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232节

  在占据各个府县之后,除了第一时间安排各级政府机关进驻,部队驻守当地之外,他最重要的便是设置学校。有的从本地就有的私塾、书院改造,有的便直接新建,还要派遣各科老师。

  毕竟教育乃是强国的大计,教育普及更是重中之重。

  江浙军政府强制规定,所有学生七岁必须入学,经历过六年的第一阶段私塾教育,再经历三年的第二阶段学堂教育,才可以正式就业。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百姓面临着难以负担家庭生活以及缺少一个劳动力的情况,为此政府还会给这些家庭发放津贴。

  此时大多数的人都不识字,把读书人看做是‘文曲星下凡’,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自己又不至于饿肚子,他们其实也是很开心的。就算有个别人家不愿意,政府又是强制,又是发津贴的,最后也是将孩子们送去了私塾。

  不过,士大夫们普遍都不希望看到这些。要是苦哈哈们的儿子跟他们一样能够科举做官,那谁来伺候老爷们呢?

  然而严凌可不管这些,在他的政府里,只要有能耐的,都有上升的阶梯。

  而此时的学堂里面也不只有男娃,还有女娃。

  妇女能顶半边天么,在江南等一些开放地区,因为工厂的冲击导致手工业早早就七零八落,其实已经有很多妇女在工厂里做工了,对于这些并不是很有抵触。

  不过,也有部分地区很是反对,严凌也不敢强迫,生怕弄出一些过激的情况来,他也退了一步,在一些地区暂时先设置了男校与女校,这样一来,勉强令一些老学究们接受。

  总体来说,局势是向好的,可以想见,未来的军政府统治之下,该会出现怎样一个文华盛世。

  放眼整个天下,当时有气魄与能力这么做的,也只有江浙军政府了。毕竟光是这些就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哪怕是最强盛时期的帝国也不敢这么玩。

  “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这么多的教师。”

  教育部的尚书说道:

  “其他的,倒也顺利,拨款充足,大家积极性也高,各地的私塾学堂其实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大多数人也表示会令子女入学,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这么多老师。”

  大学里教出的学生总共就这么多,先一半去了天工院,剩下的又是担任各地官员,又要抽出一部分去担任教师,哪来这么多人。

  严凌也很无奈:

  “这样,你去找各地的儒生,找一些不得志的,没有那么强的儒家理念的,建一个速成班,改造几个月,教语文应该是没问题了,再从吕宋总督府那边挑选志愿者,就说愿意到这里来的,待遇丰厚。”

  这么一番动作,应该也可以缓解部分短缺了。

  儒生教语文其实知识储备上是绝对够了,主要是担心他们在讲课时掺杂一些旧观念,所以不能放心地直接就用,否则也不至于少人。

  尚书点头记下。

  “另外,大学以府为标准,每府建立一个。”

  严凌又嘱咐道,目前大学还是太少了,不能稳定地为政府输送足够的人才。

  等到过几年,受教育的人数多了,他的军队,也会改变以往征召青壮为主的策略,转改从识字的人群中选拔。

  现在人手还是太紧缺了。

第368章 二式火枪

  在军政府的统治区域内,战火才刚刚熄灭,百废待兴,又要承接一些新的蒸汽机车、教育的改进。

  好军政府有钱,很有钱。哪怕支撑着各地的教育发展,以及铁轨的铺开等等一系列耗资巨大无比的工程,其府库却也未见有一丝一毫的承受不住。

  其底蕴堪称恐怖,占据的各个金银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要归功于其极其发达的商业与工业。

  军政府的体量太大,哪怕是手搓,都能够搓出大量的工艺品,更何况还有先进的纺纱机、织布机等机器的支持,更是事半功倍,哪怕是算上一系列运费,愣是比西方的本土产品便宜,那边的百姓也没有多强的国货意识,自然是哪个便宜用哪样。

  到后来,实用蒸汽机发明之后,江浙军政府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母厂之中,以至于蒸汽机的数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以棉布为代表的工艺品产量极高,并开始源源不断地向欧洲,以及其他军政府可以抵达的地区倾销。

  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各种产品,在江浙,以及吕宋的各个港口启航,满运着各种产品,向各地进发。

  各种廉价的产品疯狂地涌入了西方的市场,不断地抢占着他们的份额,将对方的手工业与工业摧毁得体无完肤。

  西方人收割来的财富根本守不住,又以极快地速度流向了东方。

  虽然有部分国王并不在意这些事情,但是其实也有许多的国王看见了这北后的弊端,尤其是英国,更是看得明白,看似对方的各种产品廉价,但是实际上,对于本国的工业与手工业极其不利。

  但是他们没有办法。

  之前天工院发明的那些纺纱机与织布机,虽然先进,但是由于需要普及开的缘故,根本是瞒不住的,各国以英国为首,前赴后继,在江浙军政府境内丢下了数百具的细作尸体,也还是弄到手了——那玩意儿用多了,哪怕就是找一个女工,也能大致说出其特征,从而仿制出来。

  吕宋总督府主要也是靠着机器的更新换代与巨大的体量,来取得优势,而现在蒸汽机出来之后,却是已经丝毫不惧这些了。

  当时的织布机等等,基本都是水力的,还是要靠天吃饭,生产很不稳定,遇上枯水期之类的,甚至只能停工。

  蒸汽机的发明,却是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于是英国人就惨了,辛辛苦苦将新式的纺纱机与织布机偷学而来,结果对方发明了蒸汽机,又一次领先于时代,并且蒸汽机这东西和织布机等一样,都是不允许出售的。

  问题在于蒸汽机这么一个大铁壳子,看不清里面的构造不说,就是看清了,不明白相应的原理,也根本造不出来。

  想要偷吧,细作潜入已经够麻烦的了,更别说把一个巨物就这么偷出来,更何况这些家伙管制的都很严。

  英国有心想要限制对方产品的入口,亦或者是提高对他们的税,然而却又不敢——现在正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关键时期,各国激烈厮杀,自己国内也是问题重重,这个时候得罪一个东方大国,殊为不智。

  最后,英国也只能被迫认下。

  而江浙军政府便是由此,获利极多,转而进一步促进自己领地内的发展,越发壮大。

  ……

  武兴二十二年年初,也即军政府二年,刚刚过完年,严凌又收到了好消息。

  他急匆匆地来到了靶场,在这里,天工院专职研究枪械的专家已经等候多时了,他们的脸上带着激动的神色。

  哪怕在最近一段时间,科技已经进入一个井喷的阶段,各种新的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但是这一次的发明,依然令严凌欣喜不已。

  他早就已经跟天工院的工匠们说过膛线、弹药以及火帽,这玩意儿哪怕他不是理科生,也是知道的,毕竟枪嘛,哪个男人可以拒绝?

  不过要让他造,那就是两眼一抹黑了,只能交给手下人。

  线膛与米尼弹出来的比较早,但是当时各个科技都处于瓶颈状态,因为效率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只生产了一小部分,主要用于装备卫队与部分的精英部队。

  而雷汞,就要晚一些了,历经过许多年,无数次的实验,终于还是成功出现在了严凌的面前。

  他拿起了专家手中的火枪,细细打量。

  这支枪,集合了雷汞火帽、米尼弹与膛线于一身,拥有了跨时代的进步,火帽的出现,使得火枪向步枪发展的过程中大大前进了一步。

  已经有人将弹药装填完毕,他举起火枪,瞄准了远方的靶子,扣下了扳机。

  几乎就是扳机扣下的瞬间,枪口瞬间产生出了爆裂的响声,伴随着一阵白烟,子弹飞速出膛,精准地命中了那远处的靶子,与严凌瞄准的地方,几乎没有差别!

  他满意地将这支火枪放下。

  采用了雷汞火帽之后,火枪的气密性更好,而火枪发射的延迟性也几乎消失了,更不再需要往药锅之内填装发射药,这样一来,就连射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支火枪,便叫二式火枪吧,取军政府二年之意。”

  严凌定下了它的名字,随后便嘱咐身边的官员:

  “准备量产。”

  这些年科技大爆发,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冶炼技术等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拉膛线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已经可以量产了,事实上,就算雷汞不出现,不久之后江浙军也会迎来一次全面的武器更新换代。

  此时雷汞一出,那自然还是以这二式火枪为主了。

  严凌随后又将印象之中的火枪样貌描绘了出来,叮嘱了那些工匠一番:

  “这支火枪发展的下一个方向,便是后膛!我的要求是,火枪可以不再需要前装发弹,而可以从后部塞入弹药。”

  “遵命!”

  首席的工匠则是斗志满满地回答道。

  刚刚他已经得到了赏赐。

  有了这万两白银以及的升官支撑,他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难得倒他。

第369章 ‘遇顺则止’

  武兴二十二年,即军政府二年,五月。

  越王府静静矗立在府城之中,极近威严,它并不如何的金碧辉煌,但看上去却极近大气。

  此时,当朝首辅与越王尽在府邸之中,越王坐在书桌前,听着首辅的讲学。

  有侍从来到房间之前,禀告有臣子前来。

  房内的声音停顿,越王年轻的嗓音响起:

  “宣。”

  侍从匆忙离开,而两人也整顿衣冠,准备迎接赶来的臣子。

  “王上、首辅,各地乡老、士绅等联名上疏,请求恢复八股取士制度,以四书五经为取士之法,言道儒家治世之法乃是古之传承,有安邦定国之效,如今更改,以奇技淫巧,旁门左道为取士之术,定会至人心不稳,天下大乱。”

  “当然,主要也是他们的子弟几乎没有通过我们的官员考试的,因此大为不满。”

  教育部的尚书来到了他们的面前,将最新的情况报告给了两人,并将一份奏疏呈上。

  严全看完了奏疏,将其递给严凌,同时用他尚且稚嫩的嗓音说道:

  “如今取官之法颇为科学,富有理论,随时可以应用于实践之中,儒学看似满是经纶大道,但实则并不利于治国,不宜改。”

  他转过目光,看向严凌:

  “地主士绅未尝不知道这一点,依然这般上疏,一半是其中腐儒的影响,另一半,怕是依然试图宣扬自己的影响,在军政府中占据一席之地。”

  严凌赞许地点头,这与他想的相差不大:

  “令宣传部撰一文章,明日发表在时论之上,逐一驳斥。”

  “军政府与以往的政权不同,不需要地主士绅们的拥护,更没有食古不化的老古董生存的余地!”

  于是,不久之后,翘首以盼的地主士绅们,便在报纸上得到了答案。

  宣传部的文人,有一大批都是东钱书院之中出来的,本就看不惯这礼乐经学,此时令他们驳斥,当然是开心不已,干脆便逐一辩驳,将八股取士与儒教统治,批驳得个体无完肤。

  各地的士大夫们见了,想要反驳,却是不知从何说起,一时竟尔哑口无言。

  他们也终于知道了,江浙军政府对于儒学的态度。

  虽然他们早已知道,军政府并不如同前朝一般优待士大夫,但是他们也没有想到,竟尔是这般一分余地不留。

  这些地主乡绅们顿时大失所望,在私底下议论纷纷:

  “不尊礼乐,不学儒术,却反尊这奇技淫巧……这岂是新朝之新政,不过依然是一贼寇而已。”

  “枉我还以为是天命之主降临,不想这匪寇习气,却是丝毫不改,难成大事。”

  “若再如此下去,则我等再无出头之日。”

首节 上一节 23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