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36节

  便托词说自己要午睡少许,让宝玉改天再来顽,正好袭人过来找宝玉,说太太叫他过去说话,黛玉才松了口气。

  继续看剩下那几页,没看多久,门外又响起脚步声,黛玉眉头微微一皱,看清来人,才露出笑颜。

  “三哥哥怎么不在家用功,有空到我这里逛?”

  贾琮笑道:“也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读,不然神仙都会倒,也要劳逸结合,出来走走散散闷。”

  “妹妹昨日借了几本书去,看得怎么样了?”

  黛玉笑着指着书案上:“自己看嘛。”

  贾琮到书案前一看,发现书上都用朱笔了细细的标注,文字秀雅纤巧,观之可爱,标注的文字针砭入理,很是精到。

  旁边的宣纸上还对书中精要之处做了摘录,没想到她借了自己用于策论筑基的书,竟看得如此精细。

  不禁赞叹:“妹妹真是天生的读书种子,如不是生了女儿身,哪里轮到我们这些人去考学折桂。”

  黛玉笑道:“我不过是闲着无事罢了,我看三哥哥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就挑了这几本,有了这些批注摘抄,三哥哥再读也会省心些。”

  紫鹃一旁说道:“姑娘往日读书也常有,也没这两日怎么费神,也不怕伤了眼睛,我劝都不听。”

  黛玉脸上一红,说道:“还不快些个给三哥倒茶。”

  贾琮心中感动,突然明白黛玉为什么借这些书,竟是想着帮自己少费一些功夫。

  温声说道:“妹妹不用担心,离秋闱还有小半年功夫,时间还算充裕,可不敢让妹妹这么劳神。”

  贾琮见黛玉书案上放了一个淡绿色的水晶方瓶,不正是秀娘香铺中卖的东瀛水玉香水。

  这东瀛水玉香水,外型精美,他倒是想送一些给园中姊妹把玩,只是一直没顾上。

  好奇问道:“妹妹怎么有这东西。”

  黛玉答道:“这是东府珍大哥从外面得的,尤嫂子拿了两瓶给老太太赏玩,老太太分送了我和宝玉。

  要说也奇怪,这水玉香水是女子之物,只有女子才会去买,珍大哥一个爷们却得了来。”

  黛玉一句无心之言,贾琮听了心头一跳。

  ……

  贾琮回到清芷斋时,刚过未时,回到书房准备开始下午的功课。

  书房里却没看到英莲的影子,便问道:“英莲去哪里了?”

  五儿回道:“刚才我走不开,让她给宝姑娘送桂花柿子糕了。”

  贾琮心中一惊,隐约觉得不好。

  他和五儿她们都没说过英莲和薛蟠的纠葛,当初自己及时救走了英莲,事情既然没发生,自然没必要去说。

  自从薛家住到了隔壁的梨香院,因为薛蟠是外男,只从临街的门户出入,从不会进入贾家内宅。

  这是大户人家男女有别的规矩,即便薛蟠这样的纨绔,也绝不会去触犯,不然贾政这个姑父打死他,都没人说闲话。

  但贾琮还是多留了心,毕竟当初薛蟠是见过英莲的,也是因为强买英莲,才打死冯渊闹出这么大的事情。

  所以他从不会让英莲去梨香院走动,以免撞见薛蟠闹出是非,连自己也很少去梨香院,主要是薛蟠这种闯祸胚看着膈应。

  想到这些,哪里还坐得住,起身就赶去了梨香院。

  刚走到院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薛蟠的有些嚣张的声音:“你是素云,可让我好找,你怎么会在这里,要说还是和爷有缘。”

  贾琮心里一沉,果然还是惹出事来!

  英莲惊惧的声音,夹着宝钗羞恼的话音:“哥哥伱这是做什么,还不走开,她是琮兄弟屋里的丫头!”

  贾琮猛的推开院门,看到宝钗正挡在英莲面前,地上翻倒一个个装着桂花柿子糕的食盒。

  宝钗见得贾琮突然出现,脸上神情吓人,俏脸刹那变得苍白,哥哥见他的丫头貌美,就说这些疯话,要不是自己在场拦住,后果……。

  这一幕还赶巧被他撞见,以后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对他,宝钗羞愤得欲哭无泪,恨不得找条缝去钻,哥哥也太荒唐了。

  英莲见到贾琮,惊喜中带着哭音:“少爷!”跑过去就躲到他身后,根本不敢正眼看薛蟠。

  贾琮察觉英莲抓住自己衣服的手,微微颤抖着,心中更是一片冰冷。

  当日英莲在郭老二手里,每日担心被卖掉,如今再见了薛蟠这强买之人,心中如何不会惊恐。

  薛蟠瞪大牛眼,嚷道:“怪不得当日我找不到这丫头,原来是你使奸偷买走了她,让我和那冯渊都做了傻子!”

  宝钗听了也脸上一变,这才明白过来,英莲原来就是哥哥与人争抢的那个丫头,怎么又到了琮兄弟房里?

第203章 梨香起风波

  “薛蟠,你寓居我贾家,以客欺主,居然敢对我屋里的人无礼,真当我贾家无人吗!”

  宝钗见贾琮脸色阴沉,看得让人心悸,往日如玉公子的模样早已不见,便知他心中怒极。

  当初在金陵,母亲求他为哥哥开脱,她便看出他内心不屑,如今哥哥又做出这种荒唐事,他心中不知把薛家看成何等不堪。

  宝钗一颗心像是被撕扯一般,说不出的羞耻和痛苦。

  当初薛蟠为了英莲,能将冯渊活活打死,可知他对英莲的觊觎之深,如今又遇上了,脑子一热,哪里肯罢休。

  在金陵老家时,他日常走马斗鸡,仗势欺人干惯了,上来就想动手,被宝钗和赶来的莺儿死死拉住。

  “琮兄弟,今日我哥哥不对,你大人有大量,还是先带英莲走,改日我定给琮兄弟道恼。”

  贾琮本来就等薛蟠上来扭打,正好有借口好好修理一通,见宝钗死死拉住薛蟠,脸色惨白,满脸是泪,眼睛中都是哀求的神情。

  贾琮叹了口气,拉着英莲就走,薛蟠这种不值一提的纨绔之徒,根本没多说的必要。

  对方真要纠缠不休起来,只要稍用些手段,翻起冯渊的旧案,薛蟠和贾雨村都要遭殃。

  神京可是天子脚下,这样的法子不要太多,只是要做,不能趁这个当口罢了。

  贾琮走出梨香院时,正好遇上薛姨妈带着丫鬟同喜,从王夫人房里回来。

  薛姨妈见贾琮带了个丫头,一脸冰冷的从梨香院出来,也吃了一惊。

  ……

  梨香院。

  “你这个不省心的孽障,如今我们住在亲戚家中,伱怎么能招惹人家屋里的丫头,你还要不要脸!”

  “那丫头就是我在金陵看上的,不是因为她,儿子如何会打死那冯渊,竟然被那小子使诈偷买了去,我不服!”

  薛姨妈原不知其中根由,一听这话也楞了。

  “果真是你当初要买的那个丫头?”

  “妈,这事儿子哪里会胡说。”

  当初儿子为了这丫头,可是闹出了人命官司,一家人才不得不迁居到神京,薛姨妈一向溺爱儿子,不然又怎么将他惯得这等混账。

  说道:“即便就是那个丫头,如今在琮哥儿的房里,你也不能这么放肆,真要喜欢,也要好好说,大不了多花些银子买来就是。”

  一旁的宝钗脸色大变,急声说道:“妈,你这是什么话,见人家的丫头好,就要使钱强买,没的不尊重人,贾家会缺这些黄白之物。

  琮兄弟这样的人,怎么会把银子放在眼里,我看他对那丫头宝贝的很,断然不肯的,哥哥荒唐,妈怎么还这么骄纵他。”

  薛蟠嚷道:“妹妹这是什么话,怎么偏帮着外人,我也看出来了,你见那小子长得好,心里便看上了,事事都向着他,人家领情吗。”

  宝钗羞恼得满脸通红,哭道:“妈,你看哥哥都在说什么浑话……。”

  薛姨妈听了这话,也吓了一跳,女儿还待字闺中,这等浑话传了出去,女儿家的名节还要不要。

  “你这个下流胚子,每天惹是生非,灌了黄汤昏了头,有这么歪派自己妹子的吗,以后再说这个浑话,我就没你这个儿子!”

  “给我滚回自己房里去!”

  薛姨妈见自己女儿脸色苍白,在一边垂泪,心中一阵心疼,连忙一通安慰。

  但是儿子的话,她却听到心里,想起女儿那次在金陵老宅初见贾琮,神情就有些不对,刚才又是这种反应,多半是心里相中了他。

  要说那小子生成那般得意,自己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会招惹女子是免不了的。

  薛姨妈在梨香院住了些日子,不再像刚入贾府时看不清行情,虽然也知道贾琮出众,生母还被追封了诰命。

  但听自己姐姐说,琮哥儿的娘,终归是个烟花出身,说起来也太难听。

  且都说老太太最疼的是宝玉,最不待见的就是这琮哥儿,再说他就算再出色,也只是庶出,将来荣国府的家私人脉,可轮不到他头上。

  到头来还是个分房出府的路数,就算他有偌大的文采,考个状元出来,又能怎么样,不过是个穷翰林,那又能顶什么用呢。

  女儿毕竟年轻,看上那小子无双品貌,却不知这世道艰苦,大贵之家正偏嫡庶才是一等重要。

  只是见女儿失魂落魄的模样,这个时候也不好说那些个,只等寻到机会慢慢开解。

  ……

  清芷院。

  芷芍正拉着英莲安慰,她们当初在蟠香寺就同处一室,感情甚笃。

  五儿两眼发红:“三爷,都是我不好,不该让英莲去梨香院送东西。”

  晴雯咬牙切齿:“这谁能想到,薛家的那个爷竟是这样下流货色。”

  贾琮对五儿安慰道:“你又不知道里面的底细,怎么能怪你呢,以后没我的话,都不要去梨香院,省的麻烦。”

  又让娟儿四儿关了院门,等到了日落时分,突然有人来敲门。

  来的却是贾母的大丫鬟鸳鸯,说是老太太叫三爷过去问话。

  路上鸳鸯和贾琮说,晌午梨香院的事闹的动静不小,不知谁把话传到太太和老太太那里。

  贾琮心中叹息,贾府就是个筛子,耳报神又多,什么破事都往荣庆堂传,老太太也不嫌烦。

  荣庆堂中不仅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这些当家妇人都在,连贾政都在。

  只是贾政脸有怒气,王夫人的神情有些尴尬。

  本来家中子弟有点磕碰都是常事,过去了就好,犯不着兴师动众的。

  可方才贾母和王夫人却听人传话,说琮三爷的丫鬟去梨香院送东西,被薛家的少爷调戏,然后琮三爷找上门,差点打起来。

  这话把贾母和王夫人吓了一跳,调戏丫鬟,这话涉及内宅清誉,况且还连带着外家亲戚。

  内宅可是住了好些没出阁的姑娘,这种浑话传了出去还了得。

  这事没搞清楚之前,自然不好去质问薛家,怎么还有王夫人的脸面在,所以先把贾琮叫过来问清楚。

  贾母见到贾琮进了荣庆堂,便不由自主有些头疼,春祭之后也没消停多少日子,又是他闹出事情,这样的犯忌讳的种性,委实不多见。

首节 上一节 136/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