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818节

  若是他父子有三四万兵马,那局面就不会如此被动了。

  “出镇义武……”

  盖寓呢喃,眉头不自觉皱起,显然是觉得这想法难度很大。

  义武镇是朝廷遏制河北三镇的桥头堡,一般来说是不可能轻易许诺他人。

  尽管李克用入了郑王族谱,但也不敢保证朝廷能因他战功不错而准许他出镇义武。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他年纪太小,求稳的朝廷不可能做如此冒险的事情。

  “不试试怎么知道?”

  李克用自信满满,或者说他早已肯定自己必须得到义武。

  面对他如此自信,盖寓也只能说道:“若是使君真的想要出镇义武,那只有不断提高我军价码,而想要提高我军价码,就得让我军价值拔高。”

  “康承训在寿春耽搁的越久,我军的价值就越高。”

  “淮南之地,只有我们一支精骑,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此外,若是有所缴获,倒是可以派人前往东都,以重金贿赂宰相路岩。”

  盖寓给出了个不错的提议,但李克用听后皱眉:“某在战场打杀,末了还要贿赂那些无用之人?”

  盖寓早就猜到了李克用会这么说,但他没有办法,只能叹气道:“朝廷的规矩便是如此。”

  “哼!狗脚规矩。”李克用冷哼,接着看向康君立:

  “调遣兵马,注意黄贼动向,没有什么比直接重创黄贼更大的功劳了。”

  “是!”康君立不假思索应下,盖寓见状便知道自己的提议被李克用否了。

  说到底李克用还是太年轻,心气太锋利,不认可规矩,以为自己可以改变。

  这种性格,唯有撞得头破血流,才能幡然醒悟。

  盖寓不再多言,而李克用则是准备用黄巢来成就自己的名声。

  相比较他的自信,此刻在安丰聚兵三万的黄巢便显得有些犹豫了。

  安丰在寿春西南方向,距离寿春不过三十余里。

  黄巢聚兵三万于此处,为的就是打一个防守反击。

  结果当他率军抵达前线,发现前往安丰的道路被数千精骑截断后,他立马便有些畏手畏脚了起来。

  “直娘贼,这批精骑定是此前围剿王仙芝的那支沙陀骑兵!”

  安丰城内,黄巢站在沙盘前,眉头皱的根本化不开。

  数千精骑看似不多,但架不住安丰与寿春平坦,且水网不多,根本无法限制这支精骑。

  看似是十倍差距,但如果康承训正面牵制他们,这支精骑采取侧击、背击等战术,那齐军可反应不过来。

  一支骑兵,顿时便限制住了黄巢的手脚,让他将目光投向身旁的林言。

  “葛从周可有消息从寿春传来?”

  面对询问,林言不假思索回应道:“他说城内一切安好,柴火粮食足够三月之用,固守三月不成问题。”

  “好!”听到葛从周的豪言,黄巢不免精神一振,就连沙陀精骑带来的威胁都被他抛之脑后。

  他清楚唐军消耗钱粮有多迅猛,三个月的时间,足够拖住唐军。

  不过在拖垮康承训前,他还需要防范南边的高骈。

  “该死的高千里……”

  想到高骈不知用了什么手段,竟然能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直接攻下他五个州,黄巢就忍不住吃痛起来。

  尽管随、郢五州因为兵灾被霍霍不轻,但眼下已经恢复农耕,占据他麾下三成人口。

  如今这三成人口和数百万亩耕地尽属高骈,说不定高骈后续所用粮草,便是这五州所提供。

  想到这里,黄巢恨不得抛下一切,南下舒州与高骈决战。

  不过这也就只是想想,如今的他,根本做不到抛下一切。

  “传旨给尚相公,告诉他坚守四个月,四个月后,朕亲率大军南下!”

  “是……”

  黄巢吩咐着林言,林言听后,便很快安排快马往南边赶去。

  在快马向南赶去的同时,康承训继续对寿春发起猛攻,黄巢仍旧在安丰观望,而相比较北线的战场,东线的战场却进展缓慢。

  曾元裕率军南下猛攻濠泗二州,黄揆与张归霸、赵璋等人率军抵挡,双方开始拉锯。

  眼见迟迟无法突破,曾元裕开始催促东线的朱温进攻江都,而消息传到朱温营中后,朱温却随手将军碟丢在了桌上。

  “进攻江都,江都有黄邺和张归厚坐镇,少说有万余兵马,某不过八千人,即便打下江都也死伤惨重,如何保证朝廷不会在某实力衰弱后轻视于某?”

  高邮城内,朱温盘算着该如何为自己索取最大利益,坐在左右首位的朱存和谢瞳也十分认可的点头。

  见朱温还在琢磨,谢瞳直接开口道:“朝廷如今有求与我们,不如向朝廷提出截留部分钱粮,操训些许兵马守城,以防我军进攻江都不利,被贼军反攻进入海陵、高邮。”

  “除了钱粮,我军如今最紧缺的还是甲胄。”

  “朝廷在两浙之地的武库中有不少甲胄,如今浙东被董昌占据,浙东武库的甲胄估计都被董昌所用,但浙西的甲胄依然不少。”

  “宋威虽然练兵两万,但他所部兵马以水兵为主,能用的扎甲极少。”

  “只要我军开口,声称战兵甲胄不足,朝廷只能捏着鼻子调浙西甲胄给予我军。”

  “届时我军不用强攻江都,只要包围江都,保障运河通畅,便能以运河来挟持朝廷。”

  谢瞳的话令朱温眼前一亮,他想到了这么做,但不知道该怎么说,而谢瞳则是将他的想法直接说了出来,并且更为完善。

  “没错,如今某掌握通往江南的路线,若是能包围江都,进而掌握漕运,那朝廷必然要更加倚重某。”

  “借助漕运,某也能向朝廷提出更多的要求……”

  朱温的话,引起了朱存的认可,但谢瞳却提醒道:

  “话虽如此,但若是条件超过了朝廷的底线,必然会被朝廷所敌视。”

  朱温颔首表示认可,接着对谢瞳道:“此事便交给先生,只要朝廷能为我军补全甲胄,调拨钱粮,某立即出兵包围江都!”

  “明公放心,某现在就去操办。”

  谢瞳作揖回应,接着起身离开了衙门。

  在谢瞳走后,朱温也安心等待了起来。

  倒是在他等待的同时,原本还在岳州坐镇的高骈,此刻却随着大军北上而改镇武昌(鄂州),隔江影响黄州、蕲州。

  武昌县坐落在长江南岸,西有山峰,东、南有湖泽,北有长江,是处明显的易守难攻之地。

  高骈率领水师在长江操训,将江北防务尽皆交给王重任,并调高钦赶赴此地。

  半个多月时间过去,高钦匆匆赶赴武昌,见到高骈第一眼便连忙作揖:“阿耶!”

  “黔中道如何了,刘继隆可有动向?”

  长江南岸,高骈站在江堤上眺望滚滚而去的长江江水,远眺宽阔三里的江面,头也不回的询问高钦。

  高钦闻言,当即从身旁马匹的行囊中取出奏表,双手呈给高骈,在高骈翻阅的同时解释道:

  “黔中较大的蛮寇,基本都被剿灭,只有小部逃遁山林的蛮寇和已经归顺我军的三十六支蛮寇尚在黔中。”

  “眼下黔中道有汉蛮九万六千户,四十八万余口,耕地二百三十余万亩。”

  “今岁黔中道夏收七万三千石,刘继隆没有什么动静,仍旧在大修长江以南诸州城池。”

  黔中蛮寇众多,数量数以十万计,但其中规模稍大的部落,都会选择在河谷和坝子上生活。

  只要老实缴纳贡赋,高骈并不会去收拾他们,但若是反抗贡赋,那高骈就会亮出屠刀。

  如今鲁褥月在黔中道所做的事情,就是以两万黔中唐军为主,征召愿意归顺的诸蛮去讨伐那些不归顺的蛮寇。

  蛮寇被讨平后,金银钱帛归诸蛮所有,土地则是归唐军所有。

  这些土地被鲁褥月分给迁入黔中道的川东汉人,所以鲁褥月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蛮寇,这些归顺的诸蛮会自己帮他寻找,然后双方联手讨平那些不归顺的蛮寇。

  在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中,黔中道的蛮人数量骤减,迁入黔中的汉人也定居了下来。

  随着数十万汉人定居黔中,原本全年都在投入的黔中道,今年夏收却能反哺衙门七万余石粮食。

  要知道黔中短于夏收,长于秋收。

  如此可见,今年黔中道秋收的粮食即便不多,却也不会太少。

  黔中道收获一石,顶得上湖南收获二石,毕竟从湖南运粮前往黔中,其中损耗实在太多了。

  所以在得知黔中开始产出粮食,反哺衙门后,高骈难得露出轻松模样,继而询问道:“岭南道呢?”

  高钦显然做过功课,所以在高骈询问岭南道情况后,尽管没有奏表和文册在手,他却也说了个大概:

  “岭南道有汉蛮十七万七千余户,八十八万四千余口,耕地四百七十余万亩,夏收征粮二十七万石。”

  “眼下岭南道有驻兵三万,主要在桂管、容管一带,随时准备出兵协防岭西和安南。”

  “算上江南西道七个州的夏收,我军麾下治民不少六十万户,三百万口,今岁夏收征粮八十四万石。”

  高钦话音落下,高骈这才不紧不慢道:“黄贼祸害江西、岭南不轻。”

  “吾记得,江南西道有民三百余万,而今我军虽只占据半个江南西道,但外有岭南、黔中,人口竟不过三百万口。”

  “以此人口,如何能与刘继隆抗衡?”

  高骈的话,令高钦也倍感压力,但他不想长他人志气,所以便对高骈道:“阿耶,我军只要剿灭黄贼,届时便能……”

  “剿灭黄贼?”高骈打断了他,冷哼道:

  “若是真将黄贼快速剿灭,汝以为朝廷下一个对付的人会是谁?”

  “这……”高钦错愕,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黄贼要打,但不能速战速决,而是应该慢打,缓打……”

  高骈走下江堤,翻身上马,示意高钦跟上。

  高钦跟上高钦脚步,父子二人谈心道:“北边传来消息,圣人身体不妥,恐有安危。”

  “只要圣人出现差错,某在洛阳的后手便可以施展,届时就不用如此畏手畏脚了。”

  高钦闻言,眼神止不住震颤,他不敢置信看向高骈,显然不知道自家阿耶什么时候在洛阳安排了后手。

首节 上一节 818/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