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121节

  越云转身看向骑兵队:“骑兵营,让路!”

  刷——

  又是整齐划一的下马动作,骑兵们齐齐跃下马背,将战马向后拉了几步,露出一条进城的通道。

  动作干脆整齐,只让一众禁军都恍惚不已。

  众人跟随越云入城,城门打开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宽敞的主路。

  看到路是土路后,黄瑾微微松了口气。

  这宁古郡城......朝阳城的路还是比不上帝都,帝都的路是石板路。

  等等,自己为什么要拿帝都来比?

  看着安静宽敞的街道,偶尔只有几个百姓匆匆走过,黄瑾不由得问道:

  “越统领,不知城中还有多少百姓?”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看来这个冬天还是让宁古郡元气大伤,百姓冻死之数怕是不少。

  越云摇了摇头:“我只是一营之统领,不管民事。”

  “今冬苦寒,城中怕是有不少百姓冻死吧,不然怎么都不出来行走?”王永年突然插嘴道。

  越云斜了他一眼,见他一副狼狈打扮,倒也没轻视。

  只是冷冷道:“自我王入主朝阳城,城中便再无一名冻死、饿死的百姓!”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王永年瞪大眼睛。

  别说关外宁古郡了,就是帝都每年冬天都有不少冻死之人。

  还未等王永年继续发问,突然一个扫帚从一旁横飞过来,砸得王永年眼冒金星。

  王羲正见状连忙把父亲护在身后,回首望去,却见一名怒气冲冲的老妪。

  老太太扶着扫帚,瞪着浑浊的眼睛,吐沫横飞:“你这后生,满嘴喷粪,是在咒我们死吗?我们关外百姓是非死不可吗?”

  “我们城中百姓都去上工种地了,除了老身这等无用之人外,哪个有闲心去街上闲逛?”

  王羲正眼看着那老妪抄起扫帚还要打,连忙拉着父亲左右躲避。

  没办法,这老妪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了,这等年纪放在哪里都是人瑞了,哪怕是庆帝亲临都会对人家客客气气的。

  王永年只觉得头晕目眩,羞耻到满脸通红,呼吸都不顺畅了。

  向周围人投去求助的目光。

  黄瑾却似笑非笑地望着天,越云和身旁的宁古骑兵更是像没看到一般。

  只待那老妪没了力气,拄着扫帚大口喘息,王永年父子才逃离魔爪。

  只有自家好儿子,一边扶着自己,一边向老妪求饶:“婆婆手下留情,家父属实不知情,一时口误,一时口误。”

  王永年羞愤交加,没想到刚到宁古郡没被有仇的李彻处死,反倒差些被一个老太太打死。

  老妪喘匀了气息,再次怒骂道:“你且记住,自殿下来了后,俺们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莫说不会冻死,就是你们关内百姓的日子,怕是也比不上!”

  “若不是看你儿子还算懂事,老身今日活活打死你,大不了再给你抵命就是。”

  王永年喏喏不敢言,倒不是他无言以对,实在怕这老妪一口气没喘上来,再倒在地上。

  看到王永年吃瘪,其他随队的官兵觉得好笑的同时,也纷纷警惕起来。

  这宁古郡王就藩时间虽然不长,但威望却是重得很啊,竟得百姓如此爱戴。

  只是这宁古郡百姓......

  有点民风彪悍啊。

第151章 谦谦君子宁古郡王

  古代思想家认为,官风引领民风。

  如同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官从政者的品行如草上之风,对民风起着引领作用。

  宁古郡百姓的民风如此彪悍,就说明宁古郡王的品行......

  王羲正摇了摇头,不再多想。

  能大力劝说百姓耕种,并让麾下百姓如此维护,且连劳动时都挂着满足笑容的藩王,怎么可能是个作风彪悍之人呢?

  在他心中,宁古郡王应该是个温文尔雅、心系百姓的谦谦君子。

  至于这位彪悍的老婆婆,应当是特例吧?

  一场闹剧过后,众人又走了几步,越云突然停下脚步,看向黄瑾:

  “天使,前面就是内城,殿下在府衙等您。在下有公务在身,不能再陪。”

  黄瑾连忙笑道:“统领自去忙,不碍事的。”

  越云看向身后的队伍,又说道:“内城狭小,这些人和军队不能进去,还请天使让他们留在外城,我等自会好好安顿。”

  黄瑾含笑点头:“烦劳统领安排。”

  越云不再多说,带着宁古骑兵开始安排奴隶们,先去城中空闲处安顿。

  王永年见状,偷偷拉了拉儿子的袖子,准备随着大部队一起离开。

  经常在庆帝身旁伺候的黄瑾眼神何等犀利,一眼就看到了狗狗祟祟的王永年,轻咳一声:

  “咳咳,王大人。

  王永年身体一震,停下了脚步。

  “您就不必留下了,还是随我一起去见殿下吧。”

  王永年面色一白,看着黄瑾愤愤道:“黄瑾,逼死我对你有何益处?”

  听闻此言,黄瑾微笑着看向王永年。

  那好处可太多了。

  如果说之前自己想尽办法和六皇子和解,还是因为庆帝的态度改变。

  而现在,看到宁古郡区区一个月,就被六皇子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让黄瑾觉得,李彻这个人不仅不能得罪,而且还很值得投资。

  王羲正也在一旁小声道;“父亲,儿也想去见见这位宁古郡王殿下。”

  身为桃源派魁首的弟子,王羲正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将本门学说发扬光大的机会。

  这位宁古郡王,看上去是个重视农桑的,没准会采用农家的治理办法呢。

  王永年闻言,顿时哀叹道:“糊涂啊,那宁古郡王再贤明,也和我王家有天大的过节,岂能善待我父子二人?”

  听到父亲这么说,王羲正也默默低下了脑袋。

  是啊,自家做了那买卖人口的勾当,宁古郡王又是个嫉恶如仇的性子。

  见了又如何......宁古郡王岂能相信一个罪人的话?

  入了内城,诸葛哲代表李彻前来迎接,寒暄几句后,引着几人去府衙。

  王永年没看到李彻,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忍不住嘲讽黄瑾:

  “黄公公,得知朝廷来使,燕王出城相迎,这宁古郡王却是到现在还没露面。”

  “看来他没那么在意朝廷威严,也没把你放在眼里啊。”

  黄瑾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

  的确,相比于燕王的热情招待,李彻的态度就显得很平淡。

  但黄瑾是何等人精,怎么可能因为王永年三两句挑拨之言,而失去了方寸。

  各地藩王对待朝廷使节,向来都有两种面孔。

  一种就像是燕王这样,礼节做足,宾尽主欢,以显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

  另一种就是像李彻这样,态度平淡,规规矩矩。

  恰是如此,更能显示出李彻的问心无愧,没有什么隐瞒的心思,所以不屑于向使节献媚。

  这两种态度其实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就怕那种表面装傻充愣,实则内藏祸心的藩王。

  黄瑾突然想起,去年从秦晋二王那里回来后的使节,都是一副讳莫如深的模样。

  相比于四殿下和六殿下,这两位倒更像是在隐藏着什么。

  而此刻的李彻,还在给监军部的准政委们上课。

  “今天教给大家一个词,同志!”

  “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即‘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是的,同志这个词古来有之。

  在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含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代指志同道合的人。

  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也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

  而近些年,这个词被严重污名化。

  导致陌生人之间交流,失去了一个极其方便好用,且能迅速拉近距离的称呼。

  “总之,同志这个词相比于同袍、同僚,在保留认同感和亲近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思想上的统一。”

  李彻笑着看向众人:“日后大家互相称呼,不妨试着用同志代替官职。”

  下方众人默念着‘同志’,在心头仔细揣摩,顿时觉得这个词有一种莫名的振奋人心感。

  “殿下。”

  李彻看向门口的秋白:“何事?”

  “朝廷派来的人进城了。”

  “知道了。”李彻头都没抬。

首节 上一节 121/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