地皮建商业写字楼,未来会自己持有,2块建住宅,出售后套现回流资金;
其他还从很多英资公司收购了一些地皮,这些也都在按照规划进行,部分出售部分自持;
还有就是”
杨文东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待完后,说道:“也就是说,今年长兴地产可以获得约2000万港元净利润,外加约70万尺的自持物业?”
“对,不过这里面有一些地皮也是去年收购的,也不全是今年的利润。”郑志杰又说道。
杨文东笑道:“这个没关系,让财务那边根据税务,安排最合适的计算就行,去年的那么多物业,以后10年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全部开发完成的。”
香港商业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但包括未来73以及83年,地价降幅是远比不过1967年的;
所以长兴地产去年也是尽全力收购了大量物业,而这么多物业自然不可能马上全部开发,自己这边没这个资金、社会也不可能一下子接受这么多物业,那样只会带崩地产市场;
而且其中还有很多物业,只是旧了点,也还能盈利,因此自然先留着,只有一些空地才需要先开发。
“好的。”郑志杰又说道:“杨生,之前65年我们收购的海军旧址地皮,已经开始打地基了,另外港岛之上,还有3处在建20层以上大厦;
加上我们已经有的大厦,这些都完成后,我们在港岛的20层以上物业,就10栋了。”
长兴地产的大厦物业其实有差不多20栋了,但很多都是20层以下的,这些已经有些上不了桌了;
而20层以上的,也就长兴大厦、四季酒店以及几栋从置地手中收购的。
“10栋,对比置地还差得远了。”杨文东摇摇头说道:“置地光是在中环黄金位置就十几栋了,外面的也有不少。”
郑志杰道:“置地百年积累,想超越他们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或者,我们能够收购,就更方便了。”杨文东笑了笑,又看向方先名道:“老方,你这边的怡和置地股票收购的怎么样了?”
方先名回道:“杨生,目前我手中的置地股票在5.1%,怡和在4.7%,而九龙仓是在8.9%。”
“九龙仓的比例这么高了?”杨文东心中大喜;
他的目标是置地,但置地是怡和集团的支柱、也是港府的象征,自己想收购置地,估计没那么容易;
那不妨就先对九龙仓下手,相对来说九龙仓规模小很多,可也特别优质,特别是海港城的地皮,面积比黄埔集团的还要大、且价值更高。
方先名道:“是的,今年九龙仓为了开发手中地产,曾经有过1次公开增股融资,然后我这边抓住机会,扩大我们的股份。
甚至如果不是为了避免被发现,真要是全力收购的话,我现在可能已经收购了10%左右了。”
“今年不少英资的确准备大规模将军地产市场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华资崛起除了杨文东,其他都是靠着房子,甚至杨文东也有一部分产业是依靠地产;
这种情况下华资崛起必然会刺激部分英国资本,他们自然也想着进来分一杯羹;
只是他们不懂地产运营,第一波尝试后都是血本无归,然后被迫走风险低的模式,所以要么跟九龙仓、会德丰这样扩股融资,要么就跟港灯、太古那样,出售部分土地,换来资金再运营其他土地。
而这样的做法全都便宜了华资,张家就是借着这个机会成为了会德丰的大股东、郑宇彤借着这个机会拿到了太古的蓝烟囱码头然后建成了未来顶级的商业中心与酒店;
很多华人富豪也从与港灯与太古的合作中收益,最后的九龙仓,也是因为早期稀释太多股份,最终被李嘉成与包玉冈前后盯上,最终怡和痛失九龙仓。
方先名道:“是的,这些英资都成立了专门的地产公司,开发自己的地皮,就是能力不太行,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地产业务就算开发赚不到大利润,但也不至于亏损,但这些英资居然能够亏损。”
杨文东笑了笑说道:“不用管他们,你们二人记住了,如果有英资出售大片土地,位置合适的话,就主动前去购买;
而一些有着大量地皮的英资公司,比如港灯、九龙仓这些,如果他们有稀释股份增资的想法,那也给我暗中收购。”
“是,杨生。”方、郑二人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看了会手中资料,道:“那业务方面,继续保持以前的模式就行了。还有什么其他事吗?”
方先名回道:“杨生,我这边有一件事,如今股市暴涨,英资从其中赚了不少钱,但港交所现在却以各种名义阻止华资上市;
所以不少华资在协商单独建一个针对华人资本的新交易所。”
“新的交易所?”杨文东猜到了是哪一个,便问道:“这件事谁在背后推动?”
方先名说道:“是一名从美国返回的工商管理学硕士李福兆李生,我们叫他李教授,因为他在英国与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工作过,对这方面很有经验,也有点名气;
所以不少华资都推崇他来负责这个事,而且我也见过他,跟他交流过,也的确有点见识。”
“那这李教授,想要我们做什么?也参与推动新交易所的成立?”杨文东追问道。
上一篇:技能会变异,我召唤师一人成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