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200节

  “讲!朕恕你之罪!”朱常洵隐隐有了些不好的预感,但是依然说道。

  “只是也有些人,不知好歹,言说是这盛世,多半有那严阁老之功,还说,还说陛下您喜动干戈,非大明之福……陛下恕罪!”

  说完,他已经跪倒在地上,拼命磕头。

  而龙椅上,朱常洵的笑容已经凝固,随后,他的脸色逐渐沉了下来。

  虽然不发一眼,但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

  见此情形,那跪倒在地的东厂提督太监,与一旁朱常洵的贴身内宦,同时也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的王体乾,隐晦的对了一个眼神,眼眸之中满是阴谋得逞的快意。

  虽然表面上他们对于严晨昊很恭顺,但是实际上,这群宦官早就对严晨昊恨得牙痒痒。

  事实上,原本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和严晨昊处于合作关系的,直到那太监于武兴四年去世,才由王体乾接过了司礼监掌印与贴身宦官的位置。

  刚开始的时候,他与严晨昊的关系也挺好的,毕竟皇帝亲近他,身为皇帝的身边人,自然也是与之交好。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严晨昊成为内阁首辅,开始独揽大权,施展拳脚的时候,一切瞬间就变了。

  本来,应该是司礼监辅助皇帝,处理内阁票拟过的事务,但是皇帝自己都对严晨昊言听计从,司礼监能有什么权力?到了后来,王体乾每天上班的任务,就是“拿起印章——沾红泥——盖——下一份”……

  甚至他都不用看,反正也反驳不了。

  这么几年下来,他跟个流水线工人似的,别的没长进,盖章手法倒是十分熟练,大明他敢称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问题是这有什么用?他要的是权力,权力啊!

  其他的秉笔太监,也是一样,每天都是看也不看,写一些“就这么办”“甚慰朕心”就下发,多的一点也不用写,也没法写,自然是极度不满的。

  矛盾就此埋下了。

  这么些年,他们也没少使用如同今日这般的一些小手段,对朱常洵也是颇有影响,朱常洵对于严晨昊态度的逐渐改变,不得不说他们也是出了大力的。

  如今眼看严晨昊要复起,他们当即过来,趁着禀告民间风潮的机会给皇帝上眼药,果然是奏效。

  看见朱常洵的脸色又沉了沉,眸中隐隐有怒火闪现,虽未说话,但是态度已经表露无疑,两人自是暗自开心。

  而东厂提督太监,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又禀告道:

  “陛下,还有一事……”

  接着,他竟然将不久之前,内阁里爆发的那场冲突,向皇帝缓缓道来!

  要是此时有其他人听到,定然会不寒而栗,要知道内阁几人争吵,是将那些下人吏员都给驱散了的,可是这位提督太监依然了如指掌,可见当时的东厂番子,定然就在附近,已然渗透至斯!

  竟有几分洪武年间,那锦衣卫的气象!

  听他叙述了许多之后,朱常洵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这些家伙,果然也都不老实……这内阁,都已经非朕之内阁了!”

  “继续说,他们莫非还想串通起来,封还朕的旨意吗?”

  “那倒没有……他们可没那么大胆子,周阁老一开口,问他们何不封还旨意,几人顿时就哑了火,再不敢发一言,随后就只能去执行了。”

  朱常洵闻言,先是一怔,随后哈哈大笑:

  “果然啊果然,尽都是一群见风使舵之人!见朕手段强硬,一个个便软了,不敢再与朕起冲突!”

  这要是以往,哪怕严晨昊不说,黄克瓒等几人都已经上疏反对了,没想到只是把那三人下狱,竟然便有了这般的效果!

  他在心里更加坚定,就是要以铁血的手腕,统治这朝政!

  至于往昔严晨昊的教导……先不说现在他在皇帝的印象中已经越来越坏,单就是这个,朱常洵就觉得,指不定是他害怕出现铁血的皇帝,才会教导他以仁德治世呢!

  而这时,外面的宦官传来了禀告的声音:

  “陛下,户部左侍郎倪文焕到了。”

  听到这个声音,两人对视一眼。

  这就是陛下在臣子之中,招来的帮助者吗?

  此道多一人,他们自然是喜悦的,正好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于是两人便就此告退。

  朱常洵不在意地挥了挥手,随后又将倪文焕召了进来。

  “何事?”他问道。

  “陛下,关于北地水利工程一事,户部存银消耗巨大,工部的那几位,已经支出国库过半了,臣想着向陛下禀告一声。”

  倪文焕恭敬说道。

  既然已经投靠,便要全心全力地做事,他是个聪明人,可不会想着做什么首鼠两端之事,这样只会落得个两头不讨好。这一次皇帝根本就没有下令,但是他依然主动前来禀告。

  果不其然,闻听此言,朱常洵顿时皱起了眉头。

  他的宏伟计划,可不止草原这么简单,然而那都是要耗费大量银子的。

  克扣那本应给羁縻军的各种费用,其实也是他想要多攒下一些银子,这个时候闻听工部的工程消耗巨大,顿时便上了心。

第315章 工程

  “有些钱财完全没必要花……严阁老真是奢侈,每名雇工一个月二两银子的工钱,对于劳役也给予一个月九钱银子,朝廷还管饭……呵,既然是劳役,凭什么还要给他们付工钱、管饱?都是朕的子民,替朕劳作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朱常洵对着倪文焕抱怨道,他有心停了这耗资巨大的工程。

  不过,思来想去,他最后还是没有动它。

  毕竟当初严晨昊妥协之后,第一时间就上交了那请求开展北地水利建设的批文,当时他就已经明白过来,这是一场交易。

  你用你的兵,我治我的国,内阁同意你出兵,但是伱也得批准这件事,这大概就是最后严晨昊妥协时候的意思。

  现在毕竟还没有完全撕破脸,朱常洵还真不好阻止。

  倪文焕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他眼睛咕噜一转,已经有了主意。他凑近,轻声说道:

  “陛下,这朝廷的公文令书,没有这司礼监的大印,可都做不得准……”

  话音落下,朱常洵的眼眸已经亮起,他明白了倪文焕的意思。

  却是这些年跟个盖章机器似的盖了这么久,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回转过来,意识到这最终决定权,可是在自己手里啊!

  自己想要不想付这么多钱……办法可有的是!

  想通了这一节,朱常洵顿时心情大好,对于倪文焕的宠幸,也是更上了一层。

  两人又聊了一阵,倪文焕便也告退。

  就在他迈步即将离开御书房的时候,身后却又传来了朱常洵状若无意的声音。

  “对了,内阁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你可与他多交流交流。”

  倪文焕闻听此言,却是心思急转,已然猜到了些什么。

  莫非,这位周阁老,也是陛下的人?或许至少,偏向于陛下?

  那倒是要好好结交一番……也得注意,抢生意的来了。

  “微臣省得。”

  他转身回应道。

  ……

  北直隶,一处河道边上。

  此时那水流已经被上游的堤坝所截停,露出了河底厚厚的淤泥,民工劳役们挥舞着工具,打着赤膊,正在其中清理。

  此时已经是武兴十年的六月末,春耕与夏收均已经结束,民间进入了农闲时期,正好经过数月的准备,材料、工程计划等尽都已经准备完毕,于是朝廷发起民夫,开始了他们的计划。

  刚开始的时候,听说有这么一个工程,其实百姓们还是很有怨言的。

  任由你说得天花乱坠,说什么水利工程利民百代,大家只知道又要替朝廷服徭役了。

  虽然有规定,只要肯出劳役税,就可以免去徭役,但是大多数百姓依然是出不起,或者是舍不得的,所以只能乖乖前来服役。

  原本农闲的时候,还可以打打小工之类的,但是朝廷那可是白卖力气的活计,而且还得自带干粮和工具,这谁乐意啊!要是持续时间长一点,还要糟糕,甚至有时候农活都得耽搁了。

  因此每个朝代的大规模的徭役,都是一个重灾区,秦末陈胜吴广、隋末大运河、元末红巾军,直接原因都是因为繁重的徭役。

  严晨昊也正是基于此,才制定出了给予一定数量月薪进行补偿的制度。九钱银子并不算多,甚至还普遍要低于一般工人的月薪,然而却比原本那白费力气甚至还要消耗自家存粮、工具要好上许多。

  而且要是去打小工之类,还真未必能拿到这些,毕竟就和后世那寒假工暑假工一样,几个月的功夫想要拿到和正式工一样的工资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还管饭。

  所以这待遇其实也是不错的。

  而民间闻听这一次的力役与以往不同,怨气顿时消了,甚至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争相参加,对于这政策的提出者,也是崇敬有加。

  此时,他们正士气高昂地清理河道,准备建造这个河段的堤坝,以及种种引水措施。

  在人群的另一边,还可以看见几个有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虽然也是一身短打,但是很明显与众人不相类同,那几个监工看到他们,也都点头哈腰,招呼着:

  “大人。”

  那人也微笑着点头回应。

  正是左光斗,他是这一次水利的总负责人,此时挑选了一个河段,前来察看施工的状况。

  而从他脸上的神情可以看出,对于目前的施工状况,他还是很满意的。

  他拿起当地的舆图看了看,指着不远处的一个为止,对身旁的官员吩咐道:

  “在那一边,可以再建造一个蓄水池,以后旱时便可从此处引水。”

  左光斗,他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学得却也很杂,除了儒家学问以及心学等之外,对于水利方面的事情是相当的熟悉,他身边的那些工部的老人,听到这话也是连连称是,没有半点异议。

  左光斗大体巡视了一番施工的现场,脸上的笑容颇为灿烂。

  工人们有干劲,监工虽然严格但不酷烈,工程的图纸也是由专业人士绘制,因此工作进展的很快。

  要是大明北疆各地,都是这般的效率的话,估计到了后年的时候,水利工程就能够基本建设完毕了,从此北地农业,也将会愈发兴盛,首辅的盛世蓝图,又会拼上重要的一块。

  他的笑容愈发灿烂。

  又走了两步,他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回头对着工地的负责人问道:

  “我记得,后天便当是发饷银的日子吧?”

  “是的大人,大家伙儿这两天干劲越来越足,也是因为快发饷银了。这倒是破天荒头一遭,徭役还有报酬,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呢。”

  负责人回答道。

  “好好好,告诉大家,只要各位卖力干活,朝廷绝对少不了大家的!”

  左光斗点点头,笑着说道。

首节 上一节 20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