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788节

  赵英将书信递了出去,而高进达虽然不知道赵英具体身份,但赵英大概的身份,他们心中都有底。

  刘继隆善用间客,从利用牙商成立三仙楼,再到成立都察院,刘继隆一套对外,一套对内的手段,把不少官员收拾的服服帖帖。

  陇右与朝廷决裂后,三仙楼被捣毁,大部分谍子隐于民间,对外的手段已然消失。

  这种局面下,刘继隆肯定会继续重建一套对外的手段,赵英大概率就是管理这些谍子的人。

  “五千石粮食,二百匹锦缎?”

  高进达错愕看向赵英:“这是否太少了些?”

  “足够了。”赵英回应,同时将刘继隆那套说辞摆了出来。

  高进达听后颔首,觉得刘继隆说的也对。

  如今兵荒马乱的,谁知道东西是起运了,还是被抢了。

  反正只要有一批送达,这件事便难以查实了。

  不过高进达还得安排安排,至少不能让萧溝、豆卢瑑等人知道刘继隆的安排,最好让他们也以为调拨的粮食和锦缎是十万石和三千匹。

  高进达在沉思,赵英见他不语,当即作揖转身离开了。

  在他离开的同时,一个在刘继隆意料之中,又在刘继隆意料之外的人出现在了刘继隆面前。

  “殿下,不如让臣出使东都,说不定能劝降黄郎君。”

  汉王府正堂,陈瑛恭敬对刘继隆作揖,显然还念着昔年与黄巢的旧情。

  对此,刘继隆却摇摇头道:“人一旦掌握权力,与从前便不是一个人了。”

  “可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他们……”

  陈瑛还想据理力争,却被刘继隆一句话掐灭了心思:

  “他成长如此,真的还会在乎这些家眷?若是在乎,他也不会取消吾的旗号,打自己的旗号了。”

  刘继隆的目光紧盯陈瑛,不等他反驳,便继续说道:

  “他现在有多少女人,又有多少女人为他诞下了子嗣?”

  “区区几十名家眷,就想要换他上百州县,十万兵马……若是你,你会换吗?”

  说实话,刘继隆还挺佩服黄巢的,至少刘继隆在遭遇家眷被人拿捏这种事情前,他是无法做出决断,舍弃家人的。

  黄巢应该早就想好了,不然也不会从一开始打着自己旗号,然后突然改旗易帜。

  “那至少,他的家眷……”

  陈瑛不知道该怎么说,刘继隆听后却笑道:“你家殿下,什么时候成了用家眷威胁他人的枭雄了?”

  他既然清楚家眷威胁不了黄巢,自然不会做出这种有损名声的事情。

  更何况在他看来,黄巢所部,不过土鸡瓦犬罢了。

  当今天下没什么能阻挡他,唯有这传承数千年的世家贵族制度阻挡着他。

  如果他只是想要天下,他只需要等待今年秋粮征收,便可以挥师东进。

  但若是那样,宋元两代的士大夫制度与门荫制度仍旧会延续下去,自己无非是重新走了一遍轮回罢了。

  明清平民通过科举崛起,固然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但在制度上是种进步。

  哪怕平民官员产生的贪官污吏很多,但其中总是会冒出海瑞、况钟、周忱、杨继宗这样的人物。

  哪怕是贪官污吏,但也是吃过苦,下过乡的贪官污吏,知道百姓的底线在哪。

  “殿下,他的家眷,我能带走吗……”

  陈瑛的话让刘继隆思绪回到了现实,但他摇摇头,拒绝道:

  “人你是不能带走,但他们就住在宣阳坊,待官学开办后,他们也能正常参学。”

  “你若是想去看他们,随时去看。”

  陈瑛闻言拱手,躬身作揖:“谢殿下隆恩……”

  “去当差吧,叫你来长安,可不是让你讲人情世故的。”

  刘继隆拿起毛笔与奏表,下达了逐客令。

  陈瑛见状也恭恭敬敬退出了衙门,心里却被刘继隆那些话说的思绪万千。

  待他步伐走到门前时,他忍不住回头看向身后的汉王府,眉宇间写满忧愁。

  “人会变,那殿下您也会变吗……”

第447章 踏破天阙

  “直娘贼,这老天爷是真不给百姓一条活路啊!”

  二月初,随着春耕育苗开始,高进达也安排了五百汉军护送萧溝等一百二十余名官员走蒲津关前往河东,准备绕道河东赶赴郑州。

  萧溝他们前往郑州的事情固然重要,但比起这件事,春耕的事情无疑更为重要。

  本该是春雨复苏的时节,可今年不仅没有下雪,便是连一场小雨都没有降临。

  关内道与京畿滴雨未下,只有陇右和山南西道、剑南道下了几场雨。

  大半年不见雨水,哪怕是水文繁多的关中,眼下也不免春耕困难。

  长安东南部的白鹿原上,刘继隆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耳边则是王建对老天爷的谩骂。

  刘继隆放眼望去,只见一眼看不到边的白鹿原上,充斥着无数前往原下打水,返回原上育苗的百姓。

  在畜力不足的情况下,住在原上的数万百姓,只能通过肩挑手扛的方式,每天走五六里路将水挑到原上。

  饶是如此,育苗之事依旧困难,而育苗之后,还有更困难的浇灌之事等着他们。

  对于唐末的天灾,刘继隆了解的不多,但也知道唐末是一段低温期。

  尽管达不到明末小冰河期那种威力,但天灾肯定少不了。

  回忆当年,论恐热之所以败亡,不就是因为陇右连续三年大旱,继而导致了论恐热众叛亲离,整个陇右碎片化,这才给了刘继隆机会。

  倘若不是那场大旱,恐怕自己还要和论恐热争斗几年,才能趁此机会分出胜负。

  如今大旱重新降临,但影响的不仅仅是关西地区。

  “听闻河东、河北等地也大半年没下过大雨了?”

  刘继隆询问跟在自己身后的高进达、崔恕等人,二人颔首:“两道虽未遭受蝗灾,但也确实鲜少降下大雨,不过偶尔还是有些雨水,比关内道和京畿要好些。”

  听着二人的话,刘继隆看向身旁还在小声骂骂咧咧的王建,笑道:“好了,老天反复无常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话音落下看向身后的数十名官员和百余名精骑,对众人交代道:

  “若是到三月都还不下雨,今年恐怕又是干旱之年。”

  “若是如此,那便暂停陇右运粮进入长安,先把陇右的粮食转运关内道的灵州(宁夏)、丰州(巴卓彦尔)、胜州等处。”

  “除此之外,再从关中调拨粮食,供应关内道的夏绥、泾原、邠宁等州。”

  刘继隆话音落下,高进达开口询问道:“殿下,若是如此,那关中乏粮又该如何?”

  刘继隆并不慌乱,心中早已有了办法,故此交代道:

  “关中乏粮,便从兴元府转运,兴元府乏粮,便从剑南道转运。”

  “吾将此法称呼为“转般法”,所用分段接力运输,其中亦有关键。”

  “这条陆上运粮之路,起点蜀州,途径成都府、汉州、绵州、利州、兴元府、长安。”

  “衙门需要做的,就是在沿线设立转般仓作为中转站,平日在本地购粮存入转般仓,将各州转般仓的粮食,一州州转运。”

  “每州只需要负责转运至下一州,粮册一式三份,一份送入长安,一份交给下州,一份保留本州,方便查验。”

  刘继隆所说的这个“转般法”,实际上就是宋代漕运的“转般法”。

  相比较唐代的“直达法”,“转般法”不管是用在陆路还是水路,都能大大降低沿途损耗。

  毕竟粮食转运,最大的损耗不是人吃马嚼,而是沿途官吏的“贪墨”。

  宋代转般法后期改为直达法,也不是因为不好用,而是因为运河淤堵,官吏贪墨成性导致。

  尽管眼下汉军的官僚体系还算清廉,但刘继隆不得不防备以后,所以他增加了粮册一式三份的制度。

  做假账容易,但是想要拉着几个州府官员一起做假账,这个难度可就大了。

  哪怕真的勾连起来,刘继隆也有把握将他们连根拔起,说不定还能收获不少民脂民膏。

  这么想着,刘继隆看向高进达等人:“记下了吗?”

  “记下了。”高进达等人点头,显然都记下了刘继隆刚才所说的那些。

  不过具体怎么实行,还得他们返回衙门讨论才是。

  “既然有旱情,那就有灾民,各州县官吏都需要老老实实的将境内受灾百姓数量奏表。”

  “灾情是老天爷的事情,与官吏治理无关,但隐瞒不报就是枉顾人命,论罪处置。”

  “对于灾民,各州县若是有修葺水利的工程,可以以工代赈,不限工数。”

  “若是留存钱粮不足,尽可奏表三省六部,三省六部需妥善处理,不可怠慢。”

  “倘若吾听到有人松散懈怠,导致灾民流离失所……”

  刘继隆顿了顿,目光扫视这群三省六部的官员,语气忽得冰冷:“那吾就只能请他们去西域支持张节帅收复西域了。”

  他的话令不少官员脊背升起寒意,毕竟西域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就算没去过,也听说过。

  真去了西域,哪怕能活,恐怕也要消失半条命。

  眼见自己所说的都被记下,刘继隆满意收回目光,转头看向了这遭受旱情的白鹿原,继而想到了更为困难的关内道百姓。

  汉军作为新政权,在政令通达情况下,面对笼罩北方的旱情时都显得那么无力,他不敢想河东、河北及河南、淮南等处百姓又要面临什么情况。

  “希望今年不要再闹蝗灾了……”

  眉头微皱,刘继隆便带人离开了白鹿原,往长安城返回而去。

  在他返回长安的同时,距长安快六百里外的洛阳城却因为战争而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放!”

  “嘭嘭嘭——”

首节 上一节 788/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