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243节

  自己已经把口子打开了。

  张文锦知道王信的来意,最后的摊牌。

  “宣府之所以遭到敌人的侵袭少,因为城外有两个堡垒作为屏障,而敌人如果来攻打大同,大军可以直接抵达大同城下,投鼠忌器,大同不敢分兵。”

  张文锦缓缓的说道。

  听着张文锦对宣府和大同的分析,王信点了点头,这些并不是高深的事情,只要身居这个位置,接触到更多的消息,很容易得出判断。

  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自己拭目以待,看看张吉甫对张文锦的眼光有没有错。

  张文锦悄然看了眼王信的神色,看不出所以然,倒也无所谓。

  只不过呢,此人的确能打。

  自己还需要此人。

  张文锦如常说道:“本抚台打算在水口、宣宁、黑山柳沟、桦沟修建五堡,为大同屏障。”

  不等王信言语,张文锦忍不住介绍:“前明曾经在大同城外修了大边、二边、三边,三道纵深防御工事,后来随着防线的不断收缩,大边、二边早已不存,就连距离大同城仅仅五、六十里的三边也事实上被荒废。”

  说完后,张文锦隐藏着眼神里的忐忑,希望王信能给点提议。

  此人的能力无可否认。

  王信点了点头。

  张文锦说的这个事情是事实,大同城北面近百里俱是平坦之地,曾经为了加强大同的防御,也有官员建议在城外水口、宣宁、黑山三地修筑堡垒,后来不了了之。

  因为几十万两的银子花下去,不如投入到军队打出去。

  那时候大周国力强盛,不像现在积弊丛生。

  所以张文锦还是想要留在大同的。

  既然如此,两人有共同的需求点,那么可以合作。

  虽然张文锦的方法并不合自己的意,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求同存异才重要。

  结合张文锦的打算,王信给出了自己的提议:“螃蟹大法。”

  “螃蟹?”

  “抚台大人把大同修建的固若金汤,这就是螃蟹。”

  “大同西路军与天成军刚好一左一右,犹如两只大钳子,只要胡虏敢来犯,我们就可以夹死他。”

  事情当然没有自己说的这么简单。

  胡人生产力落后,但不是傻子。

  不过呢,战略上有可取之处,大同目前缺乏精锐战兵,发挥民兵的优势,当然是以守为主,还有就是钱粮。

  冯庸从朝廷要不来钱,不代表张文锦从朝廷要不来钱。

  何况东南倭患平了不少,今年东南的税赋应该要比往年增加不少。

  这比往年多出来的钱,伸手的人很多,谁的胳膊更粗,谁就能拿得多。

  那么在张文锦的计划之上,自己想要成立西路军,同样符合张文锦的利益,无论是天成军还是未来的西路军,两支营兵负责野战。

  事情没有超出自己的预期,王信放了心。

  张文锦也不再多言。

  世上最简单的事为成全别人,同样也是最难的事。

  官场上最大的人情就是成全别人。

  非亲非故,张文锦内心并不想成全王信。

  不光他只是一个武夫,还有此人的来历复杂,张文锦都不愿此人出头,只不过为了自个的利益,张文锦不得不接受此人。

  看着此人一脸的平静,张文锦内心感叹。

  朝廷风波不停,地方风浪不断啊。

  地方大户不阻拦自己,大同的负责人张文锦也不阻拦,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呢,所以西路军的成立已经板上钉钉。

  除非有人反对自己。

  就算有人反对自己也不要紧。

  自己把军队都分了出去,独当一面,大不了自己回去,以自己留下来的布局,以及张灿汤平他们的能力,王信并不是很担心。

  一个人的荣华富贵,不如兄弟们一起过好日子。

  这是王信向来的宗旨。

  包括在扬州的时候也是如此。

  为扬州营的兄弟们安排好了后路,大多数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

  唯独钱上的事。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牛心山在团山与威远关之间的后方,又是离雁门关最近的,所以王信离开大同后,来到了牛心山,除了参观新办的火器厂,也招来了手下的重要将领。

  王信来到刘二的作坊。

  火器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工厂,沿着十里河有好几座作坊和工棚,其中最大的是刘二的作坊。

  “我把祖传的手艺公布了出来,制定为详细的章程。”

  刘二得意的说道。

  他用一两八钱的价格中了标,得到最大一笔订单,为了保障工期,他请了几十名头脑灵活的伙计,势必要把产能提高到每个月一百杆。

  这样还不够。

  三千杆鸟铳,每个月打造一百杆,一年也才一千二百杆,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可如何继续提高,刘二费尽了脑汁。

  王信点了点头。

  逼迫工匠把祖传的手艺贡献出来,除了强迫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利诱。

  至于哪种的效率高,王信认为是后者。

  犹如现在的刘二。

  在生产效率上面,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无法碰瓷激发新模式的效率,核心是人的主动性。

  所以刘二不光把祖传的手艺拿了出来,还恨不得工人们第一时间就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不过刘二有他的局限性。

  一个刘二,一万个刘二都想不出来。

  但是十万个刘二里,可能就会有一个人想出流水线模式。

  王信笑道:“为何不把工人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单独生产一道工序,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

  听到王信的主意,刘二愣住了。

  流水线模式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机械化代替最后变成智能无人生产线。

  竞争和利益。

  原本培养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今只需要一个月,聪明的人甚至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能上手,而且成品率直线上升。

  王信很有信心,刘二半信半疑,但也觉得将军说的有道理。

  “一个月的产能如果能达到三百杆,一年就是三千六百杆,相比较如今的年产量一千二百杆,其中的利益相差三倍,这三倍的利益,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王信拍了拍刘二的肩膀。

  刘二以前只是工匠,虽然不服老,有闯劲,但如何比得上王信的眼光。

  几句话就听愣住了,久久的回味。

  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有道理。

  王信很快离开了作坊,并不在乎刘二能不能听得进去。

  他听不进去,别人听得进去。

  百分之三百的利益,多的是人拼命。

  至于刘二这样新的工厂主,王信现在只觉得少,没有觉得多。

  他这里招募了几十人,那么就有几十人解决了生计问题。

  “呵。”

  赵雍从雁门关赶来,虽然听说过牛心山的事情,但还是第一次来,看到十里河河道中竖起的几架大水车,还有高的烟囱,忍不住惊叹了一声。

  水车在水流的转动下,连接着岸边作坊的风箱,风箱不停的摆动,往高炉里送风。

  “倒是暖和。”

  天气寒冷了起来,走到此地却有一股热浪。

  “只怕夏天难受。”

  “春天就难受了,不过吃苦算个啥。”

  听到亲卫的话,赵雍点了点头,这话倒是没错。

  “小石头!”

  赵雍突然露出笑脸,向着远处的一名少年喊道,那少年穿着一身轻甲,腰间还挎着长刀,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四处看了看。

  “赵将军。”

  小石头看到了赵雍,高兴地走过来。

  赵雍是佐击将军,也是全军里除了将军之外,职位最高的。

  “又长个了啊。”

  赵雍捏了捏小石头的胳膊,全是狰狞的腱子肉,个头都快超过自己,如此精勇,内心喜爱不已。

  “我去给将军打声招呼,让你跟了我吧。”

  “去。”

首节 上一节 243/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