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786节

  “殿下,洛阳可不容易攻打,恐怕没有数月之功,难以被黄巢攻下。”

  “我们倒是可以趁这个时机,派人前往关东对皇帝嘘寒问暖,趁机递出台阶。”

  罗隐适当开口,而他这番话也并非空穴来风。

  洛阳不比关中,可以说是真正的易守难攻。

  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加上守城将领布防得当,坚守几个月并不困难。

  若是遇到王世充这种存在,便是李世民都需要耗费一年半载,才能将其攻破。

  类似安史之乱,一个多月便攻入洛阳那种事情总归是少数。

  “黄巢围攻洛阳,这对我们确实有好处,他越晚打下洛阳,我们施展手段的时间就越长。”

  刘继隆收起这封奏表,随后看向罗隐道:“吾亲自手书一封,你挑选有能之人前往关东,寻到皇帝行在后,看看能否缓和吾与朝廷关系。”

  罗隐眼前一亮,连忙作揖:“殿下放心,臣定不负众望。”

  君臣对答间,刘继隆写下一封手书,随即转交给了罗隐。

  罗隐小心翼翼收起,紧接着看向刘继隆,却见刘继隆望向马车外,目光是那一群群仰望马车的农户。

  “昭谏,你觉得百姓秉性如何?”

  刘继隆询问罗隐,罗隐闻言没敢立马回答,而是小心翼翼道:“百姓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借用《荀子·哀公》中的这句话来回答,可刘继隆并不满意,因为他询问的是百姓的秉性。

  不过罗隐避重就轻,甚至有些偏题的回答,倒也能说明他对百姓的看法。

  刘继隆前世学过不少有关政治的东西,其中阶级矛盾无疑是必谈的一个政治问题。

  每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各有不同,如果真的要划分,其实就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刘继隆如今也是剥削者,因为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什么解放者。

  不过他可以在剥削的同时,尽可能的开放百姓的眼见,开放他们的思想。

  开放思想,无疑需要更多识字的人,而汉军如今的官学体系,实际上还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一套体系。

  想要真正开放思想,那就得把学习的门槛降低。

  精英式的官学体系,只适用于快速培养一批平民学子,但随着这批平民学子成为官吏后,新的剥削便开始了。

  刘继隆很清楚,但是他需要这群人,所以他没办法。

  唯有结束战乱,他才能继续推广官学,而历史上也有对应的例子给他抄写,那就是朱元璋的社学制度。

  不过朱元璋的社学制度虽然很好,但受限于明朝糟糕的财政问题,延续不过百年便开始宣告流产。

  刘继隆所想的,就是依靠社仓制度,多多培养教习下乡,衙门只负责教习俸禄,不再负责学子的纸笔砚墨。

  只要停下提供纸笔砚墨的制度,衙门就可以省出大笔开支去安排教习下乡。

  不过问题也摆在眼前,纸笔砚墨造价高昂,平民无疑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压力。

  所以自己必须先解决纸笔砚墨的成本问题,起码要将价格打下来些才行。

  五六十年代的扫盲手段,刘继隆也曾考虑过,但他思考过后便觉得不现实。

  首先建国初的文具物价是国家统一定价,价格低廉,只要不买钢笔和书包,采用布包和铅笔,普通百姓在文具上的消费也不过三五块钱,而当时一个农民每天上工,一个月的工分就价值六块钱。

  生产力的不同,让刘继隆只能抛弃这种快速扫盲的方式和手段。

  所以摆在他眼前的,只有招募大量教习下乡扫盲这一条路可走。

  相比较学子纸笔砚墨的价格,教习的俸禄便显得很便宜了。

  不过在推广这种变相的基础教育前,刘继隆还是得继续走精英路线,培养出一批毫无背景的官吏才行。

  想到这里,他伸出手翻出国子监的奏表,从中看到了去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数量。

  两千八百余人,这是陇右官学每年向他交出的一份答卷。

  他拿起奏表开始一份份处理起来,时间飞速流逝。

  一个时辰后,随着马车渐渐停下,罗隐也开口提醒道:“殿下,到长安了。”

  “嗯。”

  刘继隆放下毛笔,起身走下马车,见到了长安明德门外的文武百官。

  “参见殿下……”

  以高进达、崔恕等人为首的官员开始躬身行礼,刘继隆微微颔首,上前安抚道:

  “三川已经收复,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高进达与崔恕对视,似乎想说什么,但苦于四周人多,二人都闭上了嘴。

  刘继隆见状便猜到了他们的心思,于是草草安抚了前来迎接的官员,随后便重新返回马车,乘车前往了汉王府。

  高进达等人跟随他前往汉王府,兵马则是由王建、李阳春、马懿、高淮等人调遣进入早早准备好的城内军营中。

  走入长安,透过车窗,刘继隆可以感受到长安正在渐渐地恢复往日繁华。

  一种新的气象将关中笼罩,便是普通百姓入城买卖,也不再佝偻身形,而是昂首挺胸。

  从眼下变化来看,窦斌将京畿治理的不错,这让刘继隆十分满意。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他也来到了汉王府门前,并停车走入了王府。

  高进达、崔恕、罗隐、陈瑛、窦斌等人跟上了他的脚步,不多时众人走入王府大堂,等待刘继隆入座并示意后,才先后入座。

  “吾清楚你们想说什么,是不是觉得吾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的去缓和与唐廷关系?”

  刘继隆开门见山,高进达等人听后颔首,并且由高进达表达道:“殿下,我军虽受旱灾、蝗灾等灾害,以至于关中粮草不足,但依靠陇右和三川,依旧能储存足够多的粮食,供给大军东征。”

  “臣以为,着实没有必要与唐廷缓和关系,反正自我军归义返唐来,唐廷助力甚少,掣肘甚多,这是诸镇都看在眼里的。”

  “即便殿下不举唐廷旌旗,也不会有人能怪罪殿下。”

  高进达这话倒是没有问题,大唐这些年调拨给陇右的资源,其实也不过四五十万贯。

  陇右为大唐守边,保障了关内道和京畿道安全,一个藩镇干了京西北八个镇的活,拿的钱却只是他们零头的零头,最后还要被针对。

  大唐的手段都被诸镇看在眼里,便是唐廷也很难说刘继隆有负圣恩之类的话。

  不过即便如此,刘继隆却还是想要安稳发展一段时间,把手中的五个道给消化干净,然后再东进攻略天下。

  这样很慢,但慢有慢的好处,只要把内部问题解决,刘继隆就有自信能在三年内平定天下,而他身后的二十六万汉军就是他的底气。

  深吸口气,刘继隆刚想开口,却见王建脚步匆匆的走入正堂,面色凝重。

  “殿下,南蛮突袭了我军的清溪关。”

  闻言,刘继隆眉头微皱:“情况如何?”

  “尚未有军情传来,但清溪关有五千步卒,虽无火器,但也不是南蛮能轻易攻下的。”

  王建的话倒是十分自信,但汉军有这份自信的底气。

  “传令给张武,若有捷报,第一时间通禀。”

  “末将领命!”

  交代过后,刘继隆这才看向了高进达他们,开口说道:“向唐廷讲和,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如今黄巢在东都闹得不可开交,而东都之中的聚集的世家豪强,恐怕多于长安数倍。”

  “倘若黄巢在洛阳大闹,那我军收拾这些世家豪强就轻松多了。”

  刘继隆在等,等黄巢把世家的屋顶给掀翻,届时他这个建议开窗户的,就会成为世家豪强所拥簇之人。

  尽管刘继隆记得,黄巢在历史上攻入长安时,也曾礼贤下士,但世家豪强终究看不上他,如此刻的萧溝等人看不上刘继隆一样。

  结果就是黄巢得知这些世家豪强与唐廷仍旧暗通款曲后,帮助唐军击败黄巢,将黄巢赶出长安后,黄巢才受了刺激。

  结果就是,黄巢夺回长安后,立马对这群人大杀特杀,甚至连长安城内的百姓都不放过,只因为长安的百姓也支持唐军。

  对于这点,刘继隆倒是可以推波助澜,完全不需要黄巢体验一次失败。

  “可还有事?”

  他回过神来,目光审视众人。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缄口,李衮师则是作揖道:“殿下,官学暂时无法开办……”

  “为何?”刘继隆皱眉询问,李衮师则是回应道:“只因纸笔砚墨不足,故此无法及时开办。”

  “纸笔砚墨不足,那就想办法,可以取石磨为条,取筷子般木头一分为二,将石墨放入其中,刷树脂合上,以此书写。”

  刘继隆提出的就是早期铅笔,不过效果并不好,他在山丹时就试过。

  如今情况紧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他必须现在立刻培养一批青年学子,在他们扫盲差不多后,举兵东进河东或河淮。

  李衮师将刘继隆提出的这个办法记下,接着便沉默不再开口。

  刘继隆见状询问高进达:“去岁陇右秋收的粮食,若是要将其中七成运到长安,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能运抵多少石?”

  “这……”高进达沉吟,随后从袖中取出袖珍算盘敲打起来,不多时便开口道:“所用人力次数不少于三十万,挽马车二十万辆,需时四个月,损耗在四成左右,能运抵一百二十万石左右。”

  “除此之外,还需要额外拨付二十万石豆料和五十四万贯钱。”

  从陇右运送粮食到长安,耗费确实不少,损耗率也只比从江南走运河到洛阳,转陆路到长安少半成。

  这么算,水运确实很节省成本,竟然在路程是陇右两倍的情况下,只多出半成损耗。

  此外,由于汉军免除徭役,改为征募,所以起运粮食还有额外成本。

  不过刘继隆并不在意,毕竟钱发下去后,还会以各种方式回到国库中,改徭役为征募是进步。

  汉军这么高的税率,免除徭役并无不妥。

  思绪间,刘继隆开口道:“起运二百万石,看看最终能运抵多少,只要赶在入秋前运抵长安便可。”

  “是……”高进达趁机应下,刘继隆则是目光环视,眼见无人开口,他便示意众人离去。

  “臣等告退……”

  众人告退,依次起身离开了正堂。

  等待他们走后半刻钟,刘继隆才见到了赵英走入堂内。

  “如何?近来可有什么动静?”

首节 上一节 786/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