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218节
他防备着将军,所以带领大军前来,可能心里并不认为将军能打败他带领的大军。
“擒贼先擒王,先杀了达尔岱,再趁着其部慌乱的机会,各部率军一举歼灭,不给达尔岱部丝毫的机会。”王信严肃的说道。
“嘶。”
众人听闻,纷纷觉得有点不妥。
将军这么做,太没有诚意,太不要脸了。
汤平开口劝道:“将军,如此做法,传出去会不会被人嘲笑,达尔岱毕竟也是大周的指挥使,如果有人因此弹劾将军,总会有些麻烦。”
“只要能荡平达尔岱部,没有留下麻烦,我们就不会有麻烦。”王信不在意的说道,又笑了起来,“我们是打仗,又不是儿戏,难道还要讲规矩?”
这句话一说,众人想到了将军往日常挂在嘴边的话。
规矩是和自己人讲的,而不是对胡人讲的。
“可此次能如此灭了达尔岱,以后胡人可就不会信任将军了。”汤平还是忍不住说道。
王信一脸平静的说道:“我为什么需要胡人信任我?只要服从大周的胡人,我不需要他信任我,听我的话就可以了,而要是不服从大周的,那就是敌人,需要彻底的消灭。”
东方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西方古话,胜利者不被指责,胜利者的一切手段都是正义的。
两百人的西班牙人,靠着欺骗的手段杀了印加皇帝,借助印加帝国群龙无首的机会从中插手内部矛盾,最终灭了几千万人口的印加帝国,所以这两百人无论用的任何手段,都不妨碍他们是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
大周的儒家思想活的太久,千年的时光,从最初的有活力,充满生机的思想,已经变成了夹杂不少问题的腐朽老者,宋明的两次亡天下已经是铁的证明。
反而是新生的文明轻装上阵,在复兴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在儒家还在讲道理,讨论胡人的婴儿与大周的婴儿没有区别都是人,不过是受教育经历的区别,可见闲的打屁的时代,而西方的人们已经把胡人划分为不是人,开始忙着对胡人劫掠屠戮的时代。
哪边是对的?当然大周的学者说得对,这个讨论的道理的确没错,而且无法反驳。
可对的不代表是胜利的。
在礼仪最昌盛的时期,讲礼就是对的,礼规范了人类的行动,让社会变得更为和谐,最终却是没有道德,不顾礼义廉耻的孙子兵法胜利了。
比敌人更残暴,比敌人更野蛮,比敌人更狡猾,比敌人更没有下限.才能战胜敌人,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独吞最肥美的猎物。
王信看来很简单。
古话里同样已经有了的老话。内圣外王,又或者内王外圣。
无能的皇帝压服不了内部矛盾,因此内王外圣,借助外部的力量压服内部的矛盾,最典型的就是五胡乱华,晋朝的皇帝无能,为了压服内部的矛盾,大量借助胡人的力量,让胡人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和实力。
所以大周怎么内斗都没有问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永远是避免不了的。
可谁也不能触碰底线。
那就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众人听完将军的话,心里头倒没有太大的意见,只要将军做出了决定,众人就没有意见,如何消灭达尔岱,接下来成为重点。
按照将军的思路,众人突然间感到了轻松。
的确啊。
只要以杀死达尔岱为目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单于部的确实力很强,可单于部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只要达尔岱一死,接下来单于部群龙无首,以他们的实力,可以轻松的消灭整个单于部。
欧彦虎又在和生胡们在打仗,这也是欧彦虎留下单于部的原因,让达尔岱部挡住大周。
如果将军消灭了达尔岱部,那么欧彦虎的老巢就暴露在将军的剑下。一切都活了,整盘棋局变得明朗,先机控制在将军的手里。
“按照将军的方法,我们可以做到速战速决,避免消耗太多的物资。”汤平第一个转变了态度。
半年前在关外的一战,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储备,目前只有军粮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而钱财却消耗了许多,以及火药铅子等军事物资恢复的比较少。
佛郎机的火药与大周的火药不同,还需要专门的改动,加上前番张文锦的克扣,河西营无法进行长期作战。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讨论接下来的战事。
等众人统一了思想,王信才又说道:“杀死达尔岱只是第一个目的,接下来我还会在关外铸城,通过新城控制单于部的地盘。”
众人又迷糊了,实在跟不上将军的思路。
王信没有卖关子,仔细说道:“为什么要彻底消灭单于部,因为只有消灭了单于部,这块肥沃的土地,将会是最好的时机。”
两边是大漠,唯一的防备方向是北方,而欧彦虎又与生胡纠缠在一起,短时间内无力回顾,趁着这个空档,可以轻易的修建起一座城池。
通过这座城池,把大量的肥沃目的分给关内的百姓,让关内的百姓们获得自己的牧地。
解决了士兵们的家眷问题,扩充了地盘;又通过威远关控制新城与内地的贸易,大军获得稳定的财源;没有了中间商,内地的百姓们可以获得稳定且又廉价的牛羊马匹。
“这么大的利益,我相信原来那些商人都会改变态度,愿意捐钱修建新城的。”王信打趣道:“当然,前提是我们打胜仗。”
“有没有信心消灭敌人!”
王信问道。
众人当即回复:“有信心!”
有了清晰的目标,众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了,都是打了几年仗的资深将领,具体的事务已经不需要王信去一一交代。
——
翟文离开威远关,回到了大同。
得知张文锦派去的使者还没有回来,欧彦虎的使者却到了,原来欧彦虎也有缓和与大周关系的想法,不希望与大周为敌,主动派了使者前来大周。
经过大同,先见到了张文锦,等见完了张文锦,有了张文锦的同意再去京城,一来一回要到明年了。
翟文见到张文锦的面,提醒道:“这恐怕是欧彦虎的诡计。”
明年的时候,欧彦虎说不定已经打败了生胡,难道他真会老老实实和大周保持和睦?怎么可能,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罢了,只不过目前的大同也无计可施。
天不可有二日。
如今大周一个太上皇,一个皇帝,偏偏还不是亲父子,加上以文制武的策略进入了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下来,对大同也爱莫能助。
其实朝廷不应该调走冯庸,可不调走冯庸,那朝廷的以文制武策略就无法执行下去。
以文制武不光是朝廷想要的,也是地方大臣想要的,包括眼前的巡抚御史张文锦,那么自己呢?自己心里其实也不反对,当初也是支持的。
翟文心里头五味杂陈,胡人虽然是胡人,但聪明人也不少。
无论是单于部还是大板升诸部,都与大同贸易紧密,对大同的消息知根知底,所以大同的机会,让很多胡人看到了,说不定正是因为大同出现了机会,欧彦虎才敢孤注一掷,背叛莫必胜。
“是不是诡计,你我说的不算。”张文锦语气清淡。
的确如此。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张文锦更关心王信,问道:“你去见了王信,王信到底要干什么?”
威远关的消息,张文锦也知道了,很多人大怒,毕竟永兴军的将领不少人和冯迪关系不错,还有一些大户也在担心王信。
威远关的商贸,背后的关系有多复杂,张文锦都不敢说自己搞清楚,王信要真是捅了娄子,没人保得住他。
翟文想起王信,脸色复杂,实在看不懂此人,如实回复:“王将军约见了单于,要了解清楚关外的局势,决定下一步是动武还是求和。”
张文锦眉头紧皱,盘算其中的得失。
求和是最稳的,但是对自己并不是最有利,背负张吉甫的评价,自己这辈子出不了头,自己也没脸,有损自己的名声。
如果王信能消灭单于部,可王信实力才多少,别单于部没有消灭,却引发了关外骚乱,如今到底也是高升,别搞砸变成责罚。
见巡抚御史没有说话,翟文把王信的要求转告,“王信希望张大人调拨粮草到威远关,还有王信从东南请了一些工匠,打算在威远关铸造火炮。”
都是些小事,张文锦没有在意,关心问道:“如果王信和达尔岱打起来,王信能不能灭掉达尔岱?”
翟文可不敢乱说话,到时候出了问题,自己很容易成为背锅的。
见翟文不敢说,张文锦也没有催逼,对于王信的事情,自己并没有过多参与,他也没有请示自己,他到底是无心的,还是猜到了自己的心思?
张文锦有些犹豫。
如果王信猜到了自己的心思,那此人真是可怕,也可以看出此人的自信。
他认为他可以消灭单于部。
也看出了自己的犹豫和心结,所以不请示自己,那么自己很容易做出旁观的决定,王信要是灭了单于部,那自己可以分功,他要是失败了,自己可以全部推到王信头上。
自己要不要成全他?或者防备他?
他竟然派人去东南请了铸造火炮的工匠,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所谋甚大,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谋划工匠的事情,那时候他才来大同多久?
此子的野心太大,难怪冯庸不是他的对手,因此此子早就把冯庸当成了对手,而冯庸还在尝试拉拢此子,此子恐怖如斯。
张文锦下意识摸了摸胡须,内心犹豫不定。
第230章 先迈的左脚
人一上万无边无际。
虽然没有一万人,却有八千骑兵,声势浩大。
周军在兔毛川一带的行为,激怒了很多的部落,此次很多部落响应单于的号召,特别是那些逃离兔毛川的部落,所以单于达尔岱心里隐隐有些开心。
“王信此人用兵如神,可谓是我们的大敌,幸亏大周不同我们,如果王信是大周的皇帝,我们可就惨了。”达尔岱骑在马背上,身边是各部的台吉和亲信将领。
有很多人失去了部落,投靠了单于,单于的实力更强大了。
台吉们为了抵抗大周,也不得不支持单于,“单于如此夸王信,未免有些太抬举他了。”一名台吉不爽道,都知道单于在此人身上吃过苦头,所以为了洗清上回的耻辱,把敌人夸得神勇,令此人非常不爽。
达尔岱笑了笑,没有出声。
其他的台吉倒是开口,不少人认可达尔岱,提醒同伴们要小心王信。
“此人虽然来大同不到一年,可对我们敌意颇深,下手狠辣,很多人在他身上吃过亏也是事实,小瞧了此人,会吃苦头的。”
“冯胖子厉害吧,一样在此人身上栽了跟头。”
“他还打败过铁甲骑兵。”
最后这句话一说,刚才那台吉也无话可说,对待冯胖子手里的八百铁甲骑兵,各部都没有好的办法,只有避其锋芒,也就是不和铁甲骑兵正面交锋。
可跑的了和尚,逃不了庙,各家都舍不得在单于地区的草场。
一个河套就能养活十几万人,别处的隔壁和大漠却不行,同样的范围能养活几千人都难。
既然都不愿意打,求和成为了主流,对于此次的行动,大家并没有担心,毕竟好几千骑兵,他们又不会攻打威远关,难道王信还能一口吃掉他们不成,不怕崩掉了他的大牙。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