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120节

  前朝文帝在此设龙城县,后又改为柳城郡,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

  作为一个人口不过四千的小郡,在这关外之地自然无法得到发展,甚至一度被蛮人攻破郡县。

  直到庆帝率军来此,一扫蛮族,并令手下军士在此建立宁古郡,设宁古郡城。

  而那时的宁古郡城,也不过是一个城垣长约百米,底宽20米的夯土小城。

  而现在......眼前的这座雄城,倒像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甚至在恍惚之间,他还以为自己回到了帝都。

  车队越是靠近城墙,黄瑾越是能感觉到这座城池带给人的震撼。

  城墙上灯火辉煌,如同镶嵌在夜空中的一串串璀璨宝石,城墙的每一块砖石都平平整整,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帝都的城墙都没有这么规整,当初建设帝都时为了统一砖石的质量和大小,庆帝可是砍了不少脑袋。

  黄瑾不由得想到,哪怕是关内的那些城池,想要修这么高大的城墙,需要多长时间?

  更别提这里是关外了,至少要花上半年时间吧?

  禁军统领的想法则和黄瑾不同。

  他不断思考着,如果自己带领禁军攻打这样一个城池,能否打得下来。

  想了半天,答案是:肯定不能!

  秋冬时节,这座城池位处冰天雪地之中,都不需要坚壁清野了,围困这座城没等守军饿死,城外的军队就被冻死了。

  春夏倒是没有那么冷,但除了围困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至于硬攻,开什么玩笑?这城墙至少有十多米高,靠人命堆积在这等城池面前毫无意义。

  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攻下这座城池的办法,这让身为皇帝亲军的他顿时有些气馁。

  就在众人还在纠结高大的城墙时,一道欢笑声穿透雾气,传到众人耳中。

  行进的队伍破开迷雾,王羲正顺着声音的来源看去,不由得惊喜道:

  “父亲,您看,那边有百姓。”

  众人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旷的土地。

  规整的田地被笔直的小路、沟渠和篱笆分割开来,形成了一块块井然有序的农田。

  田埂上,农人们头戴斗笠,身着粗布衣裳,弯腰劳作。

  男人扶着怪模怪样的耕犁,赶着慢吞吞的老黄牛走向下一片田。

  女人动作轻柔而有力,将麦种抛洒入耕好的土地中。

  孩子们在田间奔跑,笑声清脆,偶尔帮忙扶起歪斜了的麦苗。

  放眼望去,城墙外几乎每一片土地,都被开发成了一亩亩平坦的农田。

  “这......”王永年有些失声。

  他想过宁古郡城饿殍遍地,想过这里遍布着蛮人的铁蹄,甚至想过整座城池已经沦陷。

  唯独没有想到,眼前这一幕富有生活气息的春耕景象,宛若置身于一幅动态的山水田园派画师的画卷中。

  “王大人。”黄瑾从短暂的失神中走了出来,“这里似乎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啊。”

  王永年顿时觉得脸上有些烫。

  挂不住面子的同时,他也有些惊讶。

  宁古郡王来这里才多久啊?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吧?

  区区一个月,竟能将领地内的民生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

  莫非他身旁有大贤辅佐?

  就在疑惑之际,王永年突然听到,身旁的儿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者,皆怡然自乐。”

  王羲正突然情绪激动地跪倒在地上,眼泪婆娑:“老师,您苦苦追寻的'桃花源’,真的存在!”

  王永年这才想起来,自家儿子的老师,那位皇帝都敬三分的大儒,是儒学桃源流派的魁首。

  桃源流派结合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农学思想,其学追尊神农为师,以农为国之本。

  其创始人写过一篇《桃源纪》,讲述他误入一处桃花源,看到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国度,百姓们靠耕种自食其力,毫无现实社会中的污浊黑暗。

  桃源流派虽然被大庆承认,有些影响力,但信奉它的儒生却很少。

  在大庆,还是讲究天人感应的正统儒生数量较多。

  所以桃源派只能另辟蹊径,其门人大多将精力放在农事上,或如同寻常老农般专攻农学,或在户部中的仓部担任农官。

  这就导致正统儒生更瞧不起桃源派,认为他们是自甘堕落与农夫为伍的泥腿子,难登大雅之堂。

  若非自家儿子拜的是桃源派魁首,王永年都不会让他加入桃源派。

  “行了,起来吧。”王永年拉了拉儿子的袖子,“只看到眼前这些,又能说明什么?怎么证明这里就是靖节先生说的桃花源?”

  王羲正闻言愣了愣。

  父亲说得也对,面前春耕的场景虽然看着令人心喜,但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只是出关之后,萧条的景色和对未来的恐惧一直压抑着自己,导致刚刚看到这温馨的一幕后心中反差太大。

  桃源学派认可的桃花源,那可是要安乐、和平、富足、自由、平等,只有耕种还不够。

  王羲正擦了擦眼泪,不好意思地站起身。

  本以为自己真的发现了桃花源,都想着给老师、师兄们写信,让他们来此见证了。

  如今被父亲打回了现实,王羲正顿时有些失落。

  同时,他心中对宁古郡王的好感度却在直线上升。

  一个刚刚就藩,就将全部精力放在劝农,并真的让百姓有田可种的藩王,再坏也坏不到哪去。

  尽管他是王家的仇人,但王羲正也清楚,从自家干的那些龌龊事来看,自家的仇人基本上可以认定都是好人了。

  宁古郡王殿下,是个好人啊!

第150章 民风彪悍的宁古郡百姓

  队伍继续前行,在众多百姓好奇的目视中,到距离城门口不过数百米的距离。

  城门紧闭着,但从那缝隙中透出的光芒,却让人感到阵阵暖意。

  片刻后,城门缓缓打开。

  一阵低沉的马蹄声从城内传来,起初微弱,随后逐渐增强,如同雷鸣般从大地传响而来。

  一队身穿玄黑甲胄的骑兵,如同幽灵般从城门中呼啸而出。

  马蹄声如鼓点般急促,骑兵们紧握着缰绳,身体前倾,与马匹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停!”

  一名将领一声喝令,所有骑兵齐齐勒马。

  刹那间,整个骑兵队没有丝毫慌乱地停在原地,动作整齐划一。

  随队的禁军统领顿时眼睛一亮。

  骑兵,而且是精锐的骑兵!

  为首的年轻将领从马上一跃而下,来到车队之前。

  “宁古军骑兵营统领越云,奉命迎接朝廷使节!”

  黄瑾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咱家就是朝廷使节,越统领辛苦。”

  越云微微皱眉,拱手道:“请阁下出示身份证明!”

  黄瑾闻言顿时一愣。

  “即是朝廷使节,没有身份证明吗?”越云用手掌轻轻握住腰间佩剑。

  看到区区一名藩王下属如此说话,一名官员只觉得有损朝廷颜面,顿时怒道:

  “大胆,我们有天子御赐大纛和节杖,不够证明身份吗?”

  越云转过头,看向发声之人,不卑不亢道:“末将只认身份证明!”

  “你......”

  “好了,不可莽撞。”黄瑾开口道,“这位统领,凭证在车里,我这就让人拿来。”

  身为庆帝的贴身太监,黄瑾在朝堂上识人无数,一眼就看出面前的越云属于那种油盐不进的将领。

  这种人是不会便宜行事的,也不适合入朝廷当官,但却是治军方面的人才。

  让这种人管理军队,六皇子他,有识人之明啊......

  有军士拿来身份证明,越云仔细查验过后,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

  “请使者入朝阳城。”越云抱拳行礼。

  “朝阳城?”黄瑾好奇地看向城门上方,果然那里镌刻着朝阳城三个大字,“不是宁古郡城吗?”

  “前几天殿下就改了名字。”越云回道。

  “为何要叫朝阳城?”

  越云眼中闪过崇拜之色:“王爷说了,日出为朝阳,此乃宁古郡国兴起之地,特改名为朝阳城!”

  黄瑾闻言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改个名而已,虽然没请示朝廷,但一个实权藩王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使者请入城吧,殿下已经等候多时了。”

  “等候多时?”黄瑾疑惑道,“殿下早就知道我们要来?”

  越云倒也不隐瞒,点了点头:“你们出山海关时,我们的暗哨就发现了。”

  黄瑾微微一怔,心中有所动容。

  亏得刚刚还觉得六皇子不知情呢,结果自己这边刚踏入关外,人家就已经知道了。

  “走吧,劳烦越统领,带我们进城。”黄瑾开口道。

首节 上一节 120/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