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37节

  落下口实,便有投机站势之嫌,那位疑心病重的皇帝会怎么想……。

  赵王笑道:“玉章多虑了,小王久闻玉章书法已入宗匠之境,一张宝贴千金难求,如能得赠,可比这刀枪把玩之物,贵重许多。”

  贾琮回道:“王爷既有雅趣,乃是贾琮的荣幸,必定提笔铺纸,相送斧正。”

  赵王爽朗一笑,气度轩朗英武,这卖相的确比他兄弟宁王,是要好上许多。

  贾琮心中却有几分明白,自己少年即被加恩封爵,今天又因新研火炮,得皇帝御赐蟒袍,谁都看出圣眷日隆。

  这位赵王不仅文武俱全,圣上倚重,城府气度也有些不凡,闲烧冷灶,攀交俊好,对这种皇家翘楚来说,只是惯常手段。

  贾琮也是含笑接过宝刀,客套过了,推辞过了,再蘑菇下去也就着了痕迹。

  很多事过犹不及,反而会让人觉得,半大小子心思过于深沉,生出枭士之忧。

  回去好好写一幅字,平了这档子人情便是。

  ……

  大周宫城,凤藻宫。

  敬德皇后年近四旬,但保养精致,依然容丰貌美,风姿不俗,举止之间尽显母仪天下的凤仪。

  她是嘉昭帝潜邸时正妃,陪伴当今度过潜龙时的平淡寂寞,也陪着他走过御极时的刀光血影。

  夫妇患难与共,相敬如宾,如今统领后六宫,处事严明公正,颇有贤名。

  并且也非常懂得中和之道,帮着皇帝融和与太上皇、太上皇后的关系。

  当初嘉昭帝为生母建寺安灵,朝前引发礼仪之争,但后宫之内却并无掀起风波,几乎默认了皇帝的主张。

  全赖敬德皇后和两位太上居中斡旋,其中功德并不为外人所知,但嘉昭帝却是心知肚明,所以对自己的皇后甚为信服。

  但对敬德皇后来讲,她一生最得意的东西,除了登上九五之尊的夫君,就是眼前这位入宫问安的爱子:赵王李重瑁。

  自己这个儿子是圣上唯一的嫡出元子,更难得的是自小天资聪颖,文武双得,整个皇室都很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

  这个儿子是敬德皇后最大的骄傲,也是她稳居后位的最大依靠。

  而且,就像朝堂内外暗议风传一般,敬德皇后也认定,自己的儿子将来必定登上大宝。

  因为,自己儿子不管是血脉嫡系,还是文武才略,皇子之中都是不二人选。

  只是赵王满十五岁后,便被封王出宫立府,虽然也时常入宫问安,毕竟不像小时那样,日日养在身边。

  虽然赵王每次入宫问安,敬德皇后的心情总是很好。

  她一边让心腹的贾女史,去准备赵王喜欢的吃食佳肴,准备好好款待一下儿子。

  一边说道:”圣上赐宴是为恩遇朝臣,母后看你必也放不开,圣上今日难得有兴致,却不知因何赐宴?”

  赵王笑道:“那些朝臣不过沾了贾家威远伯的光,他在火器工坊造出新型火炮,父皇亲临校场观看演练。

  因这新型火炮威力惊人,父皇龙颜大悦,兴之所至,才给贾琮和参演的朝臣赐宴。”

  这时,一个女官走入大殿,后面跟着几个端着盘盏的宫女。

  这女官身形高挑苗条,穿红绫合领对襟大袖袍衫,下身一条素色百褶裙,头戴一顶精美瞿冠,娇容蕴含书卷之气,举止皆存娴雅静美。

  她刚才入殿时,正好听到赵王说到贾琮的事情,一双明眸中闪过意外和惊喜。

  赵王看到这女官指点宫女设菜摆桌,对敬德皇后说道:“母后,儿臣要是记得没错,贾女史便是荣国府嫡女,和威武伯是同辈之亲吧?”

  敬德皇后笑道:“他们的父亲是一母同胞手足,可是至亲的堂姐弟。

  元春,本宫记得,前两年你还见过伱那弟弟一面。”

  元春微笑道:“琮弟那次被圣上加封八品官身,入宫谢恩之时,蒙娘娘恩典,赐我姐弟见过一面。”

  敬德皇后道:“这两年你那弟弟,也曾被圣上传入宫中几次奏对,不过本宫也是时候得知,不然倒是可让你姐弟多见几次。”

  赵王目光一转,笑道:“母后,玉章研制火炮建功,父皇赐三品蟒袍,赐宴完毕之后,便被召去尚衣局量衣,如今还在宫中。”

  敬德皇后笑道:“如此倒也便利,便让抱琴带了本宫银牌,将他召来让你们姐弟一见。

  都说你那弟弟,是神京贵勋子弟中无双得意之人,本宫还给他赐过衣袜,却没见过他人,今日也见见稀罕。”

  元春听了这话,一脸惊喜,她久居深宫多年,历来很难见到家人,那年见过贾琮这弟弟,一直难忘,如今又能姐弟相见,自然欢喜。

  连忙跪下向敬德皇后谢恩。

  皇后摆了摆手笑道:“这也不值当什么,你入宫为官多年,平时难见家人,你这弟弟还未成年,出入宫禁也不用忌讳,能见就多见几面。

  等他再大几岁,便要再见反而不易了。”

  元春还是执礼谢过恩,不过她心中也很清楚,为何皇后和赵王会对自己优容,让自己姐弟能在宫中相见。

  其实,自从贾琮在辽东屡次建功,最后还被册封世袭罔替伯爵,连带着自己这个堂长姐,在宫中也水涨船高。

  自己这个弟弟,不仅文华惊世,还能驰骋沙场,斩将平乱,十四封爵,可知圣上对他的看重。

  皇后这段时间已赏了她几次,都是些极名贵的钗簪衣裙,皇后帮皇帝笼络得力干臣,这也是应有之义。

  这次又如此顾及到姐弟亲恩,当元春再看那位承欢膝下的赵王。

  心中便能品出更多的意蕴,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担忧。

第334章 深院乱别情

  大周宫城,尚衣局。

  等到嘉昭帝赐宴完毕,贾琮被内侍带到宫中尚衣局量衣。

  皇帝御赐蟒袍为圣恩荣耀,但是每个人体型不一,不可能都合规仪态,能直接使用存制赐服。

  但凡体态迥异之人,或太高太矮,或过胖过瘦,就要量体定制。

  皇帝赐服,每当朝会或典仪,都需要穿戴以显皇恩,如果赐服大小不合体,那就会有损皇家威仪。

  不过,尚衣局的女官和内侍,见过不知多少被赐服的官员,但像贾琮这样年轻的,也是闻所未闻。

  这些人见惯荣宠风云,知道凡这样卓然不同之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当知道今日量衣之人叫贾琮,也就愈发恭敬起来。

  给贾琮量体裁衣倒是做得一丝不苟,又取来存制的蟒袍试穿,记录不合之处,以作裁改。

  此时,一个宫女进了尚衣局,姿容秀丽,姿态绰约,袅娜如兰,仪容颇为出色。

  那尚衣局的女官倒也认得,笑道:“原来是凤藻宫抱琴姑娘,不知今日何事吩咐?”

  那尚衣局女官是有品秩的,却对抱琴一个无品的宫女颇为客气。

  皆因最近凤藻宫贾女史行情看涨,听说已被皇后数次赏赐,谁让人家出了个有本事的弟弟,也就是眼前这少年。

  贾琮看到一身宫装,巧笑嫣然的抱琴,虽然快两年没见,却一点也没变化。

  抱琴笑着看了贾琮一眼,取出一块光灿灿的银牌,说道:“陈尚官,我奉了皇后凤谕,请贾大人到凤藻宫觐见。”

  那陈尚官一听,也是吃了一惊,这位少年郎还真是受宠,这边皇帝赐服,那边皇后召见,也怪不得贾家女史在宫中走势。

  陈尚官满脸笑容:“请贾大人尽管前去,方才已量过衣尺,贾大人形仪一等一的好,只要对库制赐服做微小改动,一炷香功夫即得。

  到时我着人送去凤藻宫,贾大人就不用来回奔波了。”

  贾琮微笑着谢过陈尚官,让对方有些受宠若惊,连说不用客套。

  一路上抱琴总是回头看贾琮,她已两年未见贾琮,觉得他变了许多模样,脱去不少稚气,多了男儿风范,样子似乎比以前更加得意……。

  贾琮笑道:“许久未见,抱琴姐姐风采依旧。”

  抱琴脸色微微一红,说道:“宫中深邃,青春易老,再过几年三爷就不会这么说了,倒是三爷长高了许多,风采更胜往昔。”

  贾琮见抱琴不过十七八岁年纪,后世可是花一样的年龄,却也会说出青春易老的话,心中微微有些好笑。

  抱琴说道:“那次三爷在看过姑娘之后,姑娘常常念到三爷呢,三爷几次进宫面圣,只是宫规森严,却也不得相见,姑娘很是想念家人。”

  谈到这个话题,两人都有些默认,因为这是一道死题,基本无解。

  世家大族想要圣眷荣宠不衰,总是想尽各种手段,送自家贵女入宫奉驾,便是重要的手段。

  可是真正能得圣眷宠幸,得到封位者,不过万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年华空掷。

  等到人老珠黄,或是遣送返家,或是做个陈尚官那样的低阶女官,了此残生。

  ……

  等到抱琴带着贾琮,一路进入凤藻宫大殿,便看到上午见过的赵王李重瑁。

  还有一个窈窕婀娜的女子,俏脸生晕,一双明眸打量着自己,眼神流露出温柔眷顾,正是许久未见的元春。

  而居中鸾座上有位仪态万方的女子,年过三旬,满头珠翠,身穿直领大襟右衽五凤袍。

  射入室内的阳光,照耀在凤袍上的金织图案上,反射出耀目灿烂的豪光,刹那间可夺人眼目。

  贾琮当然知道这人便是当今中宫皇后,不用抱琴提示,便上前行拜大礼。

  敬德皇后对这位名动神京的少年,颇有好奇,饶有兴趣的打量。

  虽听说他不过舞象之年,却见他已生得身姿颀长,宛如玉树芝兰,举止从容,气宇轩然,容貌俊美无俦,仪表隽然绝俗。

  敬德皇后微笑道:“本宫虽素来知威远伯少年得意,文武双得,却从未见过,刚才重瑁还将你好生夸了一通,本宫还有些不信。

  这时见了,才知果然是这般得意,府上太夫人倒是好福气,元春也有个好兄弟。

  你们姐弟难得见面,本宫就不多言了,元春你自带伱兄弟下去说话吧。”

  贾琮被女人夸长得好不是第一次,早就无感了,只是和元春一起郑重谢过皇后恩典。

  ……

  跟着元春和抱琴出了大殿,蜿蜒走了少许,去了凤藻宫左近,一处女史官廨院落,却是空荡荡的无人。

  如果不是贾琮还未成年,而且又是皇后格外降恩,这个地方贾琮寻常是来不了的。

  等到两人在院中坐下,元春微笑着细细打量了他一番,说道:“琮弟,自那次在宫中相见,算起来已有两年时间。

  弟弟可是长高许多,真是长成大人了,姐姐在宫中常听到你的消息,实在与有荣焉。

  数首诗词,名动江南,不仅中了解元,还在辽东立下大功。

  这等少年能为,姐姐以前可是闻所未闻,贾家能出你这样的佳子弟,真是大幸事。

  如果琮弟能早生几年,或许家里便不用让姐姐入宫了……。”

  贾琮听到元春说到这里,语气中有种说不出的遗憾,只是这种事却是无从劝解。

  他便特意捡了家中姊妹的一些趣事来说。

首节 上一节 237/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