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138节
这是让自己在成为东北王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为彰尔功,朕特赐奉国以下特权:
可自行铸造铜币,流通境内,以利商贾,惠及民生!
可自募军队,精选良将,以备征伐,巩固边防!
可铸造兵器,精良坚利,以备军需,强我国力!
可率军征战,开拓疆土,以增我大庆之版图,壮我国势!
自今日起,山海之外,皆为奉土!”
听着霍端孝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李彻的眼睛越来越亮。
心中忍不住高呼:父皇圣明啊!
山海之外,皆为奉土!
此举等同于消去了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给了自己极大的自主权。
从此以后,山海关之外就由自己当家做主了!
出了山海关,就是我李彻说了算!
“尔其益懋乃德,慎乃职,忠以事君,仁以抚民,智以驭军,勇以拓土,以副朕之厚望,以慰天下之瞻望。
钦哉,谢恩!
大庆泰始十年四月十六日诏,
钦此。”
霍端孝读毕,恭敬向前几步,双手端着圣旨送到李彻面前。
李彻强忍激动,按照礼仪流程,再次躬身下拜:
“儿臣李彻,领旨谢恩!”
双手接过圣旨后,怀恩连忙上前,干干净净地将圣旨捧在手中。
霍端孝则向前一步,笑着恭贺道:“恭喜殿下。”
李彻同样面带笑意:“托先生的福。”
随即挺直腰杆,看向台下的人群。
怀恩回过神来,高声唱和:“参见奉王。”
文武皆是激动不已,齐声高呼:
“参见奉王!”
李彻被封为亲王,他们作为李彻的臣子,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下方的百姓则是慢了半拍,待到宁古军司号手已经吹起号声后,才欢呼着发出道道声浪:
“参见奉王!”
“恭喜王爷啊!”
“奉王,啧啧啧,是比宁古郡王好听!”
欢呼的声浪叠叠而来,一声高过一声,不多时朝阳城中便沸腾了起来。
百姓们面红耳赤,从四面八方涌来,脸上的欢喜之情毫无作假。
霍端孝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感叹万千。
这已经不是民心所向了,这些百姓简直视奉王殿下如同神明!
饶是他足智多谋也完全想不通,李彻是如何做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获得如此民心。
李彻浅笑着看着欢呼的人群,心中感动不已。
相比于亲王之爵,百姓们的爱戴之心,才是更值得自己珍惜的宝物。
谁把人民放在心头,人民把谁高高举起!
......
武将之中,王三春偏过头去,向王老四问道:“老四,你读书多,殿下这个封号好不好?”
李彻坚持让武将们学习知识,但毕竟是一群大老粗,能认识几个常用字已经难得,指望他们热爱阅读是不可能了。
唯有王老四对读书很感兴趣,这几个月来恶补各种书籍,倒是也知道了一些常识。
“嗯,按惯例来说,亲王是王爵里最高的一级,并无高低之分。”
王老四低声回道。
“但来自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的王号,如齐王、楚王、燕王、韩王、赵王、魏王、秦王,这些王爵更加尊贵,毕竟都是强盛一时的诸侯国。”
王三春翻了个白眼:“奉王也没在诸侯国之中,那这皇帝老儿不讲究啊,岂不是给了殿下一个孬的封号?”
“还是他娘的要找机会打到帝都去,不说给殿下抢皇位,至少也要抢来一个齐王!”
王老四摇了摇头:“兄长慎言,‘奉’虽然不在战国群雄之中,却是从未出现过的王号,想来是陛下为殿下所独创,或有其他意义。”
王老四都想不通的事情,王三春更是搞不懂了。
他索性不再多想,而是转移话题道:“这么说,以后咱们就叫奉军了?”
王老四点了点头:“理当如此,宁古军改为奉军,宁古郡国改为奉国,你我兄弟也要称奉将了。”
“奉军出关,嘿嘿。”王三春傻笑一声,“也行,挺好听的。”
。。。。。。
文臣之中,钱斌看着高台上的李彻,眼神微微聚焦,心中若有所思。
身侧的诸葛哲轻笑一声,小声感叹道:“陛下对咱们殿下,似乎另眼相看啊。”
“哦?”钱斌垂眸,“子渊有何妙见?”
“妙见不敢当,下官对此确有浅见。”
诸葛哲看了眼台上的李彻,娓娓道来。
“所谓‘奉’,有恭敬、遵守、供养之意,听起来似乎在提醒殿下时刻铭记效忠朝廷......”
“但,下官私以为,陛下还另有别意。”诸葛哲脸上笑容收敛,喃喃道:“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
钱斌闻言,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嘴角也带上了一丝浅笑。
“子渊所想,和老朽不谋而合。陛下对殿下,颇有期望。”
奉天承运,意思是遵从天意。
皇帝乃是上天之子,只有皇帝才能获得天命。
若是殿下封号的‘奉’字,出自这个独属皇帝的诏书开头,那其中之暗喻,就值得令人深思了。
“陛下依然是圣心难测,总是做两手准备。”钱斌暗叹一声,随后低声道:
“子渊,你我之对话莫要与殿下说,免得殿下心中有所遐想,反而落了下乘。”
“下官明白。”
第173章 让殿下作诗啊!
按照惯例,加封应该普天同庆,甚至大赦封地内的囚犯。
但李彻肯定不会这么做,毕竟朝阳城中的囚犯都是战犯,绝对不可饶恕的那种。
李彻让钱斌拿出一部分库存的肉食和蔬菜,发放给百姓。
又给军队的士兵们放了三天假,停了风雨无阻的集训,有婆娘的回家找婆娘,没婆娘的努力找婆娘。
官吏们就没这等好事了,朝阳城的发展步伐太大,各个方面齐头并进,各级官吏都忙碌得不成样子。
要是官吏们也放假的话,整个城池就完全停摆了。
李彻便给他们发了三倍俸禄和奖金,算是对坚守岗位的补偿。
封王仪式过后,李彻赐宴,中高层将领和官吏都来赴宴。
霍端孝本以为殿下刚来就藩,麾下的人手不会太多,没想到事实和他想的完全不同。
整个王府大堂几乎坐满了人,文臣四十多人,武将那边稍少一些,只有校尉级别的才有资格入席。
“端孝啊,莫要拘束,日后都是同僚了,还要互相关照。”
钱斌热情地拉着霍端孝,向堂内走去。
“钱老客气了,家父常和我说,钱老乃是当今朝堂中,为数不多肯做实事之人。只是没想到,钱老竟然也跟着殿下,来了这关外之地。”霍端孝认真地说道。
钱斌笑了笑没有说话。
当初他提议科举改革,提升算学地位,右丞相霍韬是为数不多支持他的重臣。
可惜,最终陛下也没有采纳。
这就是雄主的弊端之处,毕竟不是每一个雄主都是李世民,立下丰功伟业的同时,还能虚心纳谏。
钱斌带着霍端孝、霍端礼二人走向座位,本来想让他们两兄弟坐在靠前的位置。
但霍端孝无论如何都不从,只说初来乍到,难当此位。
没办法,钱斌只能将他们送到靠中间的位置。
两兄弟席地而坐,霍端礼年方二十,正是跳脱的年纪,好奇地看向四周。
还时不时向霍端孝吐槽:“二哥,你看!奉王殿下这还有蛮族武将哩!”
“哎?那不是监天司的老学究嘛,怎么也跑到奉地来了?”
“二哥,二哥,你看你旁边那位,身上怎么还带着枷锁呢?”
霍端孝刚准备让弟弟安静些,目光扫过身旁之人,顿时诧异道:“王大人?!”
此人正是李彻命令‘戴枷办公’的王永年。
见到霍端孝认出了自己,尴尬地拱了拱手:“霍二郎。”
霍端孝向来为人正直,自然不会落井下石:“想不到王大人也在此。”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