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68节

  曹辅叩首后,尴尬地回奏道:

  “臣曹辅不知。只因那尾随着李尚书车驾的小吏,无法进入白侍郎府中,故此,李尚书与白侍郎所谈为何事,臣曹辅一概不知。”

  吓得冷汗直流的白时中,暗叹一口粗气。

  他心中庆幸着,果然如吾所料,方才赵官家只是诈吾而已!

  朝堂之上,其他几位与李邦彦见面密谈过的大臣们,心中也暗舒了一口气。

  突然,赵吉说道:

  “朕却知道,白侍郎与李尚书密谈为何事!宣皇城司密探,入殿!”

  ……

第198章 朕打造比锦衣卫还好用的探事司

  第197章朕打造比锦衣卫还好用的探事司

  “朕却知道,白侍郎与李尚书密谈为何事!宣皇城司密探,入殿!”

  赵吉身边侍立的大宦官梁师成立即高声喊道:“宣皇城司密探,入殿。”

  白时中听得头皮发麻,冷汗直流。

  他是知道,皇城司的权柄甚重,其一掌宫禁宿卫,其二掌刺探监察百官。

  一位身着绿袍子,脚登黑靴的皇城司密探小官,入殿叩首见面圣,道:

  “皇城司下辖之探事司【押班】陈仲,叩见官家。吾皇万岁万万岁。”

  “卿平身。”赵吉对这位皇城司密探【押班】,开门见山,说道:

  “将你派出安插在白侍郎府中当仆役的密探,所探查到的李邦彦与白时中密谈之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讲出来吧!”

  “臣陈仲遵旨。”这位密探押班,从怀里掏出数封秘折,从中找到封面写有白时中字样的展开,读道:

  “据臣陈仲派出的密探回报,李尚书入白侍郎府中后,并未下棋。

  在二人饮茶之时,李尚书抱怨道:‘当今皇家轻待吾等肱骨大臣,以至吾被太学生打伤,不治打人之太学生重罪,反而让吾居家养伤并闭门思过,真是岂有此理?’

  当时,白侍郎连声附和,并抱怨官家如往昔那般善待吾等朝中文臣了,岂是明君贤主所为?……”

  跪着的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听到这位叫陈仲的皇城司负责探查的小押班,居然早就派密探混进了他的侍郎府中,还探听到了他与李邦彦如此大逆不道的谈话,吓得身体晃了几晃险些当场摔倒在地。

  “臣时中,冤枉啊!”

  白时中定了一下心神,极力辩解着:

  “此位皇城司之押班,潜遣逻卒,派密探潜入微臣府内,编织罪行以诽谤微臣。

  臣白时中,不知自古圣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

  …………”

  可是,赵吉想收拾的就是他白时中,岂能听其辩解呢?

  历史学霸的穿越者赵吉知道,如今的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字蒙亨,寿州寿春人,进士出身,如今五十多岁了,长得细皮嫩肉胡子齐胸,人模狗样的。

  白时中的文学才华倒是不错,包括他为自己辩解之言的开头引入部分,都是引经据典的。他是改自于熙宁七年司马光上疏反对皇城司的密探捏造罪证,陷害朝中官员之言。

  司马光的上书原文是:“潜遣逻卒,听市道之人谤议者,执而刑之。又出榜立赏,募人告捕诽谤朝政者。臣不知自古圣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

  皇城司中,置逻卒‘于京师伺察,每月发给湣钱,每季轮换差充。民间俗呼逻卒为“察子”。

  宋太祖时,武德司(皇城司的前身)最重要的职务,是探查军中情状,预防阴谋扰乱。其主要针对对象,是殿前诸班直的“宿卫诸将”及禁军军政。

  只是,身为穿越者的赵吉,绝对不会让皇城司下辖的探事司,像以那样有污陷忠良的违规操作。

  无论是在赵吉刚穿越后不久,他亲自去了皇城司视察并收买人心,还是在他御驾亲征方腊之前,都着重加大发挥着皇城司的两大职能。

  其一,就是继续发挥皇城司掌宫禁宿卫、并保护好朕的职能。

  其二,就是加大发挥皇城下辖的探事司的特务监察职能。

  赵吉要将皇城,打造成比大明的锦衣卫还要好用的特务机构……

  故此,他在御驾亲征方腊离京之前,特别秘密地召见了皇城司下辖的探事司中的数位官员,并下密诣,加大对京城大员们的秘密监察力度。

  赵吉心中认定的那些以前或现在是奸臣,甚至是未来将会是对金军乞和投降派奸臣,都被赵吉列出了名单,让皇城司的密探们无论是自己想办法潜伏到其身边,或是利诱、或是威逼那些奸臣府中的家丁成为皇城探事司的内线……

  而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早已被列入赵吉让探事司密探们暗中监视的重点目标之一。

  原因就是,穿越者赵吉知道,白时中是北宋末年的奸臣之一!

  当初蔡京为相得势之时,白时中一切都奉蔡京父子的意志行事……

  蔡京倒了后,他白时中又反过头来,极力攻击蔡京那些种种欺君专权以及贪腐奢侈的罪行,并极力想与蔡京划清界线……

  在历史上,靖康之变时,白时中跻身为群相中的一位,在还未开战之前,他白时中就建议宋钦宗金军势大并抵抗了,赶快弃城逃跑……

  ……

  “啪”的一声,思至此处的赵吉大怒,他一拍龙案,喝问道:

  “白时中,你可认罪?还用朕再从你府上找来人证不成?”

  “呃?!”白时中惊叹一声,其实他还是想辩解,不过被赵官家拿出了探事司密探收集来的证据,他一时还没有想好如何有力的狡辩。

  只时,此时赵吉哪会再浪费时间听白时中的狡辩,他立即下口谕:

  “白时中,欺君罔上,论罪当斩。

  然则,朕念及大宋在立国之初曾有祖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故此,革去白时中【中书门下侍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白时中听到赵官家在朝会之上这么多文武大臣们的面,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直接贬倔去往黄州那个贫苦之地当个品级低且无权的团练副使,这一辈子恐怕很难有再次翻身的机会了,更别说会跻身于朝会站在前列了……

  白时中听到被贬的官家口谕,木然了两三个呼吸,

  然后,他反应过来后,便正了正衣冠,保留着大宋读书人最后的最后颜面,双眼含泪,声音颤抖地领旨谢恩,道:

  “臣白时中遵旨,谢谢主降恩……”

  ……

  赵吉望着白时因心里受打击后而变得神色凄惨的样子了,心中骂道:

  “白时中,休怪朕啊!这都是你当奸臣自找的。”

  赵吉贬完了白时中后,又看向跪在大殿中的刑部尚书赵野。

  下一个,朕要收拾身为刑部尚书的赵野……

第199章 朕流放抗金弃城遁逃的垃圾大臣

  第198章,朕流放抗金弃城遁逃的垃圾大臣

  赵吉革去白时中【中书门下侍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当年苏东坡就被贬到黄州就当了团练副使。

  他又看向跪在大殿中的刑部尚书赵野。

  这赵野,今年四十多岁,开封人,政和二年登进士第。他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起居舍人兼太子舍人,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大司成。现今,他早已被拜刑部尚书。

  赵吉看着文质彬彬的赵野,心里却知道历史上的这个赵野,在玩弄权术上是一个两面派,在他主政一方时,其表现出来的能力非常垃圾,在面对金军攻城时,他弃城遁逃……

  赵吉回想着没穿越前,看史书对赵野的记载是:

  ‘时蔡京、王黼更(替)秉政,植党相挤,一进一退,莫有能两全者,(赵)野处之皆得其心,京、黼亦待之不疑……’

  也就是说,谁能为相当权,赵野就会巴结谁,还能成为朝堂中当权者宰相的心腹。

  难怪年仅四十多岁的赵野,已经升任了相当于后世高官干部的刑部尚书了。

  然而,再看元符年间的进士曹辅,因其为人正直不会巴结权贵,如今才混到了一个小小的六品的监察御史(这还是朕准备提拔他,安排他这个有监察弹宰相的实权小官)。

  这个垃圾大臣赵野,让他巴结权贵行,让他主政一方、管理军队却不行。

  在历史上的公元1126年,处于抗金要地的大名府(今邯郸大名县的东南部),原本由抗金还算得利的徐处仁任大名府尹、北道都总管,并统辖捷胜军。

  可也正是因为徐处仁在第一次抗击金军南下时,守住了大名府有功,当金军第一次北返后,朝廷对徐处仁进行嘉奖,升了徐处仁的官职,把他调回京城,这使得大名府失去一名良守。

  自从徐处仁离开大名府后,接替者是蔡懋,他只干了很短的时间,朝廷便让朝臣赵野接替了蔡懋任大名府尹、北道都总管,统辖捷胜军。

  赵野担任大名尹的时间是,靖康元年六月到靖康元年的十一月,在他短短五个多月主政大名府军政期间,就出现了两次大乱。

  一乱,是大名府的一部分胜捷军叛乱……

  二乱,是大名府内的勤王军骚乱……

  而且,赵野任北道都总管,领军入援京师后,他还故意迟留。

  可见赵野只会巴结权贵,其主政军务的能力,绝对是垃圾他妈给垃圾开门——垃圾到家了。

  可是,在建炎元年,朝廷还是把赵野‘责邵州安置,后又复知密州’。

  当金军南下时,赵野为保自己的小命,弃密州城而遁逃,后被军校杜彦追赶而上,将赵野杀死于逃跑的路上……

  想到这里的赵吉恨赵野真的该杀,不过那时的赵野已经酿成了大错。并对大宋抗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之后,才被杀死的。虽然能解恨,但是造成的损失极大。

  而朕作为提前知道这段历史的穿越者,绝对不能让赵野这个只会巴结权贵的抗金逃跑派废物再担任要职了。

  赵吉在御驾亲征方腊之前,早已凭借着自己对北宋末年的历史先知,在朝中那些未来在对金军时会乞和的投降派,以及逃跑派的重要大臣身边,想方设法地秘密地安插了皇城司的密探,或是皇城司威逼利诱发展出的线人。

  为的就是,找出这些坑国害民的未来罪臣的把柄,以便提前收拾他们,好对未来的对金大战中提前止损。

  赵吉冷冷地问道:“赵野,李邦彦入你府中拜会,你二人所谈何事?”

  战战兢兢的刑部尚书赵野,吓得冷汗早已打湿衣背。

  他不知道自己府上到底有没有司城的密探,他正在犹豫之际……

  赵吉却让负责皇城司密探的押班陈仲,宣读出收集来的证据。

  陈仲遵旨后,展开了密探回报给他的密信,读道:

  “吾将刑部尚书赵野府内的两名仆役,发展成了皇城司的密探,并探查到的尚书右丞李邦彦入赵尚书府中之后,开始抱怨官家对他被太学殴打之事的牢骚,

  然,当时赵尚书虽默不作声,却连连地点头附合。

  最后,尚书右丞李邦彦恳请刑部尚书赵野,等赵官家东征方腊回京后,请求他连名朝中官员,向官家启奏要对参于闹事的太学生陈东等人应该治以重罪,再保举他李邦彦回朝继续任尚书右丞……

首节 上一节 168/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