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231节

  京城的很多士大夫便忧心如焚,纷纷给新皇帝(宋钦宗)赵桓上书:

  “自江以南,诏令将壅不行……”

  “东南之地恐非朝廷”,

  “江浙之变,萧墙之祸,不可不虑!”

  “今日事势之急,殆有甚于北敌者……”

  宋钦宗赵桓面对如此时局时,他也很担心自己的老爹赵佶真的会复辟,那他就当不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了。

  故此,宋钦宗赵桓当时是吃不好、睡不好,整日忧心忡忡。史书上对此记载的是:

  ‘自上皇东幸暴露,(钦宗赵桓)日夜忧思,至避殿减膳,不遑宁处,群臣士庶,莫不知之……’

  宋钦宗赵桓甚至当着群臣的面公开说道:

  “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

  当然,宋钦宗赵桓这句话能公开说,从表面上的意思,谁也挑不出毛病,甚至还能表现出他对父皇的思念之情。

  但是,聪明之人,去结合当时的谣言‘太上皇要在镇江复辟’的背景,再去分析宋钦宗赵桓说出那句“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的话呢?

  再后来,也验证儿子猜疑父皇;甚至,儿子提防着父亲的种种痕迹,还是能在史册中找到相关记载的。

  第一京城开封解围之后,宋徽宗从江南回到了京城后,

  徽宗称呼儿子为“陛下”,自称“老拙”。

  某是,(宋钦宗)赵桓去看望徽宗,他看到徽宗桌案上有一个酒壶和两个酒杯,他便给太上皇倒了一杯御酒。

  徽宗一口气喝干了,他顺手也给儿子赵桓倒了一杯酒。

  钦宗伸出手接过太上皇给倒的那杯酒,本想喝下,

  可是,钦宗身后的太监轻轻地踢了一下他脚后跟,钦宗赵桓恍然大悟,说什么也不喝太上皇给倒的这杯酒了……

  宋徽宗见状,失声痛哭……

  …………

  穿越者赵吉思绪至此,他知道皇家父子,相互猜忌提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为了至高无尚的皇权,别说是父子相互猜忌提防了,就算是父子相残,父杀子、子弑父之事,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也绝非个例!

  …………

  赵吉皱起眉头,他以知道这段历史的优势,能将跪在自己面前的太子赵桓的前世今生,看得一清二楚。

  其实,赵吉已经萌生出了废掉太子赵桓之心!

  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好时机……

  ………………

  PS:求票。

第240章 若金灭辽后攻宋,将奈何?

  赵吉已经萌生出了废掉太子赵桓之心!

  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好时机……

  只不过,赵吉知道现在,还不是废掉这个怂货太子的最佳时机。

  毕竟,不可能因为太子在那投掷场中没有扔好手榴弹,而废掉太子吧?!

  那样的话,朝堂忠臣还不得“炸窝”了吗?

  他冷冷地赵桓说道:“太子平身,到一旁休息,压压惊去吧!”

  赵桓叩首谢恩道:“谢父皇,儿臣遵旨。”

  他起身退到一旁。

  赵桓并未真的敢去休息,而是低着头,提心吊胆站立在这观战高台的护栏边。

  赵吉也没有去理睬这个不争气的太子赵桓,而是开口去问,那两名救下太子的投掷手护卫的姓名,并对他俩大加赞赏了一番……

  赵吉道:“二位护卫忠于大宋,在危急关头,处乱而不惊,敢于能挺身而出,救下太子,有功于社稷。

  朕赐二位‘金牌投掷手护卫’封号,每人每月领取双倍月俸!”

  赵吉之所以如此对待他俩,就是想让普通的军卒比皆知晓,在朕的英明统治下,有功者必当受到赏赐。

  这种赏赐,对于那两名掷弹手算是很高的了。

  但是,对于身为皇帝的赵吉来说,还真不算高。

  赵吉之所以没有给他俩更高的赏赐,主要还是怕他们俩骄傲……

  现在,大宋还缺少能培养出杰出的火器使用者的教官,这二人无疑可以成为很优秀的投掷手教官,将来应该能教出更多的优秀投掷手。

  现在,朕若是给他们俩特别丰厚的奖赏,那么,他们俩就不能安心于只当小小的掷弹手教官了。

  那两名投掷手听到大宋天子不仅赐给他俩如此特别的封号,还给他们俩涨了一倍的月俸,他二人自然无比欢喜。

  他俩跪地叩首,对赵官家感激不尽道:

  “小人谢主降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赵吉微微一笑,鼓励道:“二位爱卿平身。将来在军中培训投掷手之事,朕希望二位亦如今日之良好表现。

  二位爱卿平身,暂且退下吧!”

  “小人遵旨,拜别官家。”

  那两名投掷手护卫高高兴兴地退下,走下了观战高台。

  ……

  此时,跪在赵吉面前的还有两个人,分别是郓王赵楷和康王赵构。

  其实,之前赵吉站在高台之上,对赵楷和赵构在扔手榴弹的过程中的表现,看得是一清二楚。

  甚至,赵吉曾看到,在太子赵桓没有扔远手榴弹有生命危险时,康王赵构和郓王赵构的某些细节动作。

  以此,赵吉大概能看出赵楷和赵构当时的想法……

  不过,赵吉看破,却不说破。

  他并不怕诸多皇子中,有为了得宠,甚至为了东宫之位而相互竞争的事情发生。

  那样才能优胜劣汰,才能为大宋‘物竞天择’出最优秀的皇储。

  赵吉暂时并不想当面揭穿郓王赵楷那种的巴不得太子出事的心理,

  但是,他还是可以对他俩扔手榴弹前后的表现,来教育一下他们俩的。

  赵吉悠悠地说道:“楷儿、构儿,在扔手榴弹过程中,表现得都很出色。”

  郓王赵楷道:“儿臣多谢父皇夸赞……”

  少年康王赵构也立即谢恩道:

  “儿臣多谢父皇夸赞,然则,儿臣在扔手榴弹时,照比三哥扔出那么远的距离,可差远了!”

  赵吉听后,默而不语。

  郓王赵楷很想在父皇的面前表现出‘兄友弟恭’的样子,他立即替康王赵构辩解道:

  “父皇,儿臣觉得,如今九弟还差三个月才满十四岁,扔手榴弹时能扔出二十余步远,已经很难得了。

  若九弟他长到了儿臣这么大的及冠之年时,九弟定然能与儿臣扔得差不多远的!”

  赵吉冷笑道:“楷儿,你以为你手榴弹扔得远,此次你的表现在朕的心中胜过构儿了吗?”

  天资聪颖的郓王赵楷,立即明白了自己败在了哪里,他叩首道:

  “儿臣之败,在于听到父皇让吾等谁有勇气去试扔手榴弹时,儿臣不如九弟之能,儿臣犹豫了。

  父皇圣明,看出了儿臣当时的一丝懦弱,没能像九弟那样敢于第一个去试扔手榴弹。

  儿臣败得心服口服!”

  与赵楷同跪在地上的少年赵构,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扔手榴弹时才扔出了二十多步远,而哥赵楷扔出了五十多步,却因为还没有扔手榴弹前就已经在父皇的心中分出了胜败?!

  “哈哈哈!”赵吉大笑道:“楷儿不愧是前年的科举状元,聪明无比啊!

  不错,正如楷儿你分析的那般,朕富有四海,兵将百万,何缺尔等这些皇子去当投弹手呢?”

  赵楷和赵构赞同地点了点头。

  赵吉走到郓王赵楷和赵楷的面前,分别拍了拍他俩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楷儿、构儿,朕让尔等皇子去扔手榴弹,是为了锻炼尔等的勇气!”

  郓王赵楷和康王赵楷,皆恍然大悟。

  赵吉微微一笑,又说道:

  “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

  “朕犹记得读《论语》时,《宪问》一篇中,所言: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朕希望,诸位皇子皆能智勇双全!

  面对如今天下复杂形势,尔等必要‘勇’字当先!”

  郓王赵楷和康王赵构,再拜道:

  “儿臣谨记父皇教导……”

  赵吉那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感叹道:

  “朕观天下形式,西北有党项人时常的扰边。

  北方辽国,虽然与我大宋自澶渊之盟以后,百年无战;

  然则,那是我大宋用岁币换来的和平,实乃屈辱!

  还有,辽吞占我华夏的燕云十六州已达上百年,朕身为大宋天子,岂能久忍汉家之地被异族强占那么多年呢?

  更何况,如今东北新兴发展壮大的金国,羽翼已丰,金戈铁马踏破辽国半壁江山!

首节 上一节 231/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