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04节

  “按以前打下那些州县后,有狗官想投降时,圣公都是让吾七佛,随心所欲地处死那些狗官便是了。

  那今夜,圣公是不想杀那三个来招安的使者了吗?

  咦?!

  不对啊!

  圣公既然不想杀那三个狗官,为何下令把他们仨推出去五马分尸呢?

  还劳烦了丞相和元帅,亲自出帐,去监刑呢?”

  “哈哈哈……”方腊大笑道:“七佛,本圣公欲逼迫那三位朝廷的狗官投降,为我义军所用!”

  “啧!”方七佛咂嘴,道:“瞧那三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狗官,要他们仨做甚啊?他们仨还去攻城掠地啊?!”

  方腊却意味深长地一笑,道:“那狗皇帝看到本圣公起兵后,连克数座州县,声势威震东南,那狗皇帝坐不住龙椅了,居然还真的杀了为祸东南的朱冲和朱勔父子,想要瓦解我义军之军心。

  如今,那狗皇帝又派了这三个朝廷狗官,来行招安之计,实为更进一步瓦解我军的军心。”

  方七佛听得云里雾绕的,他挠挠头,道:“既然如此,那更应该杀了那三个前来招安的狗官,以示我军敢把那狗皇帝拉下龙椅的决心啊!”

  方腊摆手道:“非也!若能逼降狗皇帝派来的来使,我义军不仅可知杭~州城官军的布防情况,还会振奋我义军的军心。

  甚至会让东南百姓看到,朝廷那紫袍子、红袍子、绿袍子由高到低的官员,都归顺了本圣公,足见本圣公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啊!”

  “啪!”方七佛一拍脑门,醒悟道:“圣公高明啊!”

  突然,他像想起了什么,急忙道:“唉?!那吾得跑出去,告诉监刑的丞相方肥和元帅方百花,不能真的把那三个狗官给五马分尸了啊!”

  “哈哈哈……”方腊大笑道:“本圣公在你出营去带那三个狗官之时,已经与丞相和元帅商议好了逼降宋使之计。”

  …………

  此时,在方腊中军的空地之上,张邦昌、刘豫、刘麟的四肢和脖子分别都拴系上了长长的绳子,而那绳子的另一头,拴在膘肥体壮的战马之上。

  用来行刑的是十五匹战马,这对如今已经发展壮大的方腊义军来说并不稀奇,皆是打下各州县后抢来的。

  人,不到被处以极刑的那一刻,根本是体会不到那种恐怖的。

  此时,张邦昌、刘豫、刘麟都切身地体会到了那种恐怖……

  再加上,他们三人本性之中,就并非那种有骨气的忠臣死士;

  此时此刻,生死一线之间,三位使者皆知,只要催赶战马,那么他们便是废除了很久的“五马分尸”极刑的再次体验者……

  “杀吾张邦昌前,还请圣公三思而后行,欲成大事者,岂有杀来者,弃仁义于不顾……”

  “饶命啊!吾刘豫愿降义军……”

  “饶命啊!吾刘麟亦愿降义军……”

  …………

  此时,杭州城内,赵吉在送走了三个未来的叛宋卖国投敌的狗汉奸,行借刀杀人等连环计后,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在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的陪同下,连夜视察着杭~州城的布防情况……

  穿越者赵吉,在军中视察时,发现了一位忠勇的名将……

第148章 朕得名将

  此时,杭州城内,赵吉在送走了三个未来的叛宋卖国投敌的狗汉奸,行借刀杀人等连环计后,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在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的陪同下,连夜视察着杭~州城的布防情况……

  赵吉的御驾,来到了南城。

  “臣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叩见官家。”一位顶盔披甲的中年将领,见礼道。

  赵吉一看,向自己见礼的王禀,相貌堂堂,剑眉虎目,目光炯炯,英气十足。

  赵吉再听此人报上的姓名,居然是王禀,这就跟他所知道的北宋名将之一的王禀名字,以及现在应该在军中担任的官职,都对上了。

  穿越者赵吉知道北宋时的婺州,归两渐路管辖。此时的婺州,其实就是赵吉没有穿越前的现代社会的金~华地区。

  观察使,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地位次于节度使。无节度使的州,特设观察使,管辖当地的兵甲财赋民俗之事,谓之都府,权任甚重。

  而到了宋朝,观察使这个官职,就是为虚衔了,无定员。

  而王禀这个观察使的官职,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

  现在,王禀在军中真正的实际官职,是步军统制。

  而统制,也不是北宋的常设武将官职。

  因为,宋朝忌惮武将中的哪位,万一学习并践行宋太祖的做法,也来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可怎么办呢?

  故此,北宋一向注重加强皇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而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时,才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统制”或“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某一路兵马。

  赵吉走到王禀的面前,笑容可掬,亲手将王禀搀扶而起,问道:

  “朕闻王统制,乃名门之后啊?!”

  赵吉这样问,就是要调查一下,他面前这个王禀,是不是他所知道的那个青史留名的因抗金而殉国的名将。

  王禀诧异而惭愧地答道:“回官家话,臣王禀是东晋丞相王导二十七世孙,唐昭宗时宰相王抟七世孙。

  先祖皆为名相,臣王禀却未能唱名东华门,却只是行伍出身,从军二十余载。”

  赵吉知道,大宋的文人和文官的地位那是非常高的。

  虽然,他穿越来到个世界的半个多月之内,下达了关于相同品阶的文官和武官地位要一样的诏书,可是植根在大宋国人心中的文臣高于武将的观念,并非一时能改变得了的。

  赵吉道:“名门之后的王统治,若能在战场杀敌,为国平方腊之乱,亦可名留青史。”

  王禀激动地叩拜道:“臣王禀谨遵官家教诲,绝不负圣恩,必勇于杀敌,早日定平方腊之乱。”

  赵吉对上了,这个王禀就是他所知道的那位因抗金而殉国的名将。

  赵吉看面前这位身材魁梧、生龙活虎的四十来岁的王禀将军,心中感叹:若按历史的发展,王禀你还有区区六年的寿命啊!

  宣和七年,金灭辽后,背盟攻宋,大军南下,攻进并州地界……

  童贯见势不好,弃太原还京,留下你王禀为副都总管,统领宣抚司兵守并州的太~原府城……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至并州,强攻府城太~原。

  在张孝纯和你王禀的率领下,在太~原的最外层的土城之内,率领着城内不足两万的民夫轮流昼夜不停地再筑起了一道重城,土城之外,还挖掘战壕,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兵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城中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限额供应……张孝纯坐镇府中,王禀你每天都在城墙上督军守城。

  靖康元年九月,太~原援绝,军民断粮,城陷!而这位名臣之后的王禀,悍不畏死,气节十足,与金军死战到底,抗金守太~原城达二百五十多天……

  王禀没有选择像张孝纯那样委屈求全、曲线救宋的方式投降于金军。

  (张孝纯后来被金国指派给‘伪齐’当了丞相。张孝纯还是心念大宋之恩,他曾多次偷偷地派人给南宋送过不少军事密报的,甚至还包括刘麟精心设计的‘献书刺杀南宋皇帝赵构’的机密也是他泄露给宋军的)。

  太~原城破之后,王禀统领残兵数百余人,退入城中,依然与攻入城内的金军,进行了数个时辰的巷战……

  最终,王禀与金军死战到了身边只剩下十余名负伤军兵,王禀也身中数十枪、箭的重创,眼要被逼近上来的金军活捉,一代名将王禀毅选择了即便死也不当金军俘虏的决定,投河而死……

  想到这里的赵吉,心情有些激动,他望着面前这位如今生龙活虎的名将王禀,感慨颇多。

  赵吉心中暗道:“有了朕这个穿越来当这个世界里的大宋皇帝,朕就绝对不会让你这位一代名将的王禀,死得那么憋屈!”

  战场之上,即便难保武将不牺牲,可是王禀你战死是因孤军无援守太~原。而朕这个穿越者,一定要在金军还没有完全灭掉辽国之前,向金国开战……

  到那时,进攻金国的战役中,朕要看你一代名将王禀的表现。那时,就生死有命了。

  即便在进攻战战役中战死,也绝对不会感到憋屈的。

  ……

  赵吉又询问了一下王禀所部军兵人数、备战等情况,他亲自视察了王禀所布置的杭~州城防……

  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一直陪同着赵官家进行视查。

  虽然,谭稹的官职高于王禀,但是,如今实际上对杭州城布防、指挥守城兵将者却是王禀。

  赵吉很满意杭~州城的严密布防,他觉得王禀确实是一名将才!

  赵吉解下腰间玉带,对王禀道:“王统制,城防布置得此妥,朕将此玉带赐给你。”

  而赵吉在出京之前,像玉带之物,他就准备上百条。毕竟这东西带着也不重,是赏赐给部将,拉拢群臣关系的很好纽带。

  “臣王禀谢官家圣恩。”王禀跪倒在地,不卑不亢地道:

  “然则,臣王禀布置杭~州城防本为分内之事,如今未见贼军攻城,臣王禀还寸功未立,受官家玉带心有愧,亦不能让兵将们服气。

  军中之事,当有功赏,有过罚之。

  臣未立大功,实不敢受官家重赏的这条玉带啊!”

  王禀这么有正直的话,把赵吉给说得也是无言以对。

  晾在那里的赵吉,手捧着刚刚解下来的玉带,这特么的是重新系回去,好像是没有面子,赏赐给王禀,他又说现在没有立下大功不敢收朕的玉带。

  特么的,好尴尬啊!

  不过,赵吉是打心眼里,更加高看了一眼这位未来的抗金名将王禀。

  只有心中正直坦荡之人,才能说出王禀这样的话来吧?

  要是放在那此奸臣、甚至就最普通的大臣们,遇到了皇帝给你面子想拉拢重用你,赐给你赏赐时,绝大部分人不都得乐得屁巅巅地接旨谢恩,然后把赏赐之物供起来,做为自己升官和显摆的资本啊!

  王禀如此正直,又有军事才能,赵吉还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朕决定以后在伐金之战中一定要重用王禀。

  此时,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急忙跪在王禀身边,向官家叩首,打圆场启奏道:

  “王统制出身行武,久居军中,不懂朝廷礼数,拒收官家所赐玉带这是王统制的不对。

  然则,王统制一心就是想在这即将对敌大战之前,给手下兵将树立一个赏罚分明的表率。还请官家息怒,饶恕王统制不懂礼数之罪吧?!”

  “哈哈哈……”赵吉大笑道:“王统制性情正直,朕岂会怪罪呢?”

  谭稹看到赵官家的表态后,立即眉开眼笑,跪拜道:

  “谢官家,官家圣明。官家欲赐给王统制玉带,王统制却想立下战功后再受赐。不如,让臣谭暂时保管这玉带,等到王统制立下大功后,再行赐给,官家看这般如何啊?”

  “甚好。”赵吉将玉带递给了谭稹。

  宦官谭稹双手接过玉带,视若珍宝。

  赵吉一看,这些能混得好的宦官们,还真的是一个比一个精明啊。

  年至中年的宦官谭稹,虽然是新任两浙路制置使,管着手下的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可是,谭稹这样的一个宦官,能懂什么军事、能率军打什么硬仗呢?还不都得靠其重要部下王禀吗?

  故此,宦官谭稹打这个圆场,要求暂时保管赵官家没赐发下去的这条玉带,以此缓解这场尴尬,他是对上面能得到官家的满意,对下面也能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名将王禀的关系……

  ……

  赵吉视查完南城后,又去视察杭~州东城的城防时,把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也带在了身边。

首节 上一节 104/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