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198节

  “对了,可写信给你那些师兄师弟了?”

  王羲正还是桃源派的传人,他的师兄师弟皆是农学人才,李彻早就垂涎已久。

  这几日的接触下,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李彻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邀请桃源派来奉国的请求。

  王羲正自是欣然接受,并且自告奋勇为李彻写信邀请师兄弟。

  “信已经送出去了,给了师傅一封,又给了大师兄一封。”王羲正回道。

  “桃源派不受陛下重用,师兄们空有一身本领,想必得到殿下邀请后,必然会立刻踏上来奉国的路程。”

  “如此甚好。”李彻微微颔首。

  一派都是农学泰斗,实干型人才,自己可是眼馋得很。

  先写信劝一劝吧,要是文的招数不好使,那自己也只能被迫用点武的了。

第238章 桃源派和陶潜

  宁静的午后。

  帝都上空,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一处庭院中。

  这座庭院坐落在帝都的一隅,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显得格外清幽出尘。

  庭院内,翠竹摇曳,古木参天,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溪水潺潺,清澈见底。

  石桌上摆放着几卷古籍,一旁还有一壶新泡的茶,茶香四溢,与竹香、花香交织在一起。

  一名长得平平无奇,像是田间老农一般的老者坐在石桌旁,手中拿着一封信。

  这封信他已经反复读了好多遍,边角都有些微微上卷。

  老者轻轻放下手中的信,眼眸中仍带着些许疑惑。

  “奉王......”老者喃喃道。

  他摇了摇头,这几个月来,这位年轻藩王的事迹传遍京城,声势直逼秦晋二王。

  但,他对皇室并不信任。

  饶是奉王名气再大也无用,皇室权贵最擅长造势,尤其是这位高高在上的庆帝,更是玩弄权谋的高手。

  陶潜轻轻地放下信,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看透尘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

  最终,视线还是落在信件的一处上。

  那里写了三个字:【黑土地】

  陶潜不了解奉王,但他了解自己的小徒弟。

  王羲正性格纯真,对自己这位座师更是恭恭敬敬,是个尊师重道的好孩子。

  他是不会骗自己的,当然,也不排除那奉王骗了他。

  那关外之地或许真的有一种土壤,庄稼种上去能事半功倍,一年只有一熟,却能超过中原土地一年的产量。

  毕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片刻之后,陶潜缓缓地站起身。

  他走到庭院的一角,那里有一口古井。

  他轻轻地弯下腰,提起了水桶,打了一桶清水,然后慢慢地浇灌着院中的花草。

  动作从容不迫,带着某种韵律。

  院中的花草枝繁叶茂,竟是比庆帝御花园中的花草更鲜艳明媚几分。

  浇完花后,他轻轻放下水桶,眼中一片清明。

  轻轻地唤了一声:“浩然。”

  片刻过后,一名青年从屋内走出,到陶潜身前躬身行礼:“老师。”

  陶潜从怀中掏出小徒弟的信,交到了他的手里。

  青年拿起信,仔细阅读了一遍,随即瞪大眼睛:“小师弟他到了关外,竟然受到了那奉王的重用?”

  陶潜点了点头:“羲正性情单纯,言语间对那位奉王的敬佩和亲近真挚,想必不会作假。”

  青年面露喜色:“如此说来,那位奉王或许真的很重视农桑,不然也不会让小师弟写信,邀老师去那关外之地。”

  “我听闻,那奉王乃是仁义温和之人,早在宫中便颇具仁名,百官对他赞口不绝。”

  “如今大败高丽、契丹,可见此人温仁而不迂腐,或许投奔于他,正是我桃源派的一个机会。”

  陶潜笑了笑,走到石桌之前,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你啊......自古以来,哪有帝王不重视农桑的?”

  “可他们重视的只有地里的粮食,而从未重视过种出粮食的人。所谓士农工商,农虽只在士大夫之下,但却从未真正获得过应有的地位。”

  陶潜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空洞的麻木与失望:

  “若是种地能出人头地,那么农民将无地可种。”

  桃源派不仅仅是鼓励农事,而且倡导提升农民地位,认为农民才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陶潜也一直四处讲学,宣扬自己的思想。

  在桓朝四分五裂,天下群雄并起的年代,他游走于各个势力之间,劝说各个反王、将军。

  然而,正是天下大乱之时,谁又会在意所谓的农学?

  今天刚打下来的地盘,明天可能就被其他人抢走了。

  大家都知道发展农桑,可发展农桑的收益太远,反王们都等不及。

  唯有当今陛下,接纳了陶潜的建议,奉他为座上宾,高官厚禄以待。

  但庆帝也只是看中了陶潜对农学的研究,而不是他的思想。

  大庆建国后,庆帝仍让陶潜掌控农事大权,但对他重农的思想却是束之高阁。

  陶潜越来越失望,最终辞官隐退,开始广收门徒。

  他活得越久,他清楚,不是他的思想不够好,而是他的思想对帝王来说不够好。

  所谓儒学、法家,不过是帝王用来控制庶民的工具罢了。

  农学这把工具,显然不够顺手。

  陶潜回过神来,浑浊的双眼变得更加黯淡了。

  他看向身前的青年,缓声道:“去吧,叫你们的师兄弟过来。”

  桓浩然稽首行礼,转身向院外走去。

  不久,桃源派的师兄弟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庭院中。

  他们或年轻或年长,皮肤清一色的黝黑,且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气质。

  那是学者和农民融合在一起的风范,与此世的其他文人完全格格不入。

  若是李彻在此,必然能察觉到,这些人很像是前世建国初期,那些基层下乡的村官。

  陶潜站在他们面前,他的身影显得更加佝偻。

  他看了众多徒弟一眼,眼中满是慈爱。

  他的思想无人接受,一生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便是那几本农学著作,和这些志同道合的徒儿了。

  “见过老师。”众人齐声问候。

  "羲正来信了。"陶潜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他在关外奉王麾下出仕,过得还不错。”

  众徒弟面露欣喜之色。

  王羲正入门很晚,又纯真善良,不管是亲传弟子还是记名弟子,都颇喜爱他。

  得知他被父亲牵连,被流放关外,大家纷纷乞求陶潜,希望他能替王羲正向陛下求情。

  陶潜也同意了,庆帝也很给面子。

  但王羲正太纯孝了,非要随父去那关外苦寒之地。

  众人虽然担心不舍,但也不好阻拦。

  如今听到王羲正过得不错,自然是欣喜异常。

  陶潜笑了笑,继续说道:

  “我们学派讲实干,重农桑,追求的是学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问你们都学得差不多了,为师再没什么好教给你们的,剩下的便是亲自去做,验证你们所学。”

  “现在,奉王给了你们一个机会,邀请你们去奉国做农官,让你们能够付诸实践。”

  陶潜指了指桓浩然手中的书信:“书信在此,里面写了奉国的情况,你们传阅一下。”

  “若是有人想去试试,那就结伴去吧,路上也有个照拂。”

  众人鞠躬行礼:“是。”

  陶潜闭目养神,不再多说。

  听着徒弟们兴奋的谈论之声,心中也是微微叹息。

  自己年轻时和他们也一样,对未来充满干劲,即便是在此处受了挫,也能快速调整过来,去往下一处时仍是信心满满。

  殊不知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只希望那位奉王真如羲正所说那般仁义,对自己的徒弟们好一些。

  不然自己就是豁出去这张老脸,也要去陛下那里讨个说法!

  片刻过后,众人都看过了信件。

  陶潜缓缓睁开眼睛,温声道:“如何?可有人愿意去?”

  众人一片沉默,面露犹豫之色。

  陶潜微微一笑:“怎么?平日里都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一展抱负。如今真有了机会,怎么都退缩起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98/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