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273节

  晴雯一脸惊讶,随后露出高兴,欢喜道:“我也要去。”

  “去吧。”

  王信笑道。

  晴雯和平儿愿意跟着自己,离开这犹如仙境的国公府,自己才能带着她们离开,如果她们不愿意去三进的院子,喜欢国公府的富贵奢靡,那自己无论如何也带不走她们的。

  所以要看她们自己的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平儿还是晴雯,两个人都不是爱慕虚荣的人。

  或者说爱慕虚荣是人性。

  但是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喜欢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至于三进的院子虽然不如国公府,可对比普通人而言,能有自己的三进院,那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求之不得,可以当做祖宅传下去的家业。

  王信交代了晴雯,吃完了早饭,然后在后门外与史平等人碰头。

  贾政对自己真不错。

  又有王熙凤的仔细照料。

  知道自己带着亲卫,专门在后街腾出了一间院子,提供给史平他们居住,不让王信操心。

  可寄居贾府终归不是长久之事。

  自己与王子腾的矛盾越来越深,必然会牵扯到四大家,为了避免隐患,早点搬出去已经迫在眉睫。

  宁荣街在皇城边上,上午的都城人流拥挤,街道上满是行人,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巡逻,总算是让道路保持了通畅,各行其道。

  不久之后。

  王信来到了兵部。

  张吉甫今日在兵部坐班,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兵部衙门规矩森严,来往官员身份高,王信低调的递上腰牌,一名小吏检查后,拿进去交给里头的官员,不久后,赶来一官吏,热情迎着王信进去。

  役丁们见怪不怪,知道此人来头不小,不是寻常的武官。

  没有等候,竟然一路引进去,王信也没想到,连忙主动行礼,“下官王信,拜见阁老。”

  张吉甫坐在案台之后,手里拿着不知道何处衙门的公文,仔细的看着。

  听到王信的声音,头也不抬说道:“自己找个位置坐下吧。”

  带着王信进来的官员已经悄然离去。

  王信打量了四周,也没有忐忑,径直找了一处坐下,等着张吉甫开口。

  过了一会儿。

  张吉甫终于看完了公文,抬起头,视线落到王信身上。

  王信端坐,目不斜视。

  张吉甫叹了口气。

  王信的作风,自己真心喜欢,十分对自己的胃口,可惜被太上皇看中了。

  就算自己再自傲,有自信从林如海手里抢人,却不敢向太上皇抢人,哪怕太上皇可能都忘记了此人,毕竟太上皇接触的人那么多,王信也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你在大同办的事,好大的胆子。”

  张吉甫冷笑。

  王信没有变色。

  以张吉甫的地位,如果他不愿意自己在大同所做所为,早就出手阻止自己,不会等到今日。

  张吉甫见没有唬住王信,也没有奇怪,认真问道:“如果我不同意你留在大同,而是把你调回京营,你打算怎么做?”

  王信愣住了。

  的确没有想过张吉甫会问的如此直接。

  看来张吉甫来到京城后,已经站稳了脚跟,未来的首辅非他莫属,恐怕对朱伟也有了底气,否则哪里来的如此霸气侧漏。

  做事弯弯绕绕,要按照规矩办事。

  那是因为不属于制定规则的人。

  张吉甫已经算是制定规则的人了,不愿意费心旁枝末节。

  也就是说。

  张吉甫的实力更强了。

  王信脸色变得慎重,沉思了一会,灵光一闪,突然想通了,幸亏自己见多识广,大明王朝1566在视频号上看了八百遍。

  以张吉甫的势力,大同的动静岂能瞒得过他。

  他要的是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真关心自己的做法。

  对这样高层次,又是科道里挤出头的人物,说实话才最稳妥,说假话,反而令对方不满。

  “如果阁老同意下官留在大同,下官会整合大同西路的力量,趁着欧彦虎没有统一生胡前,灭了他在大板升的老巢,断了他的根,迫使他回师。”

  张吉甫问道:“你不怕被他打败?”

  王信没有犹豫,也没有说大话,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成功打乱此人的计划,没能让他统一生胡,而下官却无法打败他,等他统一了生胡诸部,再顺利返回大板升,下官更不是他的对手。”

  张吉甫点了点头。

  是这个道理。

  见张吉甫没有了疑问,王信继续说道:“如果阁老不同意下官留在大同,那么下官把手里的精锐放出去给地方,加强地方的实力,至少御敌于关外,不让胡人轻易入关,避免其祸害关内百姓。”

  张吉甫终于想通了。

  或者说。

  张吉甫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王信太忠了。

  忠的有些可怕。

  无论是谁,张吉甫如何也无法相信,会有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实力,轻而易举让出去的人,于公于私,这么伟大的人,张吉甫无法理解。

  王信是个聪明人。

  张吉甫非常肯定这一点。

  既然是聪明人,就做不到淳朴至极的地步。

  王信忠良,张吉甫不怀疑,可忠良至极到这般地步,张吉甫不信。

  所有的事情,张吉甫都能理解。

  唯独王信。

  始终无法理解。

  张吉甫想不通,不愿意再想,因为想的够久了,拖延到如今,自己还是没有想明白,反而越来越“看不懂”王信。

  “你认为你走后,大同的大户们,加上你留下来的精锐就能对抗欧彦虎?”

  张吉甫语气急切的问道。

  王信低下头。

  张吉甫的身份,没必要急切。

  是啊。

  都不想头上有个皇帝。

  这就是小市民阶级的必然选择。

  江南的手工业日益发达,诞生了大量的市民阶层,对消除头上的束缚,自身没有阻碍的经商和生产,也就是释放生产力,注定了新学的诞生。

  晚明时期。

  如李贽和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民众的权利。

  顾炎武主张“众治”代替“独治”,即通过民众的参与来限制君主的独裁,扩大郡县守令的职权,增强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

  一些思想家的主张发展商业,促进国家的繁荣,尽管这与当时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悖,但他们认为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的进步等等。

  历史虽然发生了变化,社会进程却没有被打断。

  大周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进步不代表强大,反而有时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因为生产力还没有追上生产关系,对比时代太过先进的生产关系,反而会带来混淆和衰弱。

  社会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没有绝对。

  那么来自江南的张吉甫,看到自己打造的新模式,王信实在无法相信,张吉甫会不动心。

  这是文官们最向往的。

  也是大户们最向往的。

  至于对还是不对。

  结果才重要。

  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走到了终点,那就是对的。

  无论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可惜。

  江南靠着密集的水道能致富,可却受限于时代的生产力,并不能扩张到全国,反而因为商业的发达,松散的管理力度,对别的地方带去了破坏。

  新学在江南之外的地方,无疑是行不通的。

  历史已经证明。

  但是如今多了自己这一个变数。

首节 上一节 273/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