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867节

  “殿下,必须立即喝止其行为,毕竟河北三镇在中原围剿黄贼时死伤不少,恐怕不是这对父子对手。”

  “殿下,我军应该趁此机会,将李国昌父子批判为贼,继而出兵北上。”

  “没错,趁此机会,可以先拿回北都与河东,再拿回大同,说不定还能拿回义武。”

  堂内群臣各有意见,陆龟蒙、张延晖觉得应该对河北以维稳为主,高进达和罗隐则是觉得应该趁此机会收复河东全境,将手伸入河北。

  面对众人各自秉持的意见,刘继隆没有立刻发表态度,而是拿起奏表继续看了看。

  “宋威、董昌、朱全忠、李国昌、李克用……”

  他呢喃着这几个引发诸镇乱战的人名,继而看向高进达:

  “诸道镇夏粮收取情况如何,河南三镇百姓收获了多少粮食?”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的情况,决定了刘继隆对几人讨击的先后。

  高进达清楚刘继隆的想法,故此说道:“河南的忠武、义成、宣武三镇,虽然已经蠲免,但夏收钱粮却做了个大致记录。”

  “眼下三镇有民不足五十万,而其中七万自河中、陕虢等处发配而来,未能赶上夏收。”

  “故此,此次夏收仅有民四十二万,耕种二百二十余万亩,收获不足一百六十万石,养民尚且不足,无力供给大军东进。”

  河南三镇的生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恢复的。

  高进达看刘继隆听进去了,又接着继续说道:“今年夏税,朝廷所获粟麦为五百八十四万石,收丝、麻、钱、帛等物折色为二百四十二万贯,臣以为……”

  不等高进达说完,刘继隆主动抬手打断了高进达,接着站起身来,沉默着来回渡步几下后,这才与堂内众人交谈道:

  “如今荆襄收复,山南东道中有十三州属我军。”

  “关西的官员数量尚且有些不足,但吏员数量绝对充足。”

  “可先发吏员二千前往荆襄五州,将山南东道人口土地自下而上清丈,后续再裁汰或调离官员也不迟。”

  他先说了荆襄五州的事情,接着又继续说道:

  “我军治下虽安,然百姓生活并不富足。”

  “此前钱粮不足,吾便没有提及此事,但如今得钱千万贯,这税制也该改动改动了。”

  刘继隆很清楚,古代王朝大部分都是依靠农业的直接税,而非商业的间接税。

  当然,这也有国家资本无力掌控社会方方面面,所以只能在盐铁酒茶等物着手的原因。

  不过陇右自崛起而来,许多行业都充斥着官营的身影,所以官营行当所获得的利润和间接税都十分可观。

  直接税是直接征收的赋税,百姓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每年交了多少税。

  间接税则是附加在商品上的,百姓虽然知道商品昂贵,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赋税。

  农业的直接税,刘继隆还需要继续收取,但他希望将直接税降低下来,然后增加商品的间接税。

  柴米油盐酱醋茶及各类铁具商品等行当,都将在日后纳入官营范围,但也会酌情放开私人份额。

  在经济上,刘继隆效仿的对象是宋朝,但宋朝多了太多五代遗留下来的苛捐杂税,加上皇帝和大商人合作,垄断商品,抬高价格,增加百姓负担,所以刘继隆需要去粗取精。

  商品价格必须要在百姓能接受的范围内上涨,而农业税则可以酌情下降。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众人说道:“眼下官营的行当,各自增长五分价格,入冬后再增长五分,同时将赋税降低到五税一。”

  “先以这个秋收来试试,如果不行,再调整也无妨。”

  降低五分直接税,增加十分间接税,看似是在加税,但朝廷只能把控主要经济商品,类似一些小作坊和小商品是管不到的。

  所以增加十分间接税的收入,大概率不如五分直接税所得。

  不过刘继隆本意就是要降低百姓负担,所以减少些许税收,也是在他考虑范围内的。

  在刘继隆沉思的同时,高进达等人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纷纷朝廷躬身行礼。

  眼见税收的事情定下来,刘继隆又重新接回刚才的话题:“河中河阳的粮草充足,又有两万新卒和五万老卒驻守。”

  “如今李国昌、李克用父子作乱,朝廷定然要将其讨平。”

  “敕令安破胡、王重荣、曹茂,以安破胡领军三万走晋州北上大同,王重荣率军二万走泽州北上。”

  “曹茂率骑兵三千,马步兵七千走胜州进攻大同。”

  “同时敕令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崔铉南下洛阳,任尚书右仆射,以秘书监崔恕充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

  刘继隆继续故技重施,但相比较萧邺,崔铉此人态度还是较为强硬,且也有不少手段,所以他不太可能直接献出河东。

  刘继隆虽然有些不放心,但他不可能一直节制三军征战,必要时刻还是需要将担子分给麾下将领的。

  安破胡与曹茂、王重荣三人合兵六万,哪怕无法轻松讨平河东、大同,也不会耽搁太久的。

  想到这里,他收敛心神,而罗隐也趁机询问道:“殿下,那朱全忠和董昌、宋威等人,又该如何处置?”

  刘继隆闻言,当即说道:“鞭长莫及,对于他们三人,暂时不用表态,日后再出兵讨击也不迟。”

  “此外,我军若是开始北征,南边的高骈肯定会趁机进攻福建、江西等处。”

  “若是高骈以二镇拒不起运为由,那便敕令高骈将几镇积欠钱粮尽数起运朝廷,若是起运数量不足,则下旨叱责。”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前提是自己足够强大,不然即便得到了天子,也没有什么作用。

  如今的刘继隆足够强大,完全可以逼着高骈将钱粮起运,哪怕他不起运也不用担心,借口在这里,高骈天然就矮了朝廷一头,届时南征也更加顺理成章。

  “臣遵令……”

  高进达等人恭敬应下,随后看刘继隆没有其他吩咐,当即便退出了汉王府。

  在他们退出汉王府后不久,朝廷的快马便往四面八方疾驰而去,但其中最为密集的还是黄河以北的河中、河阳二镇。

  随着旨意下达,二镇中各州便很快多了许多摇旗呐喊的人。

  “大同叛乱,安都督招募民夫六万随军北上,每日发钱二十!”

  “大同叛乱,安都督……”

  晋州临汾县内,昔日因为地震而破破烂烂的街道,眼下已经被重新修葺。

  不仅如此,街道杂乱的局面也被整治,如今的街道不仅平整干净,更是多了几分朝气蓬勃的味道。

  临汾城有五万余口百姓,大部分都是打散工的市民。

  不过随着汉军到来,河中地区的土地被重新规划均分,哪怕就算是市民,每人手中也有两三亩地。

  尽管汉军三令五申的宣传土地不能买卖,但不少市民也会投机取巧的将土地以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年限来出租给旁人。

  拿到钱后,他们则是继续在城内寻求散工的机会,并接下了许多修葺城墙、修浚河道和堰堤的差事。

  只是工作始终会结束,由于河中本身水利就维护的不错,所以半年时间过去,衙门发布差事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市民也渐渐焦虑起来。

  正因如此,随着衙门有人在街上摇旗呐喊,许多市民便跑出了街坊,来到了大街上。

  不过原本欣喜的他们,在听到此次招募的竟然是北上的民夫后,许多人立马生出了离开的想法。

  “北边的大同反了?”

  “大同是哪?”

  “就是太原北边,听说当地以胡杂为主。”

  “那就是胡人?朝廷要北上打胡人?”

  “不是胡人……算了!你以为吧。”

  市民男子交头接耳的交谈着,但敢于上前的人却不多。

  只是在这散工七八钱的市场上,每日二十钱的价格还是吸引了不少贫苦的市民。

  渐渐地,走上前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也被通知七月十五前往城外军营。

  类似这样的场景,正在河阳、河中等州不断发生。

  军报传到安破胡手上时,他正在临汾县衙内调度粮草运转。

  “都督,眼下半月过去,已经征募民夫五万四千余,最多三日便能凑足足够的民夫了。”

  衙门内,一名三十岁左右的文臣正在向安破胡汇报,安破胡闻言接过军报,看向此人的眼神充满了满意之色。

  此人名为司空图,以文章出名河中,安破胡出镇河中后,便亲自上门拜访,这才将其请出。

  司空图出身不显,但在河中名声斐然。

  在他的帮助下,安破胡也是将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而司空图也在接触汉军过后,对于刘继隆节制朝廷没有那么抗拒了。

  至少在刘继隆东进前,河中因为牙兵牙将跋扈,百姓多被欺辱,便是连他都得小心翼翼。

  如今刘继隆东进,安破胡又以长史官职请自己出山,河中也为之粗安,所以他才选择了出仕。

  如今回想起来,选择出仕,可以说是司空图做过最正确的选择了。

  想到这里,司空图对安破胡说道:“河东地势复杂,尤其是太原更有山隘关卡护卫。”

  “此战都督还是以稳扎稳打为主,莫要犯险……”

  “嗯!”安破胡颔首应下,笑道:“殿下也是这么说的。”

  “不过李国昌、李克用这对父子,昔年某跟随殿下将其打得只剩数百骑,今日虽见他们实力增强,却也不一定是某军对手。”

  “等到王重荣和曹郎君那边来了消息,我大军三路便开始进军!”

  安破胡伸出手,将汉军旌旗插在了太原城头。

  与此同时,随着河中招抚民夫,不日即将大军北征的消息传往北方,身为河东节度使的崔铉,果然选择了加固城关,摆出了据守的态度。

  崔铉麾下有三万五千河东兵马,人口百万之众,加上太原南北皆有关隘,易守难攻,因此他分兵一万驻扎雁门关等处防备李国昌父子,分兵二万五千驻守南边阴地关、石会关,防备安破胡、王重荣。

  除此之外,他继续募兵万五,依靠太原留存的甲胄来不断操练兵马,显然不准备乖乖献出河东。

  正因如此,河东道的局势,一下子变得浮躁了起来……

  “杀!!”

  “放!”

  “嘭嘭嘭——”

  七月十五,在五万汉军分兵两路北上的时候,河北义武镇的易县却被上万大军团团包围。

  两万多被掳掠而来的百姓,此刻正在操作着一百多台投石机,使用投石机猛攻易县。

  一万鞑靼、沙陀胡兵则是驱使民夫,冒着投石机推动吕公车、云车等物撞击易县城墙,随后开始攀登攻城。

  七月的河北大地无比燥热,但大纛之下的李克用却根本没有停止进攻。

首节 上一节 867/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