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Z世代艺术家

Z世代艺术家 第55节

  白木纯时五个数:“不管他想走什么路,我会保持关注,因为就像是看猴戏一样,特有意思。”

  颜盟_颜宝:“看猴戏这个形容真是有够轻佻的,方星河不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理应受到保护的未成年人,我希望你能对他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否则我们也可以让你变得很有意思。”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女的?”

  方星河456:“方粉头子。兄弟,你要倒霉了~~~”

  满眼星河:“姐妹们,来,这边又有一个臭SB,是时候让他知道谁不能惹,谁不应该骂了!”

  一闪一闪小星星:“五个数?那你留着它有什么用?乖,听话,割了吧。”

  场面忽然就混乱起来……

  亲眼看到粉丝对自己的保护,方星河心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妙感动。

  但他不会放任这种情绪泛滥。

  因为他很清楚粉丝们最需要什么——偶像的成功。

  以及,源源不断的成功。

  超级大章,顿时感觉亏了一天的分量……

第48章 读书当然是正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星河所造成的冲击波仍在不停蔓延,像一场忽如其来的暴烈山火,正在撼动舆论界的自由。

  从全局视角来梳理整个过程,主战场最初诞生在教育领域,为了树立语文新风,在一众媒体的默契下,通过“一篇作文上北大”催生出第一波热度。

  此时,主要受众是高三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再之后,影响扩散,横向波及到文学界,纵向渗透到高一高二和大学,关注者膨胀了三到五倍。

  尔后,由于某些人不怀好意的推动,话题再次穿透。

  从“死读书没有意义”渐进到“努力学习不是唯一出路”,再到“素质胜于应试”,隐藏的思想核心是“教育必须改革”。

  韩涵作为代表人物被高举在浪尖上,形成了一股对于现行教育的反思大潮。

  至此,差不多全中国的三线以上城市都被覆盖到了。

  眼下好像没有五线划分,那么更具体点:所有县级市以上的城市,有70%的初高中学生家长,被动成为此次思潮的关注者。

  粗略估计,至少有七八千万人的覆盖规模。

  相比于13亿总人口,乍一看0.8亿人好像不算多,但是现在的城镇总人口也只有4.4亿,再去掉老幼病残,还不够多吗?

  如此盛大的舞台,用来给两个小年轻表演,此事再难复制。

  前世韩涵的角色是一个“有闪光点的反派”,艰难杀出一条血路,虽然不为正派所喜,却吃尽了愤青的红利。

  今生,方星河更进一步,生生自己创造出一个“浪子回头的美强惨反派”,韩涵吃得到的他要吃,韩涵吃不到的他也要吃,主打一个通吃!

  而形势的发展,又为方星河的出场吊足了胃口。

  ——就在这样级别的社会大讨论中,秉持着“上学才是出路”观点的正方居然渐落下风!

  不可思议吧?

  但事实确实如此。

  纸媒时代,既缺少独立观点,更缺乏传播渠道。

  在所有的传媒实体中,电视台基本不参与此类讨论,只有极少数节目具备实时热点追踪功能。

  所以辩论主体通常是报刊和广播。

  而广播电台一般不进行独立破题,立场跟着上级媒体走。

  那么,谁掌控着更多的报刊发行量,自然就拥有更多的发声权。

  在量的层面上,官媒当然强得多,但在趣味性、煽动性和犀利程度等方面大幅落后于以难防系为主体的资媒。

  官报数千万的销量,80%集中在机关里体制内。

  而资媒林林总总千多万的销量,却铺满所有发达地区的民间,深得知识分子、先富人群、愤青小资们的喜爱和信赖。

  有了发声渠道,还要有擅于发声的人。

  编辑记者、文人学者、知名社会评论家……加起来等同于后世的大V,但比大V更有公信力,因为此时的普通人非常迷信权威。

  他们偏向哪方面,民众自然盲从。

  1999年国内擅于发声的人一般偏向哪方?不提也罢。

  总之,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知派形势一片大好。

  他们以韩涵等少数特例为锋矢,发动惯用的群狼袭扰战术,左一下右一下,见缝就钻,没缝掰开硬钻,搞得正方焦头烂额。

  如此下去,积小胜为大胜,迟早能像前世一样,带动起一波反智浪潮。

  结果,正在他们最得意的时候……

  方星河忽然横空出世。

  挟着中考省一的煌煌威势,以北青报三篇为兵锋,以新民报两篇为延续,再叠加上《小镇做题家》和《读书的附加值》,轰轰烈烈挥起反击大旗。

  这是一场毫不留情的粉碎。

  冲击波卷起火焰,摧枯拉朽般的横扫了所有失智小丑。

  读书没用?

  方星河:“我是中考省一,我觉得读书非常有用。”

  你反对?

  不好意思,你中考多少分?

  成绩让他的发言带有一种天然的权威性,相比于韩涵这种尚未有任何实绩的偏才,显然是方星河更能令读者信服。

  浪子回头的事实也不容置疑,从校园大哥到新概念一等奖,回去之后再次华丽转身……

  99年通天代,战绩可查。

  别管以后怎么样,现在我是不是知行合一?

  尽管小丑们没有服输,试图用巨大的声量进行压制,但是观众的立场不可能不受影响,而这正是方星河发动反击的意义之所在。

  他从来没有打算战胜任何一个公知,没必要,只要读者看到了他的文章,因此思考,那便足矣。

  反正态度我是摆出来了,你们爱听不听爱信不信。

  其实,信的人很多。

  他在《做题》、《附加值》和《命运》里展现出来的可不止是智力上的权威,还有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力量。

  在和平年代,有力量的文字,作用远大于刀枪。

  比如他在《读书的附加值》里写:“当某一天你从麻痹困顿的梦里彻底醒来,毫无征兆的流下眼泪,那绝不是因为过得好或者不好,而是你忽然开始心疼自己这些年来吃了那么多没有必要的苦头。”

  不懂的人看得稀里糊涂,懂的人瞬间破防。

  颜值粉王雨棠是前者,小女孩茫然问:“班里好多人都说方星河的新文章写得不行,彤彤,真的不好吗?为什么我看不明白啊?”

  毛小彤嘴上硬气,可是心里却虚得厉害。

  “他们懂什么?!这文字多有韵味!”

  但是,到底有什么韵味?

  她也讲不清楚,《附加值》对于小学生甚至初中生而言,严重超纲了。

  这颗子弹,可能要飞很远很远的距离,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会重新命中她的眉心。

  但在眼下,她根本意识不到这一枪有多凶。

  “至少采访时又帅又酷,对吧?”

  “嗯嗯!”

  一个强行挽尊,一个全盘接受,可聊天终究变得没滋没味,不像往常那样兴致高昂。

  毛小彤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按照惯例将方星河的照片裁剪下来贴到床头,然后再剪下文字采访部分和《附加值》全文,一同收藏在影集里。

  夹进去之前,她在空白处写下这样一行字——

  “其实我也看不懂,但是,方星河,我永远相信你是最棒的!一定是我不够聪明,所以,要加油啊小彤,快点变得聪明强大起来吧!”

  夜里,毛慧铃揉着后腰,拖着满身疲惫,从店里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去小卧室看女儿。

  小彤睡熟了,不老实的夹着被子,眉头微微蹙起。

  毛慧铃慈爱的笑着,转头看一眼书桌,发现影集又动过,于是蹑手蹑脚的拿起影集和日记本,悄悄出门。

  她当然知道偷看女儿的小秘密不好,但是,这个家实在太特殊,小彤也太特殊,她不得不时刻提着心,悄悄关注女儿的思想动态。

  毛小彤非常崇拜方星河,她早就知道,只是一直没有想好怎么和她聊这件事。

  母女俩不怎么聊天,不是对彼此封闭了内心,而是两人都不善于表达,也怯于表达。

  毛慧铃只能默默的守护,用行动表示对女儿的支持。

  打开影集,她很快就找到最新的动态。

  翻开,果然是方星河的采访。

  对于王桐的描述,她没有多大感觉,随便看看也就算了。

  独夫显然不算什么好词。

  可是,当她看到那篇《附加值》时,常年做小生意的商业头脑,让她第一时间理解并沉浸进去。

  对于附加值的论述,在当前时代的大众层面上实在太新鲜,也太有道理了。

  虽然只是一个寓言式的小故事,可蕴含的哲理却足够深刻。

  “给冷面生意叠加附加价值,他的脑子怎么长的?”

  感慨一声,带着赞叹继续看下去。

  直到看到那两句冷漠又泛化的剖析,毛慧铃鼻头忽然一酸。

  “原来,只要在那个人生的岔路口,勇敢向前再多走那么几步,就可以避开这半生连绵不断的秋雨,再晒一晒年少时最不屑一顾的正午艳阳。”

  明着是讲读书,但是每一个淋过雨的中年人都能感同身受。

首节 上一节 55/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小县城,年入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