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332节
“你这搞得也太玄了!”
“就是,好好的功夫片,到最后忽然神神鬼鬼的,扯淡么不是?!”
定是定下来了,但是想让谋子好好拍,发挥出最大的功力,还是得在理念层面让他认同。
于是方星河只好耐心点拨他。
“拍商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好看呗!”
“那怎么才能让观众觉得好看?”
“额……”
眼见这帮人想不清楚,方星河也不卖关子,直接揭晓答案。
“画面精美,武打精彩,情节曲折,这些统统都是表象。
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归根结底,要让最大范围的观众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但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甚至,中日韩三国的文化都不相同。
我们的电影将会面向全世界,如何才能够让所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能接受,甚至感到满足?
必须得取一个思想内核上的最大公约数。”
谋子、编剧团队、卫萍、李莲杰,所有创作团队都陷入了沉思。
巩俐对剧情没那么大执念,笑着打圆场:“小方,公约数是数学上的概念吧?怎么理解?”
“我简单给你们打个比方。”
方星河知道他们脑子僵,尽力解释。
“比如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和下里巴人的烂俗喜剧,这俩东西都不适合跨文化、跨国家上映。
前者有深度,但是对观众理解能力共情能力的要求太高。
后者暗藏文化壁垒,只在固定地域里生效。
真正能够触动全人类的情感内核是什么?
排在第一的是爱情,其次是亲情,个人奋斗都得靠后站——有些国家歌颂个人奋斗,有些国家的环境不认可个人奋斗,这就是文化差别。
《英雄》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而生的古装功夫大片,我们没法拿爱情作为核心情感,只能卖古装功夫,但这卖点太薄弱,只是表象,还应该有一个升华主题的内核。
无名代表信,韩太子代表义,这两点,西方观众能不能理解,并且受到一定触动?
是可以的。
西方有骑士精神,别管他们现在还遵不遵守,最起码可以get到。
言而有信对应着诚实,舍生取义对应着牺牲,我们强化无名和韩太子的个人特征,这能够让西方观众相信人物动机。
作为最终的高潮点,秦王不能弱,也不能虚,必须得把最后一场戏给撑起来。
可问题是,他不能武艺高强,他的武功高了,再跟无名乒乒乓乓的打一场,戏眼就歪了,恢弘厚重的历史好像变成了黑社会械斗,那时我们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强者为王?还是王者至强?
秦始皇可以勇,但他不能是个武功高手,历史可以模糊,不能戏谑。
你把秦始皇刻画成天下第一高手,看似是拔高,实则是降低了始皇帝的格调,王哥的想法太胡闹了。”
副编剧王彬老脸一红,有点不服气,又有些委屈。
方星河没理他,继续陈述。
“所以张导的整体思路是对的,始皇帝不能正面打败无名,但他又不能死,折中之下,你选择让他用语言和大义打消无名的杀意。
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问题是,你这么搞,国人肯定不认,外国人也会一头雾水。
千辛万苦,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聊几句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这爽吗?
情绪一路推进,到这里非但没有发泄出来,反而深深跌落,这一点都不爽。
国人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图穷匕见,秦王反应机敏,断袖绕柱奔逃,夏无且以药囊砸向荆轲,秦王终于拔出剑,反斩荆轲一腿。
按您的想法拍,既侮辱了荆轲的信,也羞辱了始皇的勇。
外国人不知道故事背景,也理解不了无名放弃刺杀的文化核心——以我对美国人的了解,他们肯定骂娘。
不杀、止战、天下……从嘴里说出这些东西来,太高,太虚,也太撕裂了。
叙事逻辑与角色动机在这里断掉了,无名的个人魅力忽然崩塌,飞雪赵后和韩太子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秦王这个人物彻底脸谱化,毫无大BOSS的压迫感。
结果会是怎么样的,您想过吗?
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必然对剧情不满。
而西方观众,必然对人物产生质疑。
到时候,再好的宣发,也挽救不了人物剧情的全线崩塌,不够爽的商业电影,凭什么拿到高票房?”
李莲杰插口:“依你的意思,无名必须将刺杀执行到底?”
方星河点头,斩钉截铁道:“以无名之信,必须冒九死而竭力!”
顿了顿,他又道:“从男主角的人物动机出发,剑出无悔,慷慨赴死,将悲壮氛围渲染到极限,以此完整人物弧光,这是唯一能够立住无名,让他从暗杀者升华为英雄的方案。”
“理是这么个理,可是……”
老冯小声嘀咕着:“那也不能搞出一个玉玺救驾啊,这也太玄乎了……难不成西方观众会认这个?”
“当然!”
方星河挑眉轻笑,信心满满。
“您还别小瞧这种玄乎,天命所归,正是能够让西方人理解并相信的唯一解。”
“啊?”大家一起大眼瞪小眼,“真的假的啊?”
“亚瑟王拔石中剑,查理曼大帝与圣剑咎瓦尤斯,只有最完美的骑士加拉哈德才能与圣杯合一……”
方哥张口就来,举了好多西方神话做例。
“西方人最相信天命那套东西,圣剑有灵,择主而鸣,坚不可摧,自动护主,持之可斩魔龙……
在西方人的认知中,天命通常由神、上帝、命运或超自然力量赋予或认证,其神圣性来源高高在上。
然后,天命往往具备一个核心象征物,剑、圣杯、神像、圣物,或者是神谕、预言。
总之,英雄既承天命,那么必有证明。
再之后是身份认证,获得象征物或通过试炼是主角获得其命中注定的身份的关键仪式。
我希望张导补拍始皇帝泰山封禅,也是强化这种天命象征的关键场面。
再往下的要素,就是天命者的使命与责任,西方文化里对这一点非常看重。
这恰恰对应着秦王建立大一统帝国,让文明永续的伟愿。
西方文明没有过大一统,所以不理解大一统本身的意义,但是经过这种天命转化,他们就能够认可秦王作为天命者的责任,让秦始皇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具备神秘色彩。
最后的最后,便是宿命论。
天命不可违,英雄多悲壮,西方人不用你去讲,他们自己就能预判。
无名的死,将会变得顺理成章,充满悲壮意义和宿命色彩。
而秦王发动战争的暴虐,在他们心中也会具备天命的合法性,使得这个人物从暴君,转变为英雄——一个不同立场的英雄。”
在场众人听得目瞪口呆,抓耳挠腮。
一方面不太敢信,一方面又深受触动。
不怪他们菜,而是时代使然。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西方文明高高在上,国人匍匐仰望,既不知高下,也不晓因何。
方星河的阐述,实在太大胆,也太新鲜。
振聋发聩有之,难以置信更多。
老谋子实在忍不住,掏心掏肺的与方星河探讨。
“我的思路,是要将中国传统侠义精神,进行一次深刻解读与重构。
将传统侠客从‘以武犯禁’的个体反抗者,提升为心系天下苍生、为宏大秩序牺牲自我的悲剧英雄。
其核心冲突在于秦王以‘止战’与‘天下’大义征服无名,使其认同统一是结束战乱的唯一途径,并甘愿牺牲个人生命成全此业。
这也是悲剧,还是更高级别的牺牲,你为何笃定西方人宁肯接受天命,也不愿意赞美和平?”
这是谋子第一次开诚布公谈他的思路。
额,只能形容为……很傻很天真。
其实方星河知道自己叫不醒他,谋子是个轴人,对电影以外的世界知之太少。
但《英雄》不能由他胡闹,这可是方星河的第一部电影,挂名出品人、副导演、动作指导、男二号,又赌上了中国大片的内地自制之路,必须得镇压大黄二黑。
方星河必须,也只能摧毁谋子的天真幻想。
“第一,西方没有‘天下’价值观。
这东西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一个极其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它超越了国家、民族,指向一种更加普世的秩序和安宁。
西方人信奉的是什么?
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价值至上。
咱们中国人集体主义至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观,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存在根本冲突。
第二,西方没有‘统一’价值观。
欧洲历史是一部分裂的历史,几百小国,各过各的;城邦独立,种族优先。
西方的集体,是以种族和血脉划分的。
这种以军事征服、杀戮和高压统治进行的统一大业,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必要的,但在西方人眼里,不具备任何正当性。
上一篇:人在小县城,年入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