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13节
一些贵族除了朝食、哺食外,还有午食,一日共三餐。皇帝的宫廷饮食,更是定制为一日四餐。
而普通人之所以用两餐,除了古代产能不够外,还与古代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听得提问,那校尉也没隐瞒,回道:“奉军训练量大,所以要吃早中晚食,共三餐。”
将军看向冒着腾腾热气的肉汤,和人手一个煮鸡蛋,不禁又问道:“三餐都吃得如此丰盛?”
“是啊,军中伙食标准是殿下明令需要贯彻的。军士每日饮食需有肉、有菜、有汤、有主食,丝毫不能差,若是餐食出了问题,是会死人的。”
众将闻言,更是默默无语。
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肯定不会和普通士卒同食,不至于羡慕这点伙食。
但他们知道自己麾下军队的伙食情况,别说天天吃肉了,十天半月能开一次荤不错了。
更别提其中还有喝兵血,贪墨士兵粮饷的,麾下军队的伙食只会更差。
看到这里,禁军众将对奉军的嫉妒之心完全消散了。
怪不得那校尉愿意让众人观看操练,奉军这个训练方式,根本无法复制。
虽然那位校尉邀请吃早饭,但一众禁军将领哪还有这个心思,灰溜溜地告辞离开。
行到营门口,正好赶上贺从龙过来。
面对贺从龙,众人怎么都傲不起来,纷纷恭敬行礼。
倒是把贺从龙搞得一头雾水,这群眼高于顶的禁军将领,什么时候如此谦卑了?
但他也没多想,大步踏入军营中,开始擂鼓聚兵。
昨日贺从龙没有在军营中休息,而是去了庆帝给他安排的驿馆。
离了军营反而让他睡不着觉,于是便开始为昨日一天所遇之事做复盘。
想来想去,越发睡不着了。
这帝都果真与朝阳城不同,所见之人,所遇之事,无不透露着更复杂的事情。
就连那位郑国公常磐,看似鲁莽,但他真的鲁莽吗?
更别提那晚宴上的一个个大臣,老奸巨猾的大太监黄瑾,以及那位高高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了。
贺从龙想了半宿,只觉得此地不宜久留,留的时间越长,给自家殿下惹下祸端的几率越大。
不如赶紧买好物资,离开这是非之地为妙。
召集了士兵后,贺从龙马不停蹄地赶往集市。
却不想庆帝派来的户部官员,早早就在集市口等候了。
那官员倒是很殷勤,见了贺从龙后先自报家门,仔细询问了奉军所要购买的物资。
随后他让贺从龙稍候片刻,自已进入集市之中,再出来时身后已经多了十几位商贾。
“贺将军,您要的人下官都给您带来了。”
“这几位是粮油店老板,这几位是布店老板,这几位是盐铁司的小吏......”
“您需要多少货,和他们说就行,他们会想办法给您凑。”
一众人对着贺从龙行礼:“见过贺将军。”
贺从龙面露感激之色,看向那官员:“多谢了,如此倒是省了我许多麻烦。”
户部官员笑道:“这是我等该做的,只盼奉国军民用上这批物资,能多杀几个契丹人!”
贺从龙心中动容,这帝都虽然到处都是阴谋诡计,但也多有此等忧国忧民的官员。
他抱拳道:“必当如此!”
有了这些人配合,接下来的采购计划就顺利多了。
贺从龙拿出李彻给的清单,一项一项交代下去。
众人便按照清单去店铺里取货,货不够的还会去其他店铺调集。
不过一上午的时间,货物就凑得差不多了。
到了中午,所有货物已经配完。
奉军士卒们将货物装车,浩浩荡荡的车队从集市最东面排到了最西面。
贺从龙对身旁的官员感激道:“若没有你的帮助,怕是三天三夜也买不起这么多货,再次拜谢。”
官员笑了笑:“不必谢我,还是谢圣上吧,贺将军之事是陛下亲自过问的。”
“没错,末将这就入宫面圣,然后就要出发了。”
“陛下说了,贺将军配齐货物后就不必入宫了,尽早起程还能在入冬之前回到奉国。”
贺从龙微微一愣,随后对着皇城拱了拱手:“谢陛下厚爱,那末将就先行一步了。”
“一路顺风。”
“告辞。”
走出几步,贺从龙忽然想到了什么,转身来到那户部官员身旁。
在其错愕的眼神中,从腰间拿出一把短匕,塞进官员手中:
“此物乃我军从一名契丹将领尸体上找到的,留给仁兄以作纪念。”
那官员握着那把匕首,神情激动:“这......这......”
“收下吧。”贺从龙微微一笑,“待到下次贺某回京,必登门拜访。”
“到时候,送你一把更好的契丹刀!”
说罢,摆了摆手,追上已经出发的奉军商队。
那官员握着那把短匕,望着商队离开集市,消失在视野之中。
直至身旁多了一道身影,他也未能回过神来。
“奉军之人与众不同吧?”
官员恍然惊醒,看向身旁之人,稽首行礼:“杜相,按照您的吩咐,下官给了他们最大折扣。”
“奉国之人果真不同,那将军只字未提回扣之事,下官觉得他确是尽忠职守之人,尤为难得。”
杜辅臣微微点头,暗叹一声:“左相英明啊,做了一个好选择。”
官员眨了眨眼睛,小心道:“杜相,下官看这奉王却有人主之相,您何不也......”
杜辅臣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何尝不知,但陛下乃是雄猜之主,怎会允许两个宰相站在同一个皇子身后?”
第253章 陶潜到达朝阳城
贺从龙带着商队走出帝都的同时,一群人也来到了朝阳城的脚下。
“终于到了。”桓浩然抬头看着面前的雄城,默默念出车门上的三个字,“朝、阳、城。”
“好名字,朝日初生,欣欣向荣。”马车中传来一道苍老的声音。
“老师,我们这就入城吧?”桓浩然回头看向马车。
马车的帘子缓缓拉开,陶潜的脸色稍显疲倦:“不急,且陪为师去这田里看看。”
众弟子自无不可,将陶潜扶下马车,簇拥着他向城外田地走去。
初秋的朝阳城,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
空气中带着些许凉意,但阳光透过云层,又带了些许的温暖。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城外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金黄的豆田随着微风轻摆,仿佛在点头致意。
农民在田间穿行,时不时传来发自内心的笑声。
陶潜身着一袭素净的儒袍,手持竹杖,缓缓而行。
他身后的弟子们,个个神采奕奕,眼中充满好奇与激动。
陶潜望着这和谐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转过身,对弟子们说道:
“尔等可发现,此地种植之物多为菽,何也?”
“菽能养地,可促进土壤肥力,亦能减少土壤侵蚀。”桓浩然回道,“奉地多种此物,说明这些田地多为刚刚开垦出的生地。”
陶潜微微点头:“不错,荒地不适合直接种稻米,只适合种菽。如此观之,这位奉王还真是懂农桑之人。”
“走,且看看收成如何。”
陶潜带着弟子们走近田间,脚下的泥土松软而肥沃。
他俯下身,仔细查看田中菽的生长情况。
只见一株株菽苗茁壮挺拔,叶子翠绿欲滴,豆荚饱满而结实,颗粒如珠玉般圆润。
陶潜轻轻拨开几株豆苗,细细观察,不由得赞叹道:
“此地菽长得如此之好,颗粒饱满,实属罕见。”
“不过......”陶潜看向豆苗下方,“此地之土壤并非黑色,难道这并非羲正信中所说之‘黑土地’?”
众弟子面面相觑,大家都是初来乍到,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情况。
一名年轻弟子开口道:“先生,不如让弟子去寻一位农夫询问一下?”
陶潜轻轻点头:“客气些,莫要耽误人家耕作。”
“弟子明白。”
年轻弟子走到田间,不多时便带了一名壮硕的汉子回来。
那汉子一副憨厚长相,但当看清陶潜一众人的打扮后,面上闪过一丝警惕之色。
“这位小哥,老夫初到这朝阳城,有些疑问,没耽误你耕作吧?”
汉子摇了摇头:“我正要去歇息,倒是不耽误,你们从北镇城来?还是从辽阳城来?”
陶潜没有作答,只是带着和蔼的笑容:“我等听说关外皆是黑土,可如今所见都为黄土,不知为何。”
此言一出,汉子眼神变得更古怪了:“殿下倒是和我们说过黑土,但种土在更北面,朝阳城这边一直都是黄土。你们若是从北边来,当见过黑土地啊?”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