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84节

  但王夫人即便心中不服,也不敢在鸳鸯跟前表露,因老太太信这个丫头,只怕比信自己还多些……

  自己只要略有不满之情,这丫头在老太太跟前学嘴,只怕婆媳之间要生出嫌隙。

  王夫人想要二房得势翻身,唯一的依靠便是贾母,可万不敢让她生出一丝不快。

  王夫人强笑道:“宝玉房里的事情,不好劳动老太太费心。

  只是老爷知道事情,要让宝玉回东路院问话。

  我担心老爷性子急躁,对宝玉会有打骂苛责,心里很是担忧,想请老太太周旋。

  你只管把这话告诉老太太,我明日再来给老太太请安。”

  鸳鸯不动声色说道:“二太太的话我记下了,老太太醒了必会告诉。”

  王夫人有些恹恹不乐的走了,鸳鸯才快步进了内堂卧房。

  ……

  荣庆堂后院卧室,贾母正靠着躺椅上闭目养神,鸳鸯附在耳边将王夫人之语转述。

  贾母听了鸳鸯的话,一双老眼张开,叹道:“她也是想不开的,事事入心,一点亏都不愿吃。

  这事如由着她来闹,只怕就要难以收拾,还没等我死,大房二房就要撕破脸皮。

  琮哥儿如今是家主,要是按照族规常理,两房不睦,便要分房立户,便是我都拦不住事。

  到那种境地,我的宝玉可不是丢些脸面,想过安生日子,只怕不容易了。

  鸳鸯,你安排一个婆子,去东路院那边守着,二老爷下衙后便传话,就说宝玉做错了事,我已经教训过了。

  让二老爷保重身子,不要再因此事生气,宝玉这几日先不回去……”

  ……

  荣国府,凤姐院。

  王熙凤和平儿围在五儿身边,五儿正在校对两本账册清单。

  说道:“二奶奶,上回三爷承袭荣国爵,因是降等袭爵,西府少了五百石的爵产。

  折算成上等良田被朝廷收回,剩余爵产都被朝廷重新清点造册,我手上这本就是宗人府下发的爵产清册。

  我听三爷说过,上册爵产都是皇命钦赐,须由爵主嫡脉相传,不得划割分传旁系子弟,违者大不敬。

  上一辈大老爷和二老爷,因是老太爷临终遗奏上表,朝廷才特许两房不分,大房承爵,二房继产。

  但到三爷这一辈,圣旨钦定,三爷承爵继产,西府爵产需三爷子嗣单传。

  文字辈或玉字辈分家,只能分割贾家自置产业。

  我将宗人府清册和公中账册校对,这十年以来,贾家耗费不小,每年公中都没多少盈余。

  因此最近十多年都无像样自置产业,如今所剩自购家业,大都是老太爷手上置办。

  这十几年以来,有过几次上辈子弟分家,已划走了肥裕部分,剩下都是边角不好的。”

  ……

  王熙凤一笑,说道:“我猜想也是这样,既我们看出其中究竟,二太太管家多年,必定也是清楚的。

  老太太当一辈子国公夫人,见多识广,心中更是明镜似的,如此我就知道,以后遇事症结在何处。”

  五儿和平儿对视一眼,她们都是聪慧之人,都明白王熙凤话中意思。

  不管是老太太,还是二太太,她们最不想触碰之处,便是二房从荣国府分家立户。

  因为一旦二房分家立户,根本无法从荣国府分剥像样的产业。

  老太太一辈子最宠爱宝二爷,二房分家之后,宝二爷哪里还有如今富贵日子。

  二太太做了十几年荣国府当家太太,眼界极高,强势擅权,更无法忍受分家的窘迫。

  如此看来,荣国大房二房的糊涂账,只怕三年五载都是理不清的……

  ……

  这时丫鬟丰儿进了房间,说道:“我得了二奶奶吩咐,去荣庆堂那边走动。

  正巧遇上老太太粗使丫头傻大姐儿,拉着聊了几句,便套出了话头。

  傻大姐说方才二太太来过荣庆堂,一副怒气冲冲模样,本来要见老太太的。

  但鸳鸯姐姐说老太太身子不爽利,今日不见客,把二太太给撅回去了。”

  王熙凤笑道:“我就说老太太虽上了年纪,可半点都不糊涂,二太太即便要闹,也要被摁下去。

  到底姜还是老的辣,事情既这么着,我即便有些章法,也就使不出来了。

  左右也就罢了,这事也再翻不起风浪,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好在这次也敲打足够,袭人这些丫鬟长够了记性,但凡宝玉再出幺蛾子,她们必定死命拦着。

  老太太知道我们管家的尺度厉害,对宝玉也多点提点约束。

  大宅门办事就像钝刀子割肉,当中牵扯太多,哪能一下子斩断干净。

  如今只能先干耗着,只等宝玉成亲娶妻,才好耳根清净些。

  上回老太太说过,等到今年秋末,贾夏两家就要议定婚期。

  要说宝玉还有些福气,那位夏家姑娘倒是好人物,看起来也像个能干的姑娘。”

  王熙凤随口说着闲话,但她是心思精细之人,突然想起夏姑娘上回来东路院,应是宝玉舞象生辰宴。

  夏姑娘看琮老三的目光,有一种古怪的灼热,让她印象很是深刻……

  王熙凤想到这里,不由自主看了眼五儿和平儿,觉得自己念头有些荒唐,自嘲的摇了摇头。

  ……

  五儿说道:“二奶奶,今年春夏两季少雨,不少地方都有旱灾,西府几处田庄收成,比往年差了许多。

  最近两月时间,外头米粮一直在涨价,虽上涨价码不多,但挡不住日积月累。

  林大娘说林管家常在外头走动,知道一些市道缘故。

  说是如今已入秋,朝廷忙于整顿九边冬戍之事。

  许多军伍被调集九边,大批粮草冬衣也运送北上,所以外面米粮价格才上涨。

  前几日我还问过三爷这些闲话,他说这一年多时间,漠北草原残蒙游骑猖獗,入冬之前经常抢掠边塞。

  一旦战事频起,市面上米粮布匹价钱,还会接着上涨,到了年关深冬,价格会上升到最高。

  昨日二姑娘已让管家采买了几车米粮,作为东府人口过冬耗费。

  我们西府外院有两间库房,如今都还空着,也该储备些米粮,不然到年关价钱上涨,要多费不少银子。”

  王熙凤笑道:“既然琮兄弟都这么说,那必定是没错的,这事你做主就成。”

  ……

  等到日落时分,贾琮下衙回府,经过西府角门,正看到两辆马车停驻门前,许多小厮来回搬运米袋。

  等到回到自己院子,堂屋里摆了不少箱子,其中两箱还是市面上少见的外海之物。

  晴雯、英莲等丫头对夷人番物十分新奇,正在那里来回把玩摆弄。

  芷芍见贾琮进屋,笑道:“三爷可回来了,这些是金陵曲大姑娘送来的,还有几份书信。”

  贾琮接过书信拆阅,除了曲泓秀和秦可卿的书信,还有一封是消失许久的王德全所写。

  他眼神不由微微一凝,王德全五月随甄家船队出海,一直杳无消息。

  虽外人都传甄家船队倾覆于外海飓风,但贾琮却知是甄芳青藏匿船队,王德全才会跟着下落不明。

  虽他知王德全必定安然无恙,但数月没有音信,心中一直牵挂,如今得了他的书信,也算松了口气。

  王德全在信上叙述,自五月在金陵出港,入外海一日,船头察觉海上风信,船队便改向行驶。

  海上航行一日之后,船队在某处不知名岛屿停靠。

  此岛周围暗礁密布,水文复杂,海雾迷离,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极其凶险。

  但领航的船头十分熟悉水道,带领船队通过暗礁群,在岛上避风船躲避飓风。

  岛上建有船坞,依船远眺,可见岛上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流瀑湍急,树林葱郁。

  但是船队除了少数人下船搬运货物,大多数人被约束驻留船上避风,王德全也未下船登岸。

  船队停泊四日后,海上飓风平息,船队重新离港航行,按照既定航线远航行商。

  船队七月返航,接近大周沿海疆域,突然改变航线,在福建福宁县一处偏僻港湾停驻。

  王德全随甄家船队,在福宁县驻留半月,甄家才安排车马送他返回金陵。

  至于甄家船队去向如何,王德全也不得而知。

  ……

  贾琮掩上信件,微微思索片刻,大概就推断出事情过程。

  甄家船队五月出海,的确遇上海上飓风,但早有一处水域凶险的海岛,作为船队的避风港湾。

  船队游商返航,再没进入金陵水域,而远在福宁县靠岸,并且停驻半月之久,似乎在等候消息。

  贾琮相信这都是甄芳青提前安排,等待朝廷颁布圣旨,甄家处置结果落地,消息必定传递到福宁县。

  甄家船队就此确定最终去向,这时才放归王德全返回金陵,一切都进行的天衣无缝。

  贾琮心思悠恍,那处水域凶险,位置隐蔽,建有停泊船坞的巨大海岛,必定就是甄芳青的隐遁之所。

  如果这就是事情真相,金陵甄家具备的底蕴,远比贾琮想象的要深厚。

  甄芳青虽智谋出众,不逊须眉,但毕竟只是个妙龄女子。

  她的年纪和阅历,会局限她的认知和远见,似乎做不出这等深湛的退身之路。

  很难相信如此年轻的女子,会未雨绸缪到这种地步,在远海偏僻之地,早早经营一座藏身海岛。

  而且将一座无人海岛,打造成停靠大型船队的港湾,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甄家船队在这水路凶险的海岛,能这般畅通无阻通行,必定是长年航行积累。

  那位金陵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看似身居官阶高位,似乎只是甄家的幌子。

  此人做出送银入京藏匿之事,粗疏短视显而易见,怎么都不像决胜千里、城府深沉之辈。

首节 上一节 784/8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