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172节

  尤其是当郑贵妃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头向柱子撞过去的时候,却也将皇帝的愤怒推到了高峰。

  他一面安抚住郑贵妃,允许她回家省亲,一面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搜查,誓要找出写这《忧危竑议》之人加以惩戒,以平息这场风波。

  这段时间里,锦衣卫与东厂的番子在京师的道路上时常可见,人群之中,也莫名多出了许多不知姓名的“百姓”,用他们充满怀疑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

  但凡是和这文章有些许关系的人,都会被抓捕,随后关进诏狱里拷打,一时之间,京师里人人自危,倒也成功地对京师范围内的舆论产生了一些管控。

  但是,真正的源头,却是始终没有被找到,诏狱里倒是已经有了许多的“创作者”,然而一旦交由刑部复审,却都一个个翻案不认,弄得锦衣卫指挥使也是狼狈不堪。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酵,事情并没有平息,而是愈演愈烈。

  锦衣卫和东厂虽然强大,但是出了京师之后却也就那样,天下悠悠之口,又怎么能堵得住?更何况各地的镇守官员,也抱着某些心思,听之任之,任由舆论的传播。

  就这样,事情愈发不可收拾,除了被皇帝龙威所震慑的京畿地区,其余的地方,已经掀起了一阵轰轰烈烈的浪潮。他们从刚开始的仅仅批判皇帝,到现在群起响应之后,便试图结合起来,依靠他们的力量,左右这次立储之事。

  尤其是那些士子们。

  京师的一间客栈之内,众多举子聚集。

  一个叫顾伯阳的年轻人正站在一张桌子上,手中挥舞着一张纸,仔细看,那正是一份,在京师之中已经被禁绝的《忧危竑议》。

  “各位同窗!”他的脸色潮红,大声说着,伴随着双手用力地挥舞:

  “如今之朝局,正是到了危亡的时刻!陛下受妖妃蛊惑,意图废长立幼,行隋文旧事;朝中奸佞横行,一意阿谀奉上,以致朝政糜烂,礼法不复!”

  “天下大乱,当在眼前!”

  “我等,乃是来自大明各地的举人,面对这等局面,我等岂能无动于衷?”

  伴随着他的声音落下,周围顿时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与附和之声。

  群情激奋。

  这些士子们,许多人都是一心读圣贤之书,还没有踏足过官场,没有经历过世事的磨砺,还怀有着一腔热血与对礼法的绝对尊崇,梦想着在朝堂上大展拳脚,就像书里所写的那样,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皇帝意图废长立幼,这便是不尊礼法。那他们这些举子们,这些朝廷的未来,就理应站出来抗争,为正义说话!

  这么多人站在他们身后,令这些士子们胆气更足,一时之间,他们竟然有了一种“天下之事,尽在我身”的感觉,使命感爆棚。

  皇帝的打压,更是令他们内心充满了愤慨,此时的他们,只感觉自己如同历史上那般忠直孤臣一样,即将对昏聩的皇帝发出他们正直的声音!

  纵然被贬斥,又何妨?青史留名在!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在有心人有意地煽动之下,他们这些来京师赶考的举子们汇聚在了一起,在会试的前夕,进行了这样的一场集会!

  顾伯阳看到这样的情况,嘴角不由地露出了笑容,不过很快他就回过了神,正经了神色,大声说道:

  “我已写就奏疏一封,请陛下速立太子,以表我拥立正统之决心,可有同窗,愿意与我联名上疏?”

  “我来!”

  立刻就有举子响应,他叫张以诚,祖上也出过大儒,本身也是名闻士林的儒生,在这些人之中也是很有分量的。

  顾伯阳的一番鼓动,早就已经令一众举子们蠢蠢欲动,现在张以诚又带了头,那这些血气方刚的人们,又怎么按捺得住?一窝蜂的便涌上去,七手八脚地将自己的名字签上!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有一些老成的举子,不想牵扯进这样的事情之中,也已经不可能!现在的情况就是,谁若是不签,谁就是支持奸臣的敌人,会被群起而攻之!

  在这种情况下,顾伯阳竟尔几乎集齐了,这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们的签名!

  他眼眸中闪烁着兴奋地光芒,右手握拳,向空中用力一挥,大呼道:

  “我等举子,今斗胆为天下请命!”

  一呼百应。

  ……

  举子上疏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京师,毕竟几百人跪倒在皇城之前,从清晨直到午时方才离去,这么大的动静根本瞒不了人。

  一下子,舆论沸腾了,这下子连锦衣卫都压不住了!

  连百姓心中的那些“举人老爷”,都对皇帝表示了反对的意见,那他们还怕个球!

  群臣们更是兴致勃勃,想要看皇帝的热闹,许多人猜测,这或许会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万历皇帝,却是在深宫之中气得发抖。

  他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掌控了京师的局势,将舆论谣言彻底的压制,没想到,现在竟然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这无疑是极其严重的政治事件,这举子们,几乎就是大明朝的下一代官吏,引得他们集体反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什么穷凶极恶的昏君呢!

  万历的寝宫之中,“噼里啪啦”的声音不断,许多名贵的物品被皇帝砸在地上,宦官宫女们跪倒在一旁战战兢兢,刚刚已经有几个小宦官,因为皇帝的震怒被殃及,直接杖毙,此时他们连大气也不敢出。

  万历气呼呼地在宫殿里踱步,口中不断说道:

  “这帮乱臣贼子,乱臣贼子!”

  “立太子之事,朕自有决断……与他们何干!朕已立皇长子为荣王,还待怎样?”

  想到恼火处,他一甩袖子,大声喝道:

  “来人,拟旨!”

  “万历二十九年的会试、殿试,全部取消!”

  “哼,想要教朕做事?朕要你们十年苦读,化为乌有!”

  万历的眼眸中闪烁着怒火,他从来不是一个甘于被拘束的人,更是有仇必报。

  旨意从宫中传出,而这一下子,轮到看热闹的群臣们傻眼了。

  贡生的身份一个不给?这在大明朝是从未有过的啊!

  乱了,全乱了。

第268章 愚帝与礼法

  大臣们已经没有心思看热闹了。

  皇帝与举子们杠上了,这前所未有。

  于是当天,就有许多的官员上疏,请皇帝不要如此冲动,然而万历却也是铁了心,要给这些举子们一些惩戒。

  让他们的苦读作废,就是最好的惩罚。

  消息传出,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科举可是大明朝的大事,说一句国之根本都不为过,一下子停摆,这影响自然是巨大的。

  而那些举子们,反应也是各有不同。

  后悔者,有许多,他们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震怒于斯,直接将所有的举子的考试资格全部取消了,要知道大明朝处理这样的事情,一向是“只诛首恶,余者不论”的,他们之所以参加此事,也是存了有顾伯阳在前面顶着的心思。万历这一下子,顿时令他们后悔不迭。

  毕竟谁能够想到,万历皇帝会干出这样的事情啊!

  你说,当时凑什么热闹呢!

  但是喊出“纵然停考,亦要发声”的,同样不少,他们或是与那顾伯阳交好,或是被那一番话激得热血上头,纵然遭遇了停考,也要继续发声。

  毕竟三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大不了等三年,这样的大事情可是前所未有的,整不好能够青史留名呢!就算没有,以后,也是有了一个吹嘘的本钱。

  张以诚,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年少聪慧,素有名声,性格却又正直,一听说皇帝有此背弃礼法之举,立刻气哄哄地站出来当先署了名。

  纵然被停考,他也不后悔,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结果的,能够令皇帝回心转意。

  但是他的几个同乡,却没有他的这种觉悟,在他的耳边喋喋不休。

  他也时常出言反驳,几人没少争论。

  这一天,几人再次大吵一架,张以诚离开了寄宿的客栈,到街道上闲逛。

  逛着逛着,就来到了“长乐书坊”。

  要说这长乐书坊可是大名鼎鼎,如今大明民间流传的许多书籍小说,都是出自这里,那赫赫有名的《大明英烈传》、《水浒传》,更是由它发布,其中也时常会有一些评论时事的文章以及一些类似于“科举资料”,什么《三年会试两年模拟》之类的玩意儿,很受读书人的喜欢。

  他看见逛到了这里,便也走了进去,打算看看时论,散散心。

  一进去,便看见书坊的角落里,围起了一群人,其中有几人还很眼熟,正是那前几日与他一起上疏的举子,只是此时正在书坊的一角看着什么,陷入了沉默,脸上,似乎还有一些纠结的表情。

  张以诚顿时好奇了起来,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走了过去,管那里的小二买了一份时事文章。

  不贵,五十文而已。

  这一份最新出的文章,罕见地没有注上作者的姓名,而看那题目,也似乎只是一篇老调重弹的历史议论。

  《论晋惠帝之旧事》

  看到这个题目,张以诚的眉毛挑了挑。

  这晋惠帝,还有什么好谈论的?他的愚钝,难道不是历史所公认?大家谈到西晋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踩他几脚,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长乐书坊这是开始恰烂钱了,拿这玩意儿凑数?

  他这么想着,但是钱也付了,他还是看了下去。

  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全篇基本都是在列举证明晋惠帝愚钝的一些行为,论证他给晋朝造成了怎样的破坏。

  看得他直打哈欠,他甚至怀疑旁边的这些人看这么认真是装的,为的是把更多人骗来看这无聊的玩意儿。

  不能你一个人吃亏是吧?

  然而,当他看到最后的一行字的时候,他却是猛得打了个冷战,瞬间清醒了过来。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

  “武帝有子二十又六,却立一愚者为帝。为礼法而致覆亡,可哉?”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令张以诚汗毛倒立。

  司马炎,可是足有二十六个儿子,但是最后成为皇帝的,却偏偏是那个司马衷。

  最后,导致了覆亡。

  这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议论,但是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之下提出这个论点,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味。

  这是对于礼法的一个挑战,但是不得不说却也有道理,发人深思。

  立一个礼法上合规的昏君,导致朝廷覆亡,还是立一个明君,但是却混淆了礼法制度,这两个,对于天下的危害,到底哪一个更大一些?

  张以诚僵在了原地,他一时竟然还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

  之所以要立嫡立长,是为了避免因为继承秩序问题,导致朝廷内耗,但是如果因此立了一个昏君的话,那造成的危害,可是无与伦比的。

  毕竟朝廷内耗,是慢性自杀,但是出一个昏君是等于把枪口顶在脑门上了。

  当然,司马炎之所以会立司马衷,其实情况也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首节 上一节 17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