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189节

第296章 治世

  决不能惯着!

  严晨昊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这一次不能用雷霆之策平息这一件事端,那么,之后他很多事情,怕是再难推行,朝廷也将会威严尽失!

  大明就算是与士大夫共天下,那也该有个主次之分,如今他们的所作所为,可是都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根本了!

  “陛下,派京军出动吧。”严晨昊冷冷说道。

  他并非反对使用武力,而是认为该在适当的时候使用,现在,正是时候。

  朱常洵闻言愣了一下,随后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他猛然点点头。

  次日,第二批的清丈田亩的队伍从京师之中出发,这一次随行的,一支两千人规模的京军,还有负责调查前段时间截杀案件的官员。

  这支部队到达南直隶之后,便迅速赶到了事发的地点。

  四天之后,便有百姓举报,附近的数名地主士绅与那些匪徒有勾连,调查官调查后属实,立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几人逮捕,送往京师,朱常洵也是二话不说,审讯之后当即处斩、抄家。

  随后,在京军的护卫下,官员们重新开始丈量南直土地、清查地主家里的隐户。

  这一次,没有人再敢对他们动手了。

  开玩笑,两千京军呐!

  看到这个阵势,在后面站台的勋贵也是知道了皇帝的强硬态度,这是动真格的了。

  承认有所谓的“匪徒”,是没有撕破那最后一层脸,但是处死和他们有勾结的地主士绅,就是传达了皇帝的内心想法。

  这是给他们的最后警告,朱常洵已经恼怒,甚至打算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了。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看到皇帝的铁血手腕。

  勋贵们顿时怕了,接着就果断认怂,选择把赋税这一段的财富交还给朝廷。

  而这,也被天下的所有士绅们看在眼里。

  当皇帝硬起来,除非是那种涉及到极大利益,身家性命的玩意儿,不然也就只能听话。

  很明显,多加赋税、清查隐户这样的事情,虽然一定程度上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但还远远没有到无法忍受的地步。

  既然反抗成本如此高昂,那也只能乖乖听话了。

  而清查的官员们,则是得到了授意,对于那些有不轨举动的士绅,在丈量田亩的时候,每亩田地他们都有意少丈量那么几丈,结果十亩的田,愣是给丈量成了十一二亩。

  这下好了,一趟下来,那些大地主们,竟然平白多背上了几百,甚至上千亩地的赋税。

  然而有之前那事的震慑,他们却也不敢上疏说些什么。

  有苦说不出啊!

  而那些跟着严家一起,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乖乖配合朝廷的,看到这一幕,简直要笑出声来,内心也多了几分庆幸。

  幸好当时没有和这些家伙一样,否则损失还要大上不知道多少。

  于是,此策畅通无阻,丈量田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虽然这是一个很漫长,需要数年时间的工程,但是大明的税入,已经开始稳定地增长。

  正好,前些年大明土地上的动乱,也让得许多地主士绅丧命,他们的土地自然也就空了出来,于是这些田亩,便也被分配给了那些已经几乎没有什么田产的百姓,对于土地兼并,也是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当然,这些个策略,要是想要彻底解决土地的问题,那根本不可能,事实上严晨昊也没这么打算。

  但是至少这么一来,地主士绅就算占了田地也要缴税,一来是不会再有那么高的兼并热情,给予百姓喘息的空隙,二来也是能让国家的收入更多。

  张居正其实当年也曾经采取过侵占田亩的措施,但是没过多久,随着风头的过去,士绅们便故态复萌,以至于在万历那几十年的统治时间里,基层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腐败,当年被清丈了多少,现在就隐去了多少,甚至变本加厉。

  毕竟政策,也是需要人去完成的。

  在那个底层官吏和地主士绅勾结成为常态的时代,想要彻底根除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隐户,也是一样的概念,只要还有百姓被迫背井离乡,那就根本不会断绝,此时也只是重新将一批百姓归回大明治下,缓和了一下。

  严晨昊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为大明输血。

  完成了这一项,接着,他又将目光看向了官员的队伍之中。

  “陛下,京师官员收受贿赂、贪污朝廷银两等,数量不少,既有碍朝堂之风气,更不利朝廷的运作。”

  “臣曾听闻,赈灾银两十万,未出京师,便已经被漂没一半,这是何等猖狂!”

  “臣请求对京师及各地官员进行检查,展开整顿,严惩违法者。”

  朱常洵自然不会拒绝,他听完严晨昊的话也是满腹的不爽与愤怒:

  “准!”

  京察,吏部尚书配合锦衣卫,调查京中官员。

  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也是配合各地锦衣卫,对于地方官吏展开搜查。

  一通操作下来,许多贪污较重的官员当朝便被抄家入了诏狱。

  贪污少一些的,虽然被放过,但也是遭到了训诫,并且成为了“戴罪之身”。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再也不敢伸手向国库,无论是朝廷的收入,还是百姓的生活,都是好上了不少。

  除了这两项之外,作为大明首辅的严晨昊,还采取了多项政策,治理国家。

  大明的天下,有了肉眼可见的好转。

  毕竟历朝历代的治世,其实无非也就是那几样。

  轻徭薄赋,清丈田亩,鼓励耕种,整顿官员等等。

  除非是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革新者,才会有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是如今的大明朝已经是江河日下,这个庞大的帝国,也属实是经不起再一次像张居正那样的改革了,一旦再用猛药去对待这个垂暮的王朝,很有可能只会加速大厦的崩塌。

  现在需要的,是严晨昊治世,这样的温和良药。

  而且那上面几样,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一旦运作起来,执政者将要面对的,是全天下的既得利者,那是很恐怖的阻力。

  能做到这些,已经是极其困难的了。

第297章 俸禄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人与严晨昊作对,就如同那些地主反对清丈田亩一般,也有很多官员都对严晨昊下达的整顿命令感到不爽。

  毕竟这阻止了他们捞钱。

  于是就有人,明里暗里,说他的坏话,甚至还有几个官员直接弹劾了他。

  至于理由,虽然找不到,但是捕风捉影扣帽子,谁都会啊!什么首辅自己也时常收受贿赂,什么作风不端,都一股脑儿加了上去。

  但是,现在的严晨昊,就如同当年的张居正一般。

  在朝堂上,他有足够多的支持者,且他的一系列政策,也都是在属于对国家有利的,而他更是获得了皇帝的支持。

  强大,有能力,背后又站着统治帝国的帝王。

  那他就是无敌的。

  对于那些官员的弹劾,严晨昊仅仅只是上疏解释了一下,都没有动用自己的手下去干什么。

  而没有过多久,宫中的反应就已经到来。

  皇帝怒斥几人是非不分,污蔑朝臣,随后便将他们统统贬官。

  一时之间,本来打算跟风影从弹劾他的官员们,都不由地袖手,不敢再招惹。

  毕竟有这几位“珠玉在前”,可没谁愿意就这么把官位给丢了。

  不过,严晨昊也意识到,自己这么搞,是得罪了许多的文官,是会引起反噬的。

  大明的首辅有很多,但是真正像自己这样进行大规模整顿扫除的,可是几乎没几个。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这玩意儿太得罪人呗。

  而且贪腐根本是根绝不了的。

  严晨昊也明白这一点,但是他认为,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一定程度上减少。

  比如说,提高俸禄。

  虽然人心的贪婪是无度的,但是从理论上讲,老朱家给开的工资实在太低,也未尝不是许多官员收受“孝敬”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收受贿赂是不对的,这一点无从辩白,可是这也确确实实是一个客观因素,所以哪怕是严晨昊,在之前的整顿之中,也是对那些收受少量银两的官员视而不见。

  这样终究不能长久,他打算直接调高大明官员的俸禄,来帮助减少贪污腐败的泛滥。

  正所谓“高薪养廉”,正是如此。

  而且,这也算是对群臣的拉拢,给他们的一些甜头。严晨昊虽然一心想着治国,但是他在朝堂上混了这么多年,政治手腕同样也是有的。

  不过,这还需要得到朱常洵的同意。

  “加俸?”武兴皇帝刚看到严晨昊的上奏的时候,内心其实很是吃惊:

  “为何要如此?”

  “陛下,臣以为,朝廷官员之所以贪污横行,屡禁不止,或许俸禄太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严晨昊说道:

  “而且,其中还有四成,以实物的形式发放……虽然也是官员心生贪婪,但也有迫于生计所致者。”

  明朝俸禄本来就低,其中还有四成发放的是布匹之类的实物,那可真是要了老命了。

  从九品官员,一年名义上应该到手六十石粮,但是去除掉那四成的实物,实际到手相当于后世的五千五百斤的大米。

  无论是按当时的米价,还是后世的,这无疑都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尤其是这是年俸。

  哪怕他们别的啥也不花钱,一人一天干嚼一斤米,也就够十五个人吃的。

  正八品官员,一年名义上七十八石粮。

  正五品官员,一年名义上一百九十二石粮。

  这还是古代,官员们自己基本都有府邸,府邸里面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

  但凡家里人多一点,就得挨饿。

  日子难过,是真的难过。也就部分官员家里本来就有钱,所以不在乎这个了,要是真的单靠俸禄,除非是海瑞那种过法,不然真活不下去。

  “此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吾师你说的虽有道理,但是朕不好更改。”朱常洵面无表情,虽然他口中说着严晨昊说的有道理。但是明显可以听出,其实他很不情愿。

  毕竟要他拿钱出来,他当然不乐意了。

  众所周知,祖制这个东西,处于一种奇妙的量子态——当某个改革的政策对所有人的胃口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不存在的,哪怕洪武年间曾经严厉地实施过,大家也会华丽丽地无视。

  但是当某个政策不怎么对胃口的时候,就会有人猛然记起洪武年间的某项规定,随后一脸严肃地来到你面前,指给你看:这是太祖皇帝的命令,是祖制。

首节 上一节 18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