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50节

  这样的八千精锐,放到此前的中原诸镇,可以养镇兵两万甚至更多。

  这些兵卒,年纪从十七八到四十五六不等,皆是跟随张议潮、张淮深、刘继隆等人在河西、西域南征北战的精锐。

  看过他们,张淮深志得意满的点头,随即看向身旁李明振:“我军八千,算上于阗和仲云两国的五千兵马,讨平天山以南的回鹘诸部轻而易举,你不必如此紧张。”

  李明振汗颜,他紧张的不是张淮深打不打得过,而是后续的治理问题。

  在他看来,哪怕没有仲云和于阗的兵马,张淮深也能一路横推西去,但打下是一回事,治理是另一回事。

  这么想着,他只能寄希望于刘继隆身上,期待刘继隆能多给他们些支持。

  “殿下,既然如此,下官便去牙帐书写奏表了。”

  “去吧!”

  张淮深没有挽留,此刻的他,似乎已经想到了自己带兵收复疏勒,引得举国震动的场景。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李明振连忙去牙帐写了份近千字的奏表,而后又写了两千余字的手书。

  写完这些后,他才派快马加急送往了洛阳,而快马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昼夜不停的往洛阳疾驰而去。

  得知刘继隆不在洛阳,快马又匆匆赶往河阴,这才赶在腊月初将奏表与手书送到了刘继隆手中。

  “这位张殿下,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意孤行啊。”

  放下手中奏表,刘继隆这才饶有兴致的将李明振手书拆开,而那快马则是忐忑不安的坐在椅子上,旁边曹茂起身亲自为他倒了杯茶。

  “多谢曹都督。”

  “你认得某?”

  曹茂有些诧异看向他,毕竟别说普通的归义军,便是昔年山丹城内的老卒都不一定能认得曹茂。

  对此,此人则是说道:“家中阿耶是昔年山丹的老卒,家父曾说过,殿下身旁有一郎君姓曹。”

  “刚才院外的兵卒称呼您为曹都督,小卒这才猜到了您的身份。”

  这青年快马恭恭敬敬的回答,刘继隆听到来人竟然是山丹旧人之子,也不由侧目看向他,询问道:“你唤何名,你阿耶又唤何名?”

  “小卒唤郭岳,家中阿耶唤郭叔子,是昔年山丹军第二团麾下的伙长。”

  郭岳不太觉得这位高高在上的汉王殿下会记得自家阿耶,尤其是在看到曹茂一脸疑惑的表情后,更是觉得如此。

  只是不等他主动找补,便见刘继隆爽朗笑道:“吾记得,是福禄县的郭叔子,算起来他应该也年过半百了。”

  郭岳没想到自家阿耶那样平平无奇的人,竟然还能认识高高在上的汉王殿下,并且还能让对方记住他。

  “殿下说的没错,家中阿耶确实五十有三了。”

  郭岳按耐住心中激动,强压着心情恭敬回答,却见刘继隆前倾身子,高兴询问:“他还好吗?如今官职如何?”

  昔年刘继隆在山丹练兵不少,尽管最后愿意跟随他东征的弟兄不算多,但山丹的老弟兄,他还是都有印象的。

  郭叔子尽管平平无奇,甚至于刘继隆都回想不起来他的样貌,但他依稀记得有这么个老实木讷的兵卒。

  “阿耶……”郭岳脸色有些尴尬,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阿耶随交河王征焉耆时断了脚掌,如今在福禄家中忙于农务……”

  郭岳的话说完,刘继隆脸上表情顿时僵硬,堂内顿时陷入寂静。

  刘继隆并非因为郭叔子一人如此,而是转瞬间想到了昔年的归义军老卒们,以及那些伤残在家的河陇新卒。

  当然,他也猜到了李明振似乎是准备用人情来捆绑自己,以此来为张淮深和安西谋得更多的人口和钱粮。

  不得不说,李明振有些心机在身上,有他帮助,确实能省去张淮深不少精力,也能让刘继隆少为张淮深担心些。

  只是李明振多少有些小看他刘继隆了,哪怕他不玩这些小手段,刘继隆也不会坐视西北而不管不顾。

  “吾知道了,你且下去好好休息,好好在河阴县逛逛,几日后吾便手书让你送回西域。”

  “小卒领命!”郭岳姿态极低,刘继隆则是颔首示意曹茂送他下去。

  待到曹茂送他离去后返回,刘继隆已经重新看了遍奏表和手书,随后才说道:“今岁刑部及大理寺在册的犯人有多少?”

  “殿下稍等。”曹茂转身去书房翻找起来,不多时带着文册走出书房,双手呈上道:“在册犯人有八千六百五十二人,其中四千三百余人都是在各镇闹事的兵卒,余下还有贪腐的官吏。”

  “除此之外,还有州县上的三千多名犯事百姓,若是要牵连,起码可以牵连出两三万人迁徙西域。”

  曹茂已经猜到了李明振和张淮深所求,无非就是钱粮和人口。

  “尽皆发配西域,往后数年亦是如此,不可改变。”

  刘继隆果然答应了发配人口去西域的事情,同时又看向曹茂说道:“入冬以来,秦岭淮河以北皆有薄雪,想来今年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各州县趁着此次薄雪,要多多挖掘水井,营造河渠,莫要等到来年干旱才知悔恨。”

  “陇右常平仓内收有一百五十六万石粮食,起运五十万石前往关中,另从凉州起运三十万石,以都督府五千兵马向东运往河西,军队留驻甘州,粮食交付甘州刺史酒居延运往龟兹。”

  “是!”曹茂颔首应下。

  从凉州起运三十万石前往龟兹,起码需要动用五万民夫和近十万挽马骆驼,耗费三个月才能运抵西域的龟兹。

  曹茂略微估算,所谓三十万石粮食,其中得掺杂十万石豆来供骆驼和挽马食用,再算上民夫所需。

  三十万石粮食,哪怕以转般法进行转运,运抵后的粮食恐怕也不过只有六七万石了。

  虽然看似不多,但也足够养活被迁徙而去的罪犯大半年了。

  如今北方大旱,刘继隆得做两手准备,不可能全部支援张淮深,如此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殿下,这是张武的奏表。”

  眼见刘继隆说完了西北的事情,曹茂也趁势递出了刚刚收到的奏表。

  刘继隆接过奏表,简单翻阅起来,内容与他所想差不多,祐世隆攻占泸津关的计划再度失败。

  这次不等张武赶到前线,祐世隆便已经退兵撤回了牦牛水南岸。

  这次过后,祐世隆的威信将进一步降低,大礼内部矛盾也将继而加重。

  “敕令,以张武守土有功,检校特进、兵部尚书,赏赐蜀锦千匹。”

  “遵令!”曹茂颔首应下,随后令人起草敕令,发往洛阳而去。

  待他做完这一切,刘继隆才继续开口道:“剑南道粮食东运情况如何?”

  “已经开始采买粮食,征募船只及民夫了,最快二月份便能将第一批粮食运抵淮南。”

  曹茂回答着问题,刘继隆听后起身走到书房,书房内摆放有沙盘。

  沙盘以长江分为南北,但高骈占据了淮南西部的江北八州,且江汉平原上的汉川和汉阳二县也在高骈手中。

  可以说,最利于汉军和高骈决战的地点便是这江北八州,而这江北八州也是最利于高骈北征的起点。

  “江东两浙的情况如何,高骈可曾更进一步?”

  刘继隆询问曹茂,曹茂则是上前观察沙盘上的情况,确认无误后才说道:

  “高骈如今拿下了温州,董昌只剩下杭州、越州和明州、睦州这四个州,兵力不过二万,人口也不过堪堪百万众。”

  “江东的宋威倒是没有折损太多兵马,其麾下五万兵马中,不知甲兵几何,但高骈几次在后方围剿宣歙刺史杨行愍,都被杨行愍从容突围。”

  “宋威有八个州,三四百万百姓支持,但若是丢失歙州和池州,亦或者高骈打入杭州,则江东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整个江东都有被攻占的可能。”

  曹茂说罢,刘继隆开始从北方各道拔起,继而插在了山南东道和淮南道。

  “敕令,自河东、东畿、河南三道,分别调兵一万进入淮南,再敕令山南西道调兵二万进驻江陵,自京畿道调兵一万进驻山南东道。”

  在他的敕令下,沙盘上的江陵府、山南东道和淮南道等处,很快便聚集起了十五万沿边兵马,还有盘踞在淮南、江陵各处的三万水师。

  等角落的起居注郎记载好,刘继隆则是目不转睛的继续询问:“临州的火炮已经铸造了多少门,江陵的长江水师有多少艘战船,多少门火炮?”

  “回殿下,江陵的长江水师有两万水兵,另有两千料福船三十艘,一千五百料福船六十艘,一千料的福船八十艘,共有火炮一百二十四门,主要集中在两千料福船上。”

  “如今临州已经分派铸炮工匠在江陵铸炮,以泥膜铸炮法浇筑的火炮质量最佳,每个月可铸炮十二门。”

  “其余诸道均已在治所处修建军器坊,但由于各道铁矿、材料质量不一,每年可铸火炮约为一百五十门。”

  “如今的火炮,比起攻打河北时所用的火炮要威力更大,倍径比例也更大,炮重一千二百斤,能将五斤的铁丸打出六百步远,每刻钟能打两次。”

  曹茂的回答,让刘继隆对于南征的信心更为充足,尽管一千二百斤的火炮仍旧笨重,六百步的距离依旧很短,但却已经足够刘继隆收复南方了。

  “敕令耿明、李阳春、陈瑛,各自在其境内募兵四万,以便明岁入冬后的南征。”

  刘继隆选择冬季南征,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时代的江南气候着实不行。

  别说云贵,便是在洞庭湖以南和鄱阳湖以南的广袤地界都有染上瘴气的风险。

  冬季十月或十一月动兵,一直到来年的二月左右,基本上都不用担心气候的问题。

  届时若是北兵难以忍受南方气候,再将作为主力的北兵北撤,将淮南及江陵等处的南兵调往前线继续推进。

  若是淮南的南兵也适应不了湖南、岭南等处的气候,那就只有就地募兵,继而将全国平定。

  “殿下,若是又扩军十二万,那恐怕钱粮会略有不足。”

  曹茂恭敬回答,刘继隆听后则是说道:“届时将江南诸州县拿下,钱粮便都足够了。”

  “莫要小瞧了江南诸州,北边虽然遭受藩镇霍乱,但南边可没有。”

  “如今南边的人口,即便比北边要少,却也不会少太多。”

  “行了,此事你且去办便是。”

  “那位郭郎君倒是个本分人,你若有心思,倒是可以向我们那位交河王借来用用。”

  刘继隆倒是没有忘记郭岳,曹茂闻言恭敬行礼:“臣遵令……”

  眼见刘继隆不再多说其他,他这才退了出去,将敕令往洛阳吩咐而去。

  只是两日时间,快马便将刘继隆的敕令带到了洛阳,而此时的洛阳城内看似平静,但私底下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要某所说,殿下也差不多该即位了。”

  “唉,若是李都督尚在,倒也不愁无人劝进了。”

  “高相、崔相、李相、曹都督他们都不曾回信,想来是都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

  “他们不出来表态,某等地位不高,怕是得不到支持。”

  洛阳南衙中,陇右籍的诸多官员都在各自院内谈论着劝进的事情。

  在他们口中,高进达、李商隐、崔恕三人都成了宰相,显然这是他们认可的结果。

  至于所谓的萧溝、刘瞻等人,他们显然都看不上这群投降派。

  在这洛阳城里,就连王景崇、朱温、曾元裕这种人的身份,都似乎要比萧溝、刘瞻这群人高。

首节 上一节 950/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